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年糕媽媽
“不準哭!”“不許看電視!”“不可以吃糖!”“不能這么做!”“不要總是發(fā)脾氣”……
前段時間,我們在身邊的媽媽群里問大家,平時最常和孩子說的話,“不XXX”的句式,上了第一名。這個頻次,可不是我們的“感覺”而已,有個研究結果是這么說的:“學步期孩子平均每 9分鐘,就要聽到一次‘不’或類似的否定詞匯?!?/p>
也就是說,差不多每過10分鐘,孩子就要遭到一次否定。
沒有媽媽想要否定自己的孩子,所以這個研究結論讓很多人難以接受。
但仔細想想:好像又的確是這么回事。
隨便列舉一個家里的場景:比如孩子爬上爬下,你有沒有說過“不可以”?孩子吃得滿桌都是,有沒有說過“不可以”?孩子洗澡玩水,有沒有說過“不可以”?
雖然我們對孩子說“不”,多半都是為了保護他,或者希望他做得更好。
但這個時候,我們往往就是在潛意識里默認:孩子做不到。而正是因為這種“潛在的默認”,孩子就真的成為了家長擔心的那樣。
有位媽媽就曾給我們分享過她自己的一個故事。她說,女兒差點就因為自己的“不要”,變成一個“膽小鬼”。還好,一次外出的經(jīng)歷及時提醒了她。
有次,她帶女兒出去玩遇到一只小貓,她們就蹲在路邊逗貓咪玩。過了一會,一個小男孩也被吸引過來。為了搶著逗貓,小男孩使勁把女兒往旁邊擠。
當媽的怕孩子們起沖突、女兒受傷,就把娃拉著讓開了幾次。
結果等到第三次的時候,女兒的倔脾氣上來了,說什么都不肯走開。
這時候,讓她沒想到的事情發(fā)生了——因為女兒的堅持不讓,小男孩居然主動退開了。
當時女兒抬頭看自己的那一眼,讓她到現(xiàn)在都難忘:那個眼神亮閃閃的,仿佛在說“你看,我可以做到的”。這位媽媽當時就被震撼到了。
她反思了下,那段時間孩子剛上幼兒園,全家人總念叨:她這么膽小,受欺負了怎么辦?
可現(xiàn)在想起來,自己在孩子面前沒少囑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爺爺怕孩子走丟,每次出門前也總愛說“不要亂跑,外面有很多壞人”……
原來我們就是這樣一邊想給孩子保護,一邊卻用“不”扼殺了她獨立面對問題的勇氣。
資深幼教麗麗老師,也見過不少因為家長的否定,讓人非常遺憾的孩子。
其中一個女孩給她的印象特別深刻:因為家人認為“不行”,最終她不得不退了學。
說起來,這個女孩家長真是把她從頭到腳都保護得無微不至:每天上學,都是爺爺或奶奶抱著進教室。
走之前,還要不厭其煩地叮囑老師:“我們囡囡膽子很小的,她座位旁不能安排男孩子的;我們囡囡年紀小,自己吃飯、穿衣服、上廁所不行的;我們囡囡怕高的,戶外爬高啊,滑滑梯都太危險,不要讓她玩”……
于是,明明個頭比一般孩子高的小女孩,吃飯總是需要老師喂、從來不肯和別的孩子玩、連滑梯這種戶外活動都說自己非常害怕,拒絕參加。
沒多久,家里人因為心疼孩子適應不了幼兒園,辦了退學回家了。
孩子是真的不行嗎?肯定不是!
同班很多更小的孩子一個多月都能適應了。但在家長的各種消極暗示下,這孩子就真認定自己什么都不行了。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找了一所小學,對1~6年級的學生進行智力測驗。
然后,隨機抽取了一些學生,將名單給校方說:這幾個學生智力和潛能很好。
結果在8個月后的第二次智力測驗中,隨機名單上的這幾個學生,比其他學生在適應能力、求知欲、智力等方面有明顯提高。
這就是有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作“期待效應”。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行,而是被大人否定成那樣的。
只有先期待孩子可以怎樣,他才有機會成為那樣的人。
說了這么多,家長們一定很想知道:那要怎么做,才能既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又傳遞到我們的意思呢?
辦法其實很簡單,說“不”之前,一定要把握 4個要點。
●多用陳述少用否定句。
比如“不準把食物扔掉”,可以說“請把食物吃進嘴里”。
●用積極的語言描述希望孩子做的事:相比“怎么不好好吃飯”,改用正向的說法:“坐得正,吃得香,你才能長高長大,才能像超級飛俠一樣幫助別人”,孩子才能更好接受。
●說清楚“不可以”的原因:比如“不要把傘尖對著別人”這句話,如果孩子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就不會照做。
所以可以這么說:“傘尖對著別人,一不小心撞上,很容易受傷。如果傘尖對著地面,就不會傷害到別人了。”
●尊重并相信孩子:這是最重要的一條準則。
并不是每一個脫口而出的“不”,對孩子來說都意味著否定,但是要注意:“不行、不準、不可以”,是否定他的行為;“不哭”“不乖”,是否定他的情緒。
而一個對于孩子來說,鼓勵、肯定和被允許,才是他敢于面對困難、放手拼搏的力量來源。
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獨自養(yǎng)育兒子的單親爸爸不僅照顧著孩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用鼓勵和肯定不斷點亮孩子的信念、讓他有了面對困難的勇氣。
即使流落街頭、再苦再難,爸爸總是堅定地告訴孩子:“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wèi)它。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xiàn)。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可以?!?/p>
當父母否定孩子,他就學會了自我否定;當父母給孩子信任和肯定,他就能挺起腰板、勇敢向前。沒有什么,能比父母的相信和肯定能給孩子更足的人生底氣。
在父母眼里,孩子或許只是個弱小的孩子;但別忘了,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