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
近年來,海洋垃圾危害大自然的新聞讓人揪心,人們越來越重視、并努力找尋妥善解決海廢的方法。唐采伶和她的“海漂實驗室 ”多年致力于凈灘工作,將海廢變?yōu)樗囆g品。
“在海邊可以撿到一個人一生所用的東西?!痹谥袊_灣澎湖進行了4年凈灘工作的唐采伶說,“在海邊能撿到多種多樣的生活廢品。”為了喚起人們對于海洋生命的關心,除了收集沙灘上的垃圾,她將在沙灘撿到的海廢變成藝術品:一棵圣誕樹,一只會上樹的章魚,一個浴室……唐采伶甚至還想用海廢蓋一座房子。
臺灣女孩唐采伶讀大專時,喜歡和朋友到處去旅行,第一次畢業(yè)旅行來到了澎湖。原來臺灣就有像馬爾代夫這么漂亮的海,這是澎湖給她的第一印象。她很喜歡澎湖的傍晚,那時候的風很涼,天空很漂亮。
后來,唐采伶成為了一名旅行攝影師,去過很多地方,但她常常想念澎湖的海,每次來這里都能很快找到不錯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漸漸地成了這里的???。唐采伶在澎湖累積了非常多的影像故事,對澎湖的感情也越來越深。當時澎湖海邊剛好有個空間開放藝術家進駐,她在那里開了一間賣澎湖攝影明信片的店。
一次拍照時,她發(fā)現(xiàn)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漂到海灘上,她們會撿到很多酒瓶,還有各式各樣的瓶子,有的很漂亮,便開始改造這些海洋廢棄物,想用美的藝術品讓大家關心海洋生命的問題。由此,她建立了海漂實驗室,每周都會帶領 50 個志愿者去凈灘(即撿垃圾,凈化海灘),并且和義工隊的伙伴們一起改造海洋廢棄物。
澎湖的海透明度很高,能看見海浪細沙沖刷后的痕跡。劃著皮艇到小島上,島上巖石與細沙界限分明,漫步在沙灘上,看到清漣無邊的大海,整個心情都敞亮了起來,任由大浪把你撲個滿懷。然而,受東北季風和洋流的影響,澎湖的海邊每天都能看到大量漂流過來的海洋垃圾。它們順著風一路從東北沖下來,澎湖就好像大型的漁網,在臺灣海峽把所有的垃圾都攔截了起來。
海漂垃圾更是包羅萬象,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有牙刷、柿子、奶瓶、酒瓶、一次性的餐具、現(xiàn)金、理發(fā)用的模型人頭、麻將、漂流瓶、魚網……這些垃圾或許是在海灘上被海水無意中帶走的,也或許是人們向大海投擲的,但是所有的根源都是來自于人類對于自身生活環(huán)境的漠不關心。這些漂洋過海的人造垃圾,給大海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人們在捕獲的海洋生物中,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肚子里或多或少有不可分解的物質。唐采伶曾親眼看到一只幾十公斤重的海龜脖子上,深陷一根細細的尼龍線,它無法呼吸,無法進食。當人們幫助它將尼龍線取出后,它的眼里竟然流出了渾濁的淚水。她也看到過一只死去后被沖上海灘的海豹,它的胃里是滿滿的塑料袋。正是這些東西,讓海豹被活活地餓死……她在海邊見到了許許多多類似的事情。我們的海洋和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正在遭受著不可預知的傷害。
在她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有些售賣店的店主不再提供一次性的塑料用品,甚至取消打包。并且他們自覺地做起了宣傳員,甚至加入到唐采伶撿拾海廢的隊伍中。人們稱這種撿拾海漂的行為叫做“凈灘”,現(xiàn)在當人們談到澎湖就不可避免地談到“凈灘”。在某種程度上,“凈灘”已經成為澎湖一道別樣的風景。
從大海深處被海浪挾裹上來的玻璃瓶子,不知走過了多少路程,不但完好無損,而且被水流沖刷得晶瑩剔透,迎著太陽看去,儼然是藍色的水晶。唐采伶拿著這樣的瓶子,感恩大海的賜予。人類扔的是垃圾,而大海還給人類的是漂亮的禮物。唐采伶說:“大海的寬容也給了我靈感?!焙F锏睦芊裨俅伪焕?,全憑人如何定義,在擅長手作的人的協(xié)助下,他們開始嘗試海漂廢棄物的改造創(chuàng)作。他們就它們的形狀、材質和用途,重新拼貼、組裝,賦予它們第二次煥發(fā)光彩的使命。但大部分的海漂物還是被送到焚化爐里去燒掉,只有一小部分,在唐采伶和志愿者的手里變成了漂亮的工藝品。
在凈灘時會撿到許許多多五顏六色的瓶蓋,她就把它們收集到一起,然后按照不同的形狀和高度拼接到地面上,鋪成漂亮的馬賽克地磚,然后再把撿到的牙刷、梳子、洗發(fā)水、沐浴露等洗漱用品放進去,竟然裝扮成了一間別具一格的浴室。唐采伶和她的伙伴們用海漂做了一個“海廢餐桌”。海廢餐桌的細節(jié)是這樣的:“清蒸浙江小管”是由浙江浮球、漁網繩子、吸管、塑料包裝袋組成;“什錦海廢鍋”的主要材料是塑料漏勺、吸管、保利龍、瓶蓋發(fā)卷、膠卷帶組成;“臺啤醬燒魚”則由臺灣啤酒罐、吸管、打火機、塑料碎片組成。這個作品有著警示的意義,它告訴人們:你今天在餐桌上吃到的東西,或許就是你昨天丟掉的。還有更多被改造的海漂變成了古靈精怪的藝術品,他們讓海洋垃圾擁有了如生命般鮮活的神態(tài),比如呆萌的小鱷魚,奇思妙想的愛因斯坦,努力向上爬行的魷魚……
現(xiàn)在唐采伶常常會去學校、企業(yè)開設環(huán)境教育的講座,這是海漂實驗室一半的收入來源。海漂實驗室另外一半的收入是幫企業(yè)用海洋廢棄物做一些大型的地景藝術,像用浮標小魚圍繞成的圣誕樹和替海洋“上訴”的章魚,或是做成小件的裝飾品。他們常常會用沙灘上碎成一粒粒的塑膠做一些拼貼,因為現(xiàn)在很多海洋生物的肚子里都是這些東西,唐采伶希望通過改造海洋廢棄物,讓更多人知道澎湖海洋垃圾的事情。
唐采伶現(xiàn)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用海廢蓋一所房子,但是她同時也顧慮到這些用于蓋房子的材料是不是會造成二次污染的問題。垃圾也許永遠撿不完,但是依然會影響每一個凈灘的人,讓他們的心態(tài)也發(fā)生改變,志愿者丁丁說:“看著每一樣物品變得干凈、從垃圾變成即將被重新賦予意義的藝術材料,就像是一個重生的過程。如果能夠真正地好好活在每個當下,心無旁騖地專注于此時此刻,或許就能面對任何困境吧?!?/p>
(摘自《婦女》(責編 芳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