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亞
漢哀帝劉欣(公元前25 年—前1 年),西漢皇帝,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劉康之子。 漢成帝劉驁死后,劉欣繼位,時年19 歲,在位七年(公元前7 年—前1 年),病死,葬于義陵。其義陵地望,歷來多有著述及考證,雖然目前還有一些爭議[1],但都傾向認為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qū)周陵辦南賀村東南 (34°24′03″N,108°45′53″E)。 通過對義陵的多次調(diào)查與勘探,已對義陵的陵區(qū)布局、陵園建筑和陪葬墓等情況有了基本的了解[2]。近來有學者對義陵東北一座甲字形大墓的性質(zhì)進行了探討,認為應是董賢的“壽墓”[3],本文試結(jié)合文獻記載與相關(guān)考古材料對其加以辨析。
一
哀帝即位之后的太初元將元年(即建平二年,公元前5 年)“七月,以渭城西北原上永陵亭部為初陵”,元壽二年(公元前1 年)“六月戊午,帝崩于未央宮。 秋九月壬寅,葬義陵”。
從目前的考古調(diào)查及勘探來看,義陵主要由陵園及陪葬墓區(qū)兩部分構(gòu)成。 陵園位于陵區(qū)的中央,主要包括外垣墻、外壕溝組成的外城垣及其以內(nèi)的方形區(qū)域,地表現(xiàn)存東西兩個覆斗形封土大墓。(圖1)靠西的大墓有四條墓道,一般認為是哀帝義陵。 靠東的大墓為南向單墓道,有的認為是哀帝之后傅皇后陵[4],有的則推測為在哀帝時期任大司馬一職的董賢墓[5]。
在陵園內(nèi)除兩座覆斗形大墓外, 還發(fā)現(xiàn)有七座墓葬, 主要分布在陵園的西南部和東北部,現(xiàn)存有封土的僅一座。 在陵園的周圍,現(xiàn)在還分布著數(shù)十座封土墓, 另外還勘探出一些墓葬。 (圖2)這些墓葬都未經(jīng)發(fā)掘,從其相對位置來看,應有部分屬于義陵的陪葬墓,但不排除有西漢之前或是西漢之后的墓葬。其中, 在義陵北1200 米的司家莊北有一座“亞”字形四墓道的覆斗形大墓(圖1-9),相傳為董賢墓[6]。
圖1 義陵鉆探調(diào)查平面分布圖
也有學者將學界認同的渭陵定為 “義陵”,并將陵旁的一座大墓定為董賢墓[1]。 如若拋開義陵的名位認識爭議, 關(guān)于董賢墓的討論主要有兩種:(1)義陵東側(cè)“甲”字形大墓;(2)司家莊“亞”字形大墓。
圖2 義陵陵園及主要陪葬墓平面分布圖
圖3 義陵東側(cè)“甲”字形大墓平面分布圖
圖4 義陵與“甲”字形大墓位置關(guān)系
二
義陵東側(cè)的“甲”字形大墓西距義陵470米,封土為覆斗形,東部、北部破壞較嚴重。 現(xiàn)存底部邊長東78.3 米、南72 米、西78.2 米、北72.6 米,頂部邊長東20.4 米、南17.5 米、西20.2 米、北18 米,現(xiàn)存封土高19.3 米。封土南側(cè)正中有一斜坡墓道,平面為梯形。 封土外圍有方形陵園,四周圍有垣墻,垣墻四面各設(shè)一門。 各門門闕形制不一,北門址為三出闕;東門址外側(cè)三出,內(nèi)側(cè)一出;西門址北闕兩出,南闕一出;南門址內(nèi)側(cè)兩出。 南門址西側(cè)還發(fā)現(xiàn)有夯土建筑基址,見有鵝卵石散水、鋪地青磚和瓦片堆積等。 (圖3,圖4)從其形制與出土遺物來看,應為漢陵[4]。
司家莊“亞” 字形大墓南距義陵封土約1200 米。 現(xiàn)存封土為不規(guī)則形,底部東西長80米,南北寬63 米,高約15 米。四面各有一條墓道,墓道長41~52 米、寬24~56 米。 在其封土北側(cè),還發(fā)現(xiàn)有一“甲”字形大墓,封土不存,墓道位于墓室東部。 在主陵周圍還有六座陪葬坑。 陵的外圍由三道圍溝環(huán)繞而成,在陵園和三道圍溝之間, 也發(fā)現(xiàn)有一些小型墓葬[7]。很多學者對其做過分析, 從其墓葬形制與秦墓的對比來看,司家莊大墓應屬秦陵[9]。因此,傳言所指司家莊“亞”字形大墓為董賢墓當屬謬誤。
