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剛
玉米絲黑穗病是玉米生產中的常見病害之一。資料介紹,玉米絲黑穗病于1919年傳入東北地區(qū)。近年來,由于連作嚴重、品種抗性差等原因,錦州地區(qū)玉米絲黑穗病局部地塊發(fā)病較重。玉米絲黑穗病是玉米發(fā)芽期侵入的系統(tǒng)侵染性病害,一經感病,首先破壞雌穗,發(fā)病率等于損失率,給玉米生產造成很大損失,嚴重威脅著玉米的生產,影響玉米的正常產量,也造成玉米籽粒品質降低。
一、病原菌及生活史
玉米絲黑穗病為真菌病害,病原菌為孢堆黑粉,屬擔子菌綱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軸黑粉病屬真菌。該病菌以冬孢子形態(tài)越冬造成第二年的傳播危害。冬孢子主要在耕層土壤中越冬,有些冬孢子則會混入糞肥或粘附在種子表面及玉米秸稈中越冬。在正常環(huán)境條件下,冬孢子可存活2-3 年。夏季,春玉米雌穗吐絲,冬孢子開始陸續(xù)成熟,發(fā)病的雌雄穗黑粉包成熟破裂散出的黑粉,就是冬孢子。冬孢子呈黃褐或暗紫顏色,為球形或近球形狀,單個體積非常小,直徑為10μm左右,冬孢子表面有細刺。冬孢子在成熟以前經常匯聚成孢子球,被菌絲所組成的薄膜包裹,成熟后孢子球破裂冬孢子分散。冬孢子萌發(fā)所需溫度17-32.5℃,適宜溫度25℃,氧氣缺少時冬孢子不易萌發(fā)。病菌發(fā)育溫度范圍為23-36℃,最適溫度為28℃。冬孢子萌發(fā)最適的酸堿度為弱酸性,中性及偏酸性的條件也有利于冬孢子的萌發(fā),但堿性環(huán)境會抑制冬孢子的萌發(fā)。絲黑穗病病原菌有明顯的對侵染作物的選擇性,侵染玉米的絲黑穗病病原菌不能侵染高粱,但侵染高粱的絲黑穗病病原菌能夠侵染玉米,只是侵染力非常弱。冬孢子在春季萌發(fā)后產生擔孢子,擔孢子萌發(fā)產生侵染絲。玉米播種后,種子在發(fā)芽期或出苗期病菌開始侵染,在玉米2-8 葉期均可侵染植株。侵染時侵染絲從胚芽或胚根開始侵入玉米,快速擴展到莖部并且沿生長點侵染擴散。玉米花芽分化時,病菌進入花器原始體侵染雌雄穗,破壞玉米植株的雄花、雌花。有時菌絲擴展較速度低于玉米植株生長速度,菌絲沒能侵入植株生長點,會出現(xiàn)病株只在雌穗發(fā)病而雄穗沒有發(fā)病的情況。
二、發(fā)病癥狀及危害
玉米絲黑穗病菌在玉米苗期侵染植株后,玉米在苗期可表現(xiàn)多種癥狀,如幼苗丫子增多,呈叢生狀;苗期節(jié)間縮短,植株矮化明顯;葉片成螺旋狀扭曲,有時心葉卷在-起扭曲呈鞭桿子狀。成株典型病癥是雄性花器變形,雄花基部膨大,內為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雌穗受害果穗變短,基部粗大,除苞葉外,整個果穗為一包黑粉和散亂的絲狀物,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個別植株由于雄穗花器變形造成不能長出雄蕊,雄穗穎片遭受病菌危害表現(xiàn)為多葉現(xiàn)象。雌穗穎片會因病菌危害造成過度生長,整個果穗呈畸形狀。
三、發(fā)病影響因素
1、玉米重茬連作
由于玉米較耐重茬,加之種植玉米管理簡單,穩(wěn)產高產,當?shù)赜衩字夭邕B作現(xiàn)象嚴重,大部分地塊重茬20年以上,造成了耕層土壤中絲黑穗病病菌源大量殘留。
2、 品種抗性差
20世紀80年代以來,玉米絲黑穗病在錦州地區(qū)已得到基本控制,但在個別地塊仍有發(fā)生。這主要是由于農民選擇了非高抗玉米絲黑穗病的品種,并在有絲黑穗病病菌殘留的地塊種植,為玉米絲黑穗病的發(fā)生埋下了隱患。
3、 氣候因素
絕大部分玉米絲黑穗病病原菌以冬孢子形態(tài)在土壤中越冬,冬季氣溫低病原菌的越冬基數(shù)就會降低,反之病原菌的越冬基數(shù)就會增高。病原菌的越冬基數(shù)高,第二年玉米的感染絲黑穗病的概率就會相對增加。
4、 藥劑使用不當
正確選用種衣劑能夠有效降低玉米絲黑穗病的危害,防效一般可達80%以上。但是由于目前玉米種衣劑種類繁雜,部分種衣劑對絲黑穗病的防效甚微,而農民在選擇時種衣劑時往往只注重價格而盲目購買。同時,由于缺乏相關的科學知識和設備,往往只是把種衣劑和種子進行人工簡單拌和,也會造成防治效果較差。
5、 栽培管理因素
玉米春季搶墑早播時往往地溫較低,種子發(fā)芽較慢,種子在土壤中存留時間長,提高了玉米絲黑穗病的侵染概率。而未及時清理發(fā)病田中的絲黑穗病發(fā)病植株、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等都會造成玉米絲黑穗病病原菌在田間的大量積累。除此以外,種子未進行正確的殺菌包衣、種子質量差、播種過深等因素都會引起玉米絲黑穗病的發(fā)病。
四、防治措施
1、推廣高抗絲黑穗病品種
不同的玉米品種對絲黑穗病的抗性差異較大,玉米品種對絲黑穗病的抗性分為高抗(HR)、抗(R)、中抗(MR)、感?。⊿)、高感(HS)等5個等級,在農業(yè)生產上要嚴格控制感病品種的應用,在玉米絲黑穗病發(fā)病區(qū)域應推廣高抗(HR)、抗(R)類品種。
2、 做好種子處理,適度晚播種
播種前,在陽光下進行2-3d的曬種,陽光中的紫外線能有效殺滅玉米絲黑穗病病菌。使用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烯唑醇、三唑醇、三唑酮等成分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也可減輕玉米絲黑穗病危害。在滿足玉米生育期的前提下,玉米播種時適度晚播,減少播種后種子在土壤中的存留時間,能夠減少玉米絲黑穗病的發(fā)病幾率。
3、 清除田間病株
在玉米苗期,結合間苗除草,將癥狀明顯的病苗拔除銷毀;玉米生長期,定期下地銷毀病株;重點是是玉米抽雄后,盡可能消滅黑粉包尚未破裂的染病植株。
4、 輪作倒茬
結合國家調減籽粒玉米的政策,將玉米與大豆、花生等作物進行輪作倒茬,減少土壤中各類病菌數(shù)量,從而減輕各類病害發(fā)生。
5、禁止施用未腐熟的農家肥。施用農家肥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提高作物的抗旱耐澇能力,促進作物對各類養(yǎng)分的吸收利用。但是,未腐熟的農家肥特別是食用了玉米絲黑穗病染病秸稈的動物糞便中仍含有玉米絲黑穗病病原菌。因此,施用農家肥一定要發(fā)酵腐熟,從而避免病原菌通過農家肥傳播。
(作者單位:121225遼寧省凌海市班吉塔鎮(zhèn)農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