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明晶滕樹元馮曉杭田金來張向葵
(1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長春130024)
(2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吉林132013)
(3長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長春130032)
(4東北師范大學兒童發(fā)展中心,長春130024)
共同養(yǎng)育模式是指兩個或多個看護者共同照看一個孩子的家庭養(yǎng)育模式(van Egeren &Hawkins, 2004),祖輩共同養(yǎng)育模式是指由祖父母和父母共同對兒童進行養(yǎng)育的模式。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子女,祖父母參與養(yǎng)育其子女(周平,2005),祖輩共同養(yǎng)育模式越來越普遍。已有研究揭示,在祖輩共同養(yǎng)育模式下,兒童不僅與父母建立了親子依戀,同時與祖父母也建立起穩(wěn)定的情感聯(lián)結,形成了祖孫依戀(Poehlmann, 2003)。嬰幼兒期的依戀為個體提供早期的人際交往經驗,促進其情緒和社會性的發(fā)展(Rutter, 1995),具有焦慮緩沖和身體保護的功能(Bowlby, 1982)。
有關依戀對兒童發(fā)展影響的研究文獻中,研究較多關注母子依戀對兒童的情緒情感和問題行為的影響。已有研究結果表明,不安全型母子依戀兒童相比安全型母子依戀兒童更容易出現(xiàn)消極情緒情感(王英芊等, 2016),不安全型母子依戀兒童相比安全型母子依戀兒童表現(xiàn)出更多的問題行為,更易出現(xiàn)攻擊問題行為(Burgess, Marshall,Rubin, & Fox, 2003; Loeber & Hay, 1997)?;乇苄湍缸右缿俚膬和啾让苄湍缸右缿俸头纯剐湍缸右缿俚膬和?,更易出現(xiàn)外化問題行為(Fearon,Bakermans-Kranenburg, van IJzendoorn, Lapsley, &Roisman, 2010)。與回避型和反抗型母子依戀兒童相比,混亂型母子依戀兒童表現(xiàn)出更高水平的內化問題行為(Brumariu & Kerns, 2010)。盡管學者們針對兒童母子依戀對問題行為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但是,針對不同依戀類型母子依戀對兒童問題行為影響的研究結果卻不盡相同,母子依戀對問題行為的影響可能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進一步探討母子依戀對問題行為影響的作用機制。
研究者發(fā)現(xiàn)兒童不僅與母親形成依戀關系,與其他主要養(yǎng)育者同樣形成依戀關系,這種兒童與多個養(yǎng)育者形成的情感聯(lián)結被稱為多重依戀(Cooke, Kochendorfer, Stuart-Parrigon, Koehn, &Kerns, 2019; Schr?der, Pérez, Buderer, & Schmid,2017)。Bowlby(1982)認為多重依戀系統(tǒng)呈層級排列,即只有一個主要的依戀對象,其它依戀對象是次級的。在祖輩共同養(yǎng)育的家庭中,兒童與主要養(yǎng)育者母親和祖父母分別形成母子依戀和祖孫依戀。有關二者關系的研究發(fā)現(xiàn),母子依戀和祖孫依戀呈中等程度的相關(邢淑芬, 梁熙, 岳建宏, 王爭艷, 2016),母子依戀的安全性決定祖孫依戀的安全性,母子依戀的表征具有優(yōu)先性,處于其它依戀表征的開端,親子依戀表征的特性直接影響兒童與其他人之間的依戀關系(Howes &Spieker, 2008)。
國外關于祖孫依戀對兒童問題行為影響的研究較多,但是研究對象大多來自特殊家庭。例如,父母藥物濫用、未成年懷孕、監(jiān)禁、抑郁、家庭暴力或虐待等家庭(Cho & Kang, 2009;Poehlmann, 2003)。國內主要針對正常家庭中的祖孫依戀和問題行為的關系進行研究,數(shù)量較少。研究發(fā)現(xiàn),安全型祖孫依戀的幼兒有更少的問題行為,矛盾型和逃避混亂型祖孫依戀的幼兒有更多的問題行為(滕樹元, 楊朦朦, 孔琪, 聞明晶,2017),祖孫依戀安全性水平越高,幼兒的問題行為越少(邢淑芬等, 2016)。
Bronfenbrenner(1979)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中強調家庭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家庭內部各成員之間的互動過程和關系質量對兒童早期發(fā)展至關重要(Lussier, Deater-Deckard, Dunn, & Davies, 2002)。而祖輩共同養(yǎng)育的家庭,由于家庭成員較多,涉及到彼此的相互作用更為復雜,對兒童的發(fā)展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已有研究較多選取兒童和青少年進行研究,探討母子依戀、同伴依戀和兒童適應性三者的關系,但是鮮有關于母子依戀、祖孫依戀和問題行為三者關系的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同伴依戀是母子依戀對社會適應性的中介變量(王盼盼, 2018; 張興慧, 陳福美, 張彩, 王耘, 2018)。