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蜜
傍晚俯瞰希伯倫
作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圣城,希伯倫的宗教氛圍極濃,與此同時,它也如“火藥桶”一般,引發(fā)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很多沖突。如今行走在希伯倫,還能隨處看到檢查站、帶槍的士兵和路障。
希伯倫的以色列軍人
猶太人向巴勒斯坦人扔的垃圾,希伯倫4
列祖之墓——易卜拉欣清真寺
希伯倫之所以成為宗教圣地,是因為這里埋葬著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猶太人稱其為列祖之墓(Tomb of the Patriarchs),穆斯林稱其為易卜拉欣清真寺(Ibrahimi Mosque)。
這座建筑最早建于公元前1世紀的希律王時代,6世紀拜占庭人對其進行了改造,在建筑東側(cè)建了一座教堂。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這片區(qū)域后,將教堂改建為清真寺。穆斯林和猶太人分別在相互獨立的地方祈禱,雙方都不能隨意進入對方的區(qū)域。每年只有10天(一般是各自的節(jié)日),兩個民族才可以分別進入整塊區(qū)域。
清真寺一側(cè)空空蕩蕩,巨大的紅色地毯上,除了來訪游客,只零星坐著三五位信徒。1994年2月25日,就在這里,發(fā)生了一次大屠殺,從美國移民來以色列的猶太人巴魯克·戈登斯坦(Baruch Goldstein)拿槍走了進來,向上千名正在祈禱的巴勒斯坦人掃射。
一位巴勒斯坦人說,這次屠殺后,以色列為了防止巴勒斯坦的報復性攻擊,不時對他們實行宵禁。那段時間,不管是不是恐怖分子,所有阿拉伯人在長達9個月的時間里都不能使用清真寺。
整個希伯倫如列祖之墓/易卜拉欣清真寺一樣分裂。從這里朝猶太人定居點歷史博物館走去,會經(jīng)過一條空蕩蕩的大道,這就是大衛(wèi)王街,也是阿拉伯人口中的Shuhada大街。
這條街曾經(jīng)遍布巴勒斯坦店鋪和生意人,但在1994年那場屠殺之后,它開始實行車輛封閉,后來曾短暫開通,但隨著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的爆發(fā),兩個民族之間的沖突增多,以色列政府從2002年起開始禁止巴勒斯坦人進入,一直持續(xù)至今。
走著走著,我看到一張銹跡斑斑的鐵絲網(wǎng)內(nèi),貼著巴勒斯坦人留下的一個標牌——“注意:以色列占領(lǐng)了這里,你們是種族隔離?!笔聦嵣?,對于1967年六日戰(zhàn)爭后以色列控制希伯倫這一事件,巴以人民都有不同的稱呼:以色列人稱之為“解放”,而在巴勒斯坦人眼中,這就是“占領(lǐng)”。
無論如何,六日戰(zhàn)爭之后,猶太人控制了希伯倫,一些年輕人來到這里建立起了定居點。和其他西岸地區(qū)不同的是,除了郊區(qū),希伯倫市中心就有幾個小規(guī)模的定居點。后來1997年的希伯倫協(xié)議把希伯倫一分為二,西側(cè)80%的區(qū)域為巴勒斯坦管轄,稱為H1,東側(cè)20%的區(qū)域為以色列管轄,稱為H2。
希伯倫的巴勒斯坦人和他們背后的檢查站
這片備受爭議的土地向外來者呈現(xiàn)出兩副面孔。一側(cè),巴勒斯坦區(qū)鬧市人聲鼎沸,車輛川流不息;另一側(cè),靜悄悄的Shuhada大街偶爾迎來一些游客和以色列士兵,大多數(shù)時候,它是個被遺棄的地方。一側(cè),鐵絲網(wǎng)遮住了狹窄的舊城石板路上的天空,上面殘留著猶太人向他們?nèi)觼淼氖^和垃圾;另一側(cè),各種紀念碑在提醒人們記住暴力下失去生命的普通人。一側(cè),“自由”、“和平”和“希望”等字眼被涂抹在破敗的墻壁上,貧困的巴勒斯坦人把手伸向游客,努力讓他們多買東西;另一側(cè),定居點的墻面涂鴉追溯到了《圣經(jīng)》時代,以色列人試圖用古老的歷史證明,他們在希伯倫的合法性毋庸置疑。
希伯倫墻上的標語
傍晚,我們登上以色列區(qū)的一個山坡,正好可以俯瞰整個希伯倫。密密麻麻的房子錯落有致,昏黃的路燈開始亮起,神奇地是,耳邊傳來了清晰的呼喚穆斯林開始禮拜的音樂和吟誦聲。光線漸漸暗了下去,一片深藍色籠罩之下,我已經(jīng)看不清插在人們中間的國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