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禾
小時候?qū)η迕鞴?jié)印象最深的是踏青、戴柳。每年春天,當九盡春回,冰雪消融,坑塘里的水面蕩出清澈的漣漪,楊柳冒出鮮嫩的葉芽,和風細軟,帶來田野上青草的氣息,店房里的伙計們就說:“清明節(jié)來了,該去踏青了?!惫苜~的蔣先生給我解釋說,踏青,就是帶上酒菜、吃食,和朋友一起到郊外,踏著新發(fā)的青草去游玩。蔣先生的話誘發(fā)我的想象,使我對清明踏青充滿向往。帶著這份向往,每年清明節(jié)去給逝去的親人掃墓,走在萬物復蘇的田野上,享受春風艷陽,感受欣欣向榮的景象,對先人的懷念中也就多了一份對大自然的熱愛。
如果說踏青是大人們迎接春天的儀式,戴柳則讓孩子們感受到春天到來的歡欣?!扒迕鞑淮髁?,死了變只大黃狗。”在我的故鄉(xiāng),這童謠一直傳唱到今天。據(jù)說,戴柳的風俗起源于兩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像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一樣,清明戴柳,是為了紀念寧死不入朝做官的晉國義士介子推。在晉公子重耳遇到危難時,介子推曾救過重耳。當重耳奪得王權(quán)成為晉文公的時候,介子推躲入綿山,不接受封賜。晉文公放火燒山,試圖逼介子推出來,最后發(fā)現(xiàn)介子推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于是讓全國百姓禁火、戴柳來紀念這位不慕權(quán)貴、不圖回報的義士。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歷。寒食節(jié)在清明的前一兩天,在歷史的傳承中,寒食與清明逐漸合在一起,寒食節(jié)的祭掃、踏青、戴柳、插柳、放風箏等各種風俗也都變成了清明節(jié)的習俗。
其實,當戴柳成為孩子們迎接春天的游戲時,這風俗是不是為了紀念某人,也就沒人在意了。在我的少年時代,清明一到,縣城各家門前都插上柳枝,孩子們戴起用嫩綠的柳條編出的柳冠,手里轉(zhuǎn)動著細柳編成的花環(huán),嘴里吹著柳樹枝梗做成的哨子,跑著、吹著、叫著,把春天的喜氣撒滿全城。
清明掃墓,把祖先的墳地在夏季到來之前修整好,拔除雜草,免得它們在雨季瘋長,掩蓋墳頭。清明墓地上的煙火和爆竹聲,顯示出墓主人的后人興旺,讓他們能夠長享人世的尊敬。
由寒食節(jié)演變來的清明節(jié),是中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內(nèi)容本來是很豐富的,除了掃墓、踏青、戴柳、插柳,還有放風箏、蕩秋千、踢足球(蹴鞠)等。這些活動把祭拜先人的儀式融入到迎春的喜慶里,使清明節(jié)更有生氣,更使得人們不自覺地沉浸在萬物復蘇的美好春天里。
文中寫了清明節(jié)的哪些活動?你喜歡什么活動呢?說說喜歡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