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汪曾祺誕辰百年。他出生于1920年元宵節(jié),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也是袁枚之后的美食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高峰過后,隨著復工復產(chǎn)、復商復學的有序推進,久居在家的人們,在大好的春日,跟隨這位美食家曾經(jīng)走過的足跡,感受一方美食也是一件快事。
1920年-1935年:
高郵·美食的故鄉(xiāng)
汪曾祺的家鄉(xiāng)在江蘇高郵,這是一個地處淮河與長江之間的小城,南接揚州,北望淮安。秦始皇滅楚,經(jīng)過這片遍布濕地沼澤的區(qū)域,偶然看到一片干凈爽朗的高地,于是置驛站郵亭。高郵之名,由此而來。
南方人眼中,那里是粗獷的江北;北方人眼中,那里是曼妙的江南;而在美食家眼中,那里則是淮揚菜系的核心區(qū)域。
高郵獨特的風物人情,構(gòu)成了汪曾祺的生平底色和性格特質(zhì)。他有北方漢子的瀟灑不羈,也有江南士子的狷潔內(nèi)斂。對于飲食,他愛吃油葷,也能品清蔬,中國飲食歷史包容、多元的性格,在他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汪曾祺的祖父是清末文官,父親是多才有趣的人,善繪畫、喜彈奏、愛打拳、會燒菜、能治病……在老爺子后來談吃的文章中,很能看出這種傳承自家庭的對生活的熱愛。
《故鄉(xiāng)的美食》是他散文的第一篇,炒米、焦屑、咸鴨蛋、咸菜茨菇湯、各種河鮮、各種水禽、蔞蒿,都是南方人耳熟能詳?shù)氖澄铮谒P下卻是這么色香味俱全,淮揚菜粗菜細作,在平凡中見工夫的特質(zhì),已經(jīng)滲透進了汪曾祺的字里行間。
淮揚早茶是最豐富的,高郵人的早茶是蒸餃、包子和陽春面。蝦仁蒸餃好吃,皮薄,湯多,筷子夾一只放到小碟里,淋上一圈醋,低下頭,輕輕一抿,肉皮熬制的皮湯立刻充滿口腔。蝦仁不是廣式蝦餃的大海蝦,而是更鮮美、更具江南風情的小河蝦。一只蝦餃里能找到四、五個蝦仁,和豬肉餡攪在一起,分外誘人。
高郵陽春面則是一種加堿的水面,和掛面、手搟面都不同,細且有韌性,煮面時要用冷水激面幾次,內(nèi)芯尚是半生的,有嚼勁。湯里加了豬油、醬油、鹽、蔥花和五香粉,用清澈的雞湯一沖,香氣撩人。標準的吃法是要把面條盤成整齊的梳子形,半露在醬紅色的湯外,上頭再臥一個煎雞蛋,這是一頓高郵早茶最好的句點。
高郵人還喜歡吃下午茶,一天五頓飯對于富庶的江浙平原、生活節(jié)奏緩慢的小城來說并不奇怪。純?nèi)怵W的小餛飩鮮美滑溜,泡在用雞湯吊的湯頭里,足以讓午休剛醒,睡眼惺忪的人精神振奮。
軟兜是汪曾棋家宴的必備大菜,也是瀕臨高郵的淮安特色。所謂軟兜,是用燙熟的鱔魚肉切絲后裹上芡炒,一筷子夾下去,能兜起濃郁的湯汁為美。除此之外,還有生炒的脆鱔,紅燒的馬鞍橋、燜張飛,明火燒烤的鱔背,大火旺油處理的熗虎尾……這些都是他早年最心向往之的美食。
作為高郵人,咸鴨蛋也是汪曾祺不會落下的。他說家鄉(xiāng)的咸鴨蛋“蛋白柔嫩、蛋黃冒紅油”,如果用以待客,要連殼對半切開,但自己享用,最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字里行間,都是舊文人的閑情和趣味。
1935年-1937年:
江陰·初戀的記憶
1935年,汪曾祺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了長江南岸的江陰,在南菁中學讀高中。
這座每天守著滾滾長江的浪漫城市,是徐霞客的故鄉(xiāng)。汪曾祺后來這樣描繪江陰:每天江里漲潮,城里的河水也隨之上漲。潮退,河水又歸平靜。行過虹橋,看河水漲落,有一種無端的傷。
正是在這里,汪曾祺遇上了他的初戀,同班同學夏素芬。老爺子沒有描述過初戀的外貌,但從他敘寫江陰水果店的文字,很能窺見朦朧的詩意:“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香。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么香,一種長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我后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