同伴依戀是學生時期較為重要的依戀關系,而對于祖輩共同養(yǎng)育的幼兒,祖孫依戀是此時期幼兒的重要依戀關系,那么,幼兒的祖孫依戀是否是母子依戀對問題行為影響的中介變量。由于已有研究揭示,母子依戀對于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的影響存在差異,F(xiàn)earon 等(2010),以及Groh, Roisman,van Ijzendoorn,Bakermans-Kranenburg 和Fearon(2012)的元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不安全型母子依戀對外化問題行為的影響(d=0.31)大于不安全型母子依戀對內化問題行為的影響(d=0.15)。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將問題行為劃分為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并探討幼兒的祖孫依戀在母子依戀對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的中介作用是否存在差異。
個體幼兒期出現(xiàn)的外化問題行為可以一直保持到青少年期或成年期,3 歲時幼兒的退縮、焦慮問題行為可以預測11 歲時的退縮、焦慮問題行為(蔡春鳳, 周宗奎, 2006; Mesman, Bongers, & Koot,2001),可見,兒童早期的問題行為對個體的成長具有較大的影響。所以,本研究選取幼兒作為研究對象,考察中國正常家庭中祖輩共同養(yǎng)育模式下幼兒的母子依戀、祖孫依戀和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三者的關系。研究假設為祖輩共同養(yǎng)育模式下幼兒的母子依戀與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呈顯著負相關,且幼兒的祖孫依戀在母子依戀與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將有助于豐富多重依戀理論,指導幼兒形成良好的母子依戀和祖孫依戀,減少幼兒問題行為的發(fā)生。
采用整群隨機取樣方法,選取兩所幼兒園祖輩共同養(yǎng)育幼兒共279 人進行母子依戀、祖孫依戀和問題行為的測量。經測謊題篩查,有效被試為265 人(M=4.75 歲, SD=1.16 歲),問卷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95%,被試的具體情況見表1。從父母的文化程度上看,大學本科及以上155 人,高中72 人,初中35 人,小學及以下3 人;從祖父母的文化程度上看,大學本科及以上17 人,高中45 人,初中182 人,小學及以下21 人。
表1 被試在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上的分類表(單位:人)
2.2.1 幼兒依戀量表
使用葉曉璐(2011)修訂的幼兒依戀量表對幼兒的母子依戀和祖孫依戀進行評定。經分析,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66。與其安全型依戀分量表的關聯(lián)效度為0.87。量表共有30 個題項,其中描述幼兒安全型依戀的題項有20 個,不安全型依戀的題項有10 個。問卷采用4 點計分,各題目從1~4 評分,分別代表“從不”到“總是”,量表中有10 個題項予以反向計分,分別為1,4,12,13,17,18,19,21,24,25。將所有題項加和計算總分,量表分數(shù)越高,代表幼兒與主要養(yǎng)育者的依戀水平越高。本研究經初測幼兒的母子依戀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75,分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73,0.74,幼兒的祖孫依戀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69,分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66,0.68。
2.2.2 兒童行為量表(CBCL)
兒童行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由Achenbach 和Edelbrock(1983)編制,適合4~16 歲兒童。本研究選取其中的五個維度,退縮、軀體主訴(體訴)、焦慮/抑郁、違紀和攻擊問題行為作為問卷的內容,共有58 個題項。其中內化問題行為包括三個維度,分別為退縮(8 個題項)、體訴(3 個題項)和焦慮/抑郁問題行為(14 個題項),外化問題行為包括兩個維度,分別為違紀(13 個題項)和攻擊問題行為(20 個題項)。蘇林雁報告了退縮、軀體主訴(體訴)、焦慮/抑郁、違紀和攻擊問題行為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55~0.77,內容效度、平行效度和結構效度均較好(戴曉陽, 2015)。家長根據(jù)題項描述的行為對幼兒半年內的實際情況進行等級評定,各題目從0~2 評分,分別代表“無”到“經常”。最后將分數(shù)相加作為問題行為總的分數(shù)和分維度的分數(shù),分數(shù)越高代表幼兒的問題行為越嚴重。本研究問卷的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83,分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81,0.78,0.80,0.79,0.82。