三
通過上述對于兩墓年代的比較, 可以發(fā)現(xiàn)司家莊“亞”字形大墓為秦陵,現(xiàn)有爭論主要集中于義陵東側(cè)“甲”字形大墓是傅皇后陵墓還是董賢墓。
對比義陵來看,主陵為“亞”字形大墓,封土的規(guī)模也要大很多, 主陵四面的門闕都為三出闕。 二者各有陵園,但又同屬一個更大的陵園,很明顯“甲”字形大墓應是從屬于主陵的。 綜觀西漢其他帝陵,這種“同塋異穴”的埋葬形制都為帝后合葬。 (表1)
從西漢帝后陵墓埋葬形制來看, 西漢一朝文獻所載皇后多與皇帝合葬, 不得合葬者僅幾例。 除平帝王后因為政局動蕩不能合葬外, 其他所見未能合葬的景帝薄后、 武帝陳后、武帝衛(wèi)后、宣帝霍后等皇后,多是皇帝在世之時遭到廢黜。 帝后合葬墓例中,太上皇帝萬年陵、惠帝安陵、武帝茂陵、元帝渭陵屬于“帝東后西”之制,高祖長陵、景帝陽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為“帝西后東”之制。 文獻也有一些關(guān)于帝后陵墓關(guān)系的記載。 據(jù)《后漢書·志第六·禮儀下》引《漢舊儀·略載前漢諸帝壽陵》載:“天子即位明年,將作大匠營陵地……已營陵,余地為西園后陵,余地為婕妤以下,次賜親屬功臣。 ”《漢書·外戚傳》載,宣帝皇后王氏“永始元年(前16 年)崩,合葬杜陵,稱東園”。 顏師古認為:“雖同塋兆而別為墳,王后陵次宣帝陵東,故曰東園。 ”[9]3790傳世的刻銘也有永始元年制造的“杜陵東園銅壺”和“杜陵東園銅鐘”[10]30。 近年來,一些學者也對帝后陵墓位置關(guān)系展開過討論, 但結(jié)論仍有較大爭議[11],可見帝后陵墓的相對位置關(guān)系并無通例。 但基本可以認定的是,“漢帝后同塋,則為合葬,不合陵也。諸陵皆如此”[13]1970。因此,有理由相信哀帝義陵的修建格局也無例外。
表1 西漢帝后陵墓埋葬形制簡表
同時, 哀帝將其父母進行合葬的行為也從側(cè)面佐證了其對夫妻合葬的態(tài)度。 據(jù) 《漢書·卷十一·哀帝紀》載:哀帝母親——帝太后丁氏崩,哀帝曰:“朕聞夫婦一體。 《詩》云:‘谷則異室,死則同穴。 ’昔季武子成寢,杜氏之殯在西階下,請合葬而許之。 附葬之禮,自周興焉?!粲艉跷脑?!吾從周?!⒆邮峦鋈缡麓?。帝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園。 ”遂葬定陶。
傅皇后身為哀帝皇后, 在王莽當政后,“與孝成趙皇后俱廢為庶人,就其(陵)園自殺”[9]4005,文獻中雖未提及其最后入葬地點,但根據(jù)同樣是政治斗爭犧牲品的惠帝張后,也得以合葬(“獨置孝惠皇后,廢處北宮,孝文后元年薨,葬安陵,不起墳”[9]3940)的案例,也可以推測其“就其(陵)園”而葬。
此外,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義陵東側(cè)的大墓為單墓道,與“帶有四條墓道、平面呈亞字形”的后陵墓葬形制相沖突,但從表1 帝后的墓道數(shù)量來看, 帝后的墓葬形制雖然多為“亞”字形大墓,但也常見單墓道者,所以單以墓道數(shù)量判斷該墓葬的性質(zhì)并不足為據(jù)。
四
董賢,哀帝幸臣,與哀帝劉欣關(guān)系密切,有斷袖之誼,恩寵尤盛,官至大司馬,被封高安侯。 除受封食邑錢財外,“及至東園秘器,珠襦玉柙,豫以賜賢,無不備具。 又令將作為賢起冢塋義陵旁,內(nèi)為便房,剛柏題湊,外為徼道,周垣數(shù)里,門闕罘罳甚盛”[9]3734。 但哀帝去世以后,董賢立刻失勢,官罷身死,不得全葬?!捌涫沾笏抉R印綬,罷歸第。 即日賢與妻皆自殺,家惶恐夜葬。 莽疑其詐死,有司奏請發(fā)賢棺,至獄診視”,“賢既見發(fā),裸診其尸,因埋獄中”,“賢所厚吏沛朱詡自劾去大司馬府,買棺衣收賢尸葬之”。 董賢身前 “貴重人臣無二矣”,但最后“位過其任,莫能有終”。 董賢罷官后孔光上奏,“賢質(zhì)性巧佞,翼奸以獲封侯,父子專朝,兄弟并寵,多受賞賜,治第宅,造冢壙,放效無極,不異王制,費以萬萬計,國家為空虛。 父子驕蹇,至不為使者禮,受賜不拜,罪惡暴著。 賢自殺伏辜,死后父恭等不悔過,乃復以沙畫棺四時之色,左蒼龍,右白虎,上著金銀日月,玉衣珠璧以棺,至尊無以加。 ”[9]3739-3741這種奏疏雖有夸張的成分,但也應有所本,按文獻記載來看, 董賢生前應有哀帝為其所建壽陵,而且等級規(guī)模異于普通人臣,并位于義陵旁。
