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霞
(茂名石化醫(yī)院,廣東 茂名 525000)
糖尿病臨床上多見于老年群體,需終身接受治療,但由于患者年齡較大,通常合并存在多種疾病,容易導致其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因此在臨床治療時需實施有效護理,以達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1-2]。本次研究旨在探討糖尿病不同護理方法實際干預效果的差異性,具體如下。
采集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08 年我院糖尿病老年患者78 例,通過隨機法分為39 例對照組與39例研究組。其中對照組男性22 例,女性17 例,年齡為66-82 歲,平均(72.58±4.32)歲;研究組男性20 例,女性19 例,年齡為67-83 歲,平均(73.01±4.7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檢查后均可確診為糖尿病;②年齡均超過65 歲;③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措施包括:糖尿病知識宣教、健康飲食指導、藥物使用指導、出院指導等。
研究組:實施延續(xù)護理,措施如下:
(1)健康宣教。待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需準確評估病情,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針對性健康計劃,并發(fā)放糖尿病健康小手冊,指導患者院外自我護理方法,強調自我護理的重要性;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為患者及家屬講解日常血糖監(jiān)測方法、胰島素注射方法等相關內容,告知家屬于院外嚴格監(jiān)督患者血糖變化情況;詳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糖尿病相關相關知識(發(fā)病機制、發(fā)病原因、影響因素等),重點告知相關預防措施,指導患者健康生活,強調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2)跟蹤隨訪。護理人員需定期通過電話或者網絡通訊等方式進行隨訪,出院時登記好病人的基本信息、用藥情況以及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值等本底數據。隨訪頻率為:出院后一周內進行第一次電話隨訪,如血糖控制理想每3 個月隨訪一次;如血糖控制未達標,則增加隨訪頻率,2 周隨訪一次,,如連續(xù)4 周隨訪監(jiān)測血糖仍未達標,則指導患者及時回院復診。血糖控制達標后每3個月進行一次隨訪,隨訪時重點關注患者院外血糖變化情況,做好相應記錄,準確掌握其血糖恢復情況;如患者院外自我護理效果不夠理想,病情出現明顯加重情況則應當重點關注并做好記錄,提高對此類患者的隨訪率;及時解答隨訪過程中患者及其家屬所提出的相應問題。
(3)制定護理計劃。綜合分析所記錄的患者病情恢復情況與血糖控制情況,參考相關飲食控制標準,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院外飲食計劃,在確保飲食營養(yǎng)性的基礎上嚴格控制每日熱量及糖攝入量,強調相關飲食禁忌,告知家屬嚴格監(jiān)督患者飲食情況,以保障飲食的科學性;指導患者降糖藥物使用方法與使用劑量,強調合理用藥與按時用藥的重要性,使家屬監(jiān)督患者用藥情況,并做隨訪時做好相應記錄;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制定合理運動鍛煉計劃,通過太極拳、散步、慢跑等運動促進身體恢復,預備好零食,以防止低血糖情況。
(1)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
(2)通過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評價干預前后患者生活質量,總共包括8 個維度,各項維度均為100 分,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3)通過我院自制滿意度量表調查兩組患者護理滿意情況,總分為100 分,評分超過85 分為十分滿意,評分60-85 分基本滿意,評分低于60 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十分滿意)/總例數×100%。
數據納入SPSS 23.0 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血糖相關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干預后血糖相關指標水平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兩組干預前生活質量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各項指標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對比情況()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對比情況()
注:*代表相較于對照組,P>0.05;#代表相較于對照組,P<0.05
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情況[n(%)]
作為一種常見慢性疾病,糖尿病發(fā)病過程存在明顯復雜性,目前醫(yī)學界尚未明確根治方法,因此臨床治療仍然以控制血糖水平作為主要原則[3]。該疾病患者通常需要終身接受治療,但受到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長期住院治療,因此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情況下需要接受院外自我護理,而常規(guī)護理干預雖具備較好護理效果,但各項護理措施僅限于醫(yī)院內,院外護理效果較差,因此無法對糖尿病護理起到針對性干預效果[4-5]。
延續(xù)護理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立足于現代化護理流程,重點強調醫(yī)院外護理,在糖尿病護理干預中,在結合患者實際病情與臨床資料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連續(xù)性及協(xié)調性強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重點在于幫助患者逐漸由醫(yī)院過渡至家庭,使自我護理能力得到提高,以達到明確血糖控制效果[6-7]。
在本次研究中,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干預后血糖相關指標水平更低;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各項指標更高;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8-10]。說明通過延續(xù)護理方法進行干預,可起到明顯護理效果,使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增強,提高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可用于臨床推廣。
綜上所述,在老年糖尿病護理中,可通過延續(xù)護理達到明確干預效果,使血糖水平得到控制,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促進護理滿意度提升,具備較高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