湯 莉
鄭燮贊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碧K軾說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之于文人墨客,是氣節(jié)的象征,是君子的歌頌。竹之于宜興人,是那漫山與遍野。
宜興有兩物,一是紫砂,謂之“陶都”;二是竹子,自成“竹海”。宜興盛產(chǎn)竹,是江蘇省最大的竹制品基地,連綿蘇、浙、皖三省幾十萬畝的竹海,縱橫八百里。宜興人物盡其用,用竹制成各種生活用品,綠色環(huán)保,陶冶性情。宜興人愛吃竹,清明前后,踏春挖筍,三五成群,揮舞著鋤頭,收獲開春的喜悅,享受挖筍的樂趣。宜興的菜場路口,當?shù)氐臓敔斈棠?,面前一堆堆新鮮的竹筍,他們說著吳儂軟語,吆喝著叫賣,流進小橋流水里。江南小鎮(zhèn)縱橫交錯的巷子里,宜興人曬著筍干,沐著陽光,融進江南的生活畫卷。竹之于宜興人,是生活的陪伴,是家里的味道,是思鄉(xiāng)的情愫。竹之于宜興的紫砂匠人,是獨有的不可缺少。
首先,竹之于紫砂匠人,是工作的搭檔。紫砂工藝不同于其他任何的陶藝,有其特殊性。全手工制壺,不借助模具,但是一定要借助制壺工具?!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一件得心應手的工具,在制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制壺的工作臺有桌子,有椅子,隨意走進路邊的小作坊,你都會看到竹子做的椅子。在宜興,做壺用的桌子叫“泥凳”,而竹子做的椅子是標配,大小高低合適,前后左右舒適。紫砂成型工具,經(jīng)過歷代藝人不斷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現(xiàn)在已經(jīng)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自成體系的工具,其數(shù)量大小有幾百種,質地有竹、木、銅、鐵、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種材料,其中,以竹制應用最為廣泛,比如竹拍子、竹篦子、竹尖刀、竹線梗、竹矩底、竹扦尺、竹勒只等等,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矩車,一般其柄是由不易變形的竹子,站人是由厚1.5厘米以上的竹老頭,矩車釘是鐵的,銷釘則是竹子做的。竹制的工具,不僅有好用、耐用、不易變形的優(yōu)點,也是祖上傳下來的竹文化和使用習慣。
其次,竹之于紫砂匠人,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如竹之于文人墨客,是寫作的靈感和題材。竹對于紫砂匠人創(chuàng)作之路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入的。清·邵大亨,宜興上袁村人,其名作“龍頭八卦一捆竹”,以64根長竹段圍成壺身,以合64卦之數(shù)。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組,每組8根,結以成足,腰間束帶以圓竹裝飾。清?楊鳳年,荊溪人(清雍正二年分宜興縣置,以荊溪得名,治所與宜興縣同城,1912 年并入宜興。),其“楊氏竹段”,壺身為一段毛竹,共有三節(jié),壺蓋、壺把和壺鈕均為扭曲的竹枝,細看竹枝下方還有帶節(jié)的竹鞭橫生。民國期間,馮桂林,宜興周鐵鎮(zhèn)人,程壽珍、范大生高徒,最善于以竹入壺,“四方竹段壺”是其成名作。壺身為方中帶圓的半段竹筒,壺把在竹段中出枝,附生小枝及竹葉,壺蓋也貼有小竹及竹葉,另外配有四小杯及碟,每只杯上貼的竹葉方向不同,竹葉、竹節(jié)、竹枝上處處都有鮮竹的神韻,如宜興毛竹的靈秀之氣。
以竹入壺,蔚然成風,自成一派。流傳佳作很多,在此基礎上,后人不斷的仿制或有所創(chuàng)新。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想要在創(chuàng)新上有大的突破,對手藝人的造型設計能力是一項挑戰(zhàn)。一件壺藝作品的創(chuàng)新,不是簡單的刪減或添加,要在保證最合理的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造型上的改變能讓人耳目一新,視覺上有新鮮感。紫砂壺是由壺身、壺嘴、壺把、壺鈕、壺底組成的,花器還包括裝飾藝術。這就要求各部位的尺寸精確達到嚴絲合縫。在造型構成美的設計中還要有深厚的制作功底,以呈現(xiàn)自己的“精、氣、神”。紫砂匠人的造型設計感,一方面是文化知識結構的加強、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就是長期的實踐總結出來的寶貴經(jīng)驗。
這把“秀竹壺”,以竹為題材,以秀氣為基調(diào)。在造型設計方面,作者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身桶做成圓器,圓潤飽滿,壺身取細的竹枝環(huán)繞做裝飾。這樣就增加了這件作品的平面視覺的立體感,豐富了這把壺的韻味性。壺蓋做壓蓋設計,高高聳立,像正在努力破土而出的竹子,儲備能量,厚積薄發(fā),充滿生命感和力量美。壺鈕巧取一節(jié)竹枝彎曲靜臥在蓋面上,小巧玲瓏。壺嘴作三彎嘴,壺把作正耳把,起到了左右拉伸的視覺效果,均取竹節(jié)造型,左右各三節(jié),有和諧對稱的美。這件作品,主題突出,造型嚴謹,簡單而不單調(diào),恪守紫砂壺藝的優(yōu)良傳承中融入鮮明的時代審美特征。
壺中有竹,竹里含情。竹,滋養(yǎng)一代又一代的宜興人,宜興人一代又一代的在這份滋養(yǎng)中傳承著紫砂文化。竹文化、紫砂文化,是宜興的兩張名片,在紫砂手藝人的堅守中相輔相生,構成了宜興人的鄉(xiāng)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