由心理學專業(yè)6 名本科生作為主試,由幼兒的母親進行幼兒的母子依戀的評估,由幼兒的祖父母中的1 名主要養(yǎng)育者進行幼兒祖孫依戀的評估,由幼兒的父母和祖父母中1 名主要養(yǎng)育者進行幼兒問題行為的評估。主試按照統(tǒng)一的指導語對家長進行施測,家長對幼兒的母子依戀、祖孫依戀和問題行為進行評估。
采用SPSS22.0 和Amos19.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和處理。采用Harman 單因素檢驗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檢驗。
采用Harman 單因素檢驗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第一個公因子的解釋率為29%,低于臨界值40%,所以,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采用Pearson 積差相關對祖輩共同養(yǎng)育模式下幼兒的母子依戀、祖孫依戀、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母子依戀、祖孫依戀、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的相關分析(n=265)
本研究將問題行為分為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進行中介效應檢驗。使用結構方程模型檢驗中介效應需要建立兩個模型,為了檢驗祖孫依戀在母子依戀與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關系的中介效應,本研究建立了圖1 和圖2 的模型。
圖 2 祖孫依戀的中介效應模型
圖1 的模型檢驗母子依戀對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是否具有直接效應。檢驗結果表明,該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符合要求,見表3。并且母子依戀對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的直接效應均顯著,直接效應路徑系數(shù)分別為?0.35(p<0.01)和?0.32(p<0.01)。
表3 母子依戀對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直接效應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表
圖2 的模型檢驗母子依戀對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是否存在間接效應,即檢驗祖孫依戀在母子依戀對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預測中的中介效應。經過檢驗結果表明,該模型擬合指數(shù)符合要求,見表4。
表4 祖孫依戀中介效應模型擬合指數(shù)表
在祖孫依戀的中介效應模型中,母子依戀對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影響的直接路徑系數(shù)分別為?0.04(p=0.715)和?0.05(p=0.632),路徑系數(shù)不顯著,表明祖孫依戀在母子依戀對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預測中起到完全中介效應。
在模型擬合良好的基礎上,使用Bootstrap 程序檢驗祖孫依戀的中介效應是否顯著,設定重復取樣5000 次,選擇偏差校正的非參數(shù)百分位法進行取樣,計算95%的置信區(qū)間。在母子依戀和內化問題行為的關系中,祖孫依戀中介效應的區(qū)間為(LLCI=0.26, ULCI=0.54),不包括0,表明祖孫依戀在母子依戀對內化問題行為預測的中介效應顯著。在母子依戀和外化問題行為的關系中,祖孫依戀中介效應的區(qū)間為(LLCI=0.28, ULCI=0.53),不包括0,表明祖孫依戀在母子依戀對外化問題行為預測的中介效應顯著。
幼兒的母子依戀與祖孫依戀呈顯著正相關,即幼兒的母子依戀水平越高,祖孫依戀水平越高。這與邢淑芬等(2016)的研究結果一致。邢淑芬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母子依戀和祖孫依戀呈中等程度的相關。內部工作模型理論可以解釋上述研究結果,幼兒與主要養(yǎng)育者形成的依戀模式決定幼兒與他人形成的依戀模式(Bowlby, 1982)。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祖輩共同養(yǎng)育幼兒的母子依戀與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呈顯著負相關,幼兒的祖孫依戀與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呈顯著負相關。