在西漢一朝,佞幸之臣眾多。 高祖時期有籍孺,惠帝時期有閎孺,文帝時期有趙談、北宮伯子、鄧通,景帝時期有周仁,武帝時期有韓嫣、李延年,昭帝時期有金賞,宣帝時期有張彭祖,元帝時期有弘恭、石顯,成帝時期有淳于長、張放,另武帝時期有衛(wèi)青、霍去病。 除衛(wèi)青、霍去病是以外戚得幸“然頗用材能自進”外,余下諸多佞臣都是以色事君。 這種佞幸文化是西漢時期習見的一種現(xiàn)象,當時之人對其也多有評述。
《史記》載:“太史公曰:甚哉愛憎之時! 彌子瑕之行, 足以觀后人佞幸矣。 雖百世可知也。 ”[12]3196《漢書》曰:“贊曰:柔曼之傾意,非獨女德,蓋亦有男色焉。 觀籍、閎、鄧、韓之徒非一,而董賢之寵尤盛,父子并為公卿,可謂貴重人臣無二矣。 然進不由道,位過其任,莫能有終, 所謂愛之適足以害之者也。 漢世衰于元、成,壞于哀、平。 哀、平之際,國多釁矣。 主疾無嗣,弄臣為輔,鼎足不強,棟干微撓。 一朝帝崩,奸臣擅命,董賢縊死,丁、傅流放,辜及母后,奪位幽廢,咎在親便嬖,所任非仁賢。 故仲尼著‘損者三友’,王者不私人以官,殆為此也。 ”[9]3741這些佞臣的結(jié)局也正如評述一樣,多數(shù)未能善終。 以當時之人對待佞幸之臣的態(tài)度和國家禮儀制度來看, 董賢墓應該也很難替代皇后陵墓。 尤其是在哀帝百年之后,董賢優(yōu)寵盡失, 王莽主政之下更不會有如此違禮之舉。 即便董賢位極人臣,生前得以在義陵旁營建壽陵, 我們認為壽陵的位置也不會替代皇后的陵墓。 義陵周圍還建有一些陪葬墓,這些墓葬之中或有董賢的壽陵。
在義陵附近還曾發(fā)現(xiàn)過“高安萬世”的文字瓦當,但并無具體出土地點[10]42。 清代錢泳《履園叢話》也著述有“高安萬世”的瓦當,“此錢別駕得自漢城。 別駕據(jù)《漢書·佞幸傳》:‘董賢封高安侯,上為起大第北闕下,重殿洞門,窮極技巧。’此即其殿瓦耶?”[13]“高安萬世”瓦當或與董賢有關(guān),但其出土性質(zhì)大多不確定,所以并不好多加推測。
傳世文獻對于義陵及董賢墓的位置也有一些記載。 《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都認為“義陵,漢哀帝陵也,在縣(咸陽)北八里”[14];《太平寰宇記·關(guān)西道二·雍州二》 載:“董賢冢,在縣(咸陽)東北一十八里。 ”[15]若按此說,董賢墓與義陵位置則相隔甚遠。 最后朱詡“買棺衣收賢尸葬之”,《太平寰宇記》所載董賢冢很有可能是其實際的葬地[10]42-43。 但無論是其壽陵,還是最后身埋之處,當不會是義陵東側(cè)的“甲”字形大墓。
五
從目前西漢帝后陵墓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帝后同塋異穴合葬是其重要的喪葬禮俗之一。 傅后是哀帝唯一的皇后,雖然最后成為政治的犧牲品,但從禮制及西漢喪葬傳統(tǒng)來看,傅后應有資格得以合葬到義陵陵園,也即義陵東側(cè)的“甲”字形大墓。 雖然董賢恩寵尤盛,位極人臣,但在當時社會禮俗之下,董賢的社會地位,尤其是在西漢禮法體系中的位置是很難超越傅后的。 雖然傅后與董賢是否最終入葬義陵都缺乏證據(jù),但僅從壽陵角度來看,義陵東側(cè)的“甲”字形大墓也不會是董賢墓,而應是傅皇后的陵園。 至于董賢的壽墓, 推測可能在義陵周圍的一些陪葬墓之中。 西漢帝陵普遍流行在陵園外設(shè)置陪葬墓園,高等級的貴族、官僚方有資格陪葬其中,如西漢開國功臣蕭何陪葬長陵,衛(wèi)青、霍去病、霍光陪葬茂陵。 董賢地位再過尊崇,也不會超過這些人,他的壽墓安置在陪葬墓園中應是最合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