這一研究結果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Fearon & Belsky, 2011; 王玉廷, 劉莉, 王美芳,2011)。已有研究證明早期形成的不安全型依戀關系是導致兒童出現(xiàn)高風險的反社會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的重要原因(Fearon & Belsky, 2011)。王玉廷等(2011)的研究發(fā)現(xiàn),母子依戀與幼兒的焦慮總分,并與分離焦慮、軀體傷害恐懼、社交恐懼、廣泛性焦慮的得分均呈顯著負相關。研究結果支持了Bowlby(1982)的觀點,兒童早期與主要養(yǎng)育者形成的依戀關系對其認知、情緒調節(jié)和社會適應等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顯著的影響,兒童與主要養(yǎng)育者形成的安全型依戀關系可以有效減少其問題行為發(fā)生的概率,反之,將增加其問題行為發(fā)生的概率。
本研究結果表明,祖輩共同養(yǎng)育模式下幼兒的祖孫依戀在母子依戀對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的預測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祖輩共同養(yǎng)育模式下幼兒的母子依戀水平越高,祖孫依戀水平越高,幼兒的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出現(xiàn)的越少。
一方面,祖輩共同養(yǎng)育模式下幼兒的母子依戀可以預測祖孫依戀的水平。這一研究結果與Howes 和Spieker(2008)的研究結果一致。Bowlby(1982)認為,兒童可以擁有多個依戀對象形成多重依戀,這些依戀系統(tǒng)呈層級排列,即只有一個主要的依戀對象,而其它依戀對象是次級的。這主要是因為,母子依戀是從幼兒出生后就逐漸形成,而祖孫依戀通常在6~8 個月大時才開始形成。母子依戀的表征具有優(yōu)先性,處于其它依戀表征的頂端(Howes & Spieker, 2008)。
另一方面,祖輩共同養(yǎng)育模式下幼兒的祖孫依戀影響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這一研究結果支持Crittenden 和Dallos(2009)的研究結論。Crittenden 和Dallos 認為祖輩共同養(yǎng)育幼兒能在親子依戀關系之外發(fā)展適宜的祖孫依戀,且能從多重依戀關系中獲益,在與多個養(yǎng)育者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安全型的祖孫依戀關系,獲得更好的社交技能,提高認知、情緒調節(jié)和社會適應能力,降低幼兒問題行為發(fā)生的概率(Brown &Cox, 2020)。
最后,祖輩共同養(yǎng)育模式下幼兒的祖孫依戀是母子依戀對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的完全中介,即母子依戀通過祖孫依戀作為完全中介對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產生影響。本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張興慧等(2018)選取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發(fā)現(xiàn),同伴依戀是母子依戀和情緒體驗的部分中介。王盼盼(2018)選取內地藏族高中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同伴依戀在親子依戀和性心理健康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上述兩個研究結果均表明同伴依戀是母子依戀或親子依戀對心理健康的中介變量。對于小學生和高中生,同伴依戀是兒童除親子依戀之外主要的依戀關系,而祖孫依戀是幼兒除親子依戀之外的主要依戀關系。研究結果支持Bowlby(1982)有關多重依戀具有層級關系的觀點,即個體只有一個主要的依戀對象,而其他依戀對象是次級的。本研究認為,母子依戀的安全性決定祖孫依戀的安全性,母子依戀的表征具有優(yōu)先性,處于其它依戀表征的開端,母子依戀表征的特性直接影響祖孫依戀關系,且積極的祖輩共同養(yǎng)育可以有效減少幼兒問題行為的發(fā)生率(李曉巍, 謝娟, 宋雅婷, 2016; Howes & Spieker, 2008),祖孫依戀對于幼兒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減少幼兒的問題行為。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的母子依戀與祖孫依戀呈顯著正相關,幼兒的母子依戀與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呈顯著負相關,幼兒的祖孫依戀與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均呈顯著負相關;幼兒的祖孫依戀完全中介母子依戀對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