除了初戀的滋味和水果的香味之外,汪曾祺后來還常跟人談起江陰的一種叫粉鹽豆的小吃。把黃豆發(fā)到半寸大,用鹽炒到酥松,一口嚼下去,化成滿嘴細粉,味道香美堪比孔乙己的茴香豆。汪曾祺回憶自己的中學生涯:“坐在自修室里,喝水,吃豆,讀李清照、辛棄疾詞,別是一番滋味。我在江陰南菁中學讀過兩年,星期天多半是這樣消磨過去的。
1937年-1946年:
昆明·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
1937年,日寇入侵。還沒有完成高中學習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別江陰,輾轉(zhuǎn)在淮安、揚州和鹽城讀書。最終,他從上海經(jīng)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聯(lián)大中國文學系。畢業(yè)后,,他又留在昆明擔任中學語文教師。
多年后,汪曾祺一篇題為《新校舍》的文章寫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國講學。美國人問他,西南聯(lián)大八年,設備條件那樣差,教授、學生生活那樣苦,為什么能出那.樣多的人才?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為什么?這位作家回答了兩個字:自由。
一個出生于中國最發(fā)達的東南地區(qū)的年輕人,居然在特殊的時期,在西南一隅,接受了現(xiàn)代化的高等教育,獲得了現(xiàn)代的、世界的眼光以及文學寫作技藝。這是國家之不幸,卻是作家之大幸。
在大學、以及最初工作,形成真正世界觀的這幾年里,昆明帶給了汪曾祺巨大的影響,他說:“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p>
一個文弱的、吃慣了江浙甜的年輕人,竟然做出了如此大的改變,可想而知,云貴口味影響了汪曾祺后半生的飲食觀。
云南美食里,汪曾祺最愛的可能是火腿。這種與他家鄉(xiāng)江浙地區(qū)火腿風格相似,但風味迥異的食物,出現(xiàn)在很多作品里。最美味的是“金錢片腿”,也就是切成薄片的小腿至肘棒的那一部分,當中是精肉,周圍是肥肉,帶著一圈薄皮。直接蒸熟下酒,不用任何調(diào)味,就美味無比。而加了云腿作為輔料的汽鍋雞,更被汪曾祺譽為“中國人吃雞方法的第一”。
和汽鍋雞同列汪曾祺眼中天下第一的,還有昆明的糖炒栗子、昆明的火腿月餅,連最普通的炒雞蛋,昆明都比別處好吃。
米線和餌塊是種植小麥困難的西南地區(qū),用稻米磨粉制成的模仿面食的小吃。汪曾祺贊嘆它們“潔白、光滑、柔軟”,比之面條面疙瘩,另有一番風味。尤其是昆明的小鍋米線,用牛肝巴、雞樅菌等本地鮮美的菌子熬湯,加上各種鮮肉和臘肉,是最具南方特色的飲食。
還有帶著酒香、饒有古意的茄子酢,油和發(fā)面、以濃茶佐食的破酥包子,都是今天依然能在昆明街頭看到的、接地氣的美味。
云貴高原的乳制品也被汪曾祺多次提及,包括被稱為乳扇的奶皮子、被稱為乳餅的奶豆腐。他饒有興趣地研究這些食品可能源自蒙古時代的流變——“蒙古人的奶制品只是用來佐奶茶,云南則作為菜肴。”這種以歷史、地理為脈絡,觀察飲食源流的眼光,或許已經(jīng)奠定了日后汪曾祺成為美食大家的基礎。
1946年-1948年:
上海·最難忘的江南
抗戰(zhàn)勝利后,汪曾祺返回內(nèi)地覓職,第一站就是當時的東方巴黎上海。
其實上海距離汪曾祺的家鄉(xiāng)高郵不遠,無論地方風土、飲食習慣,在云南輾轉(zhuǎn)近十年的他,都覺得非常習慣。以上海為代表,包括蘇州、杭州、湖州、無錫在內(nèi)的許多江南美食,也都是后來汪曾祺念念不忘的,并引以為經(jīng)典的食物。
比如他談吃肘子的那一篇,上來第一句話就是“冰糖肘子、紅燜肘子、東坡肘子、鍋燒肘子、四川菜的豆瓣肘子,是肘子就行?!背藖y入了兩種山東和四川的做法,其他都是一片濃油赤醬、甜如蜜糖的江南風情。
在汪曾祺眼里,江南四時都有美味,春天要吃新摘的薺菜馬蘭頭枸杞頭,初夏要吃肥美的塘鱧魚,秋天要打野鴨子,切塊紅燒最好,冬天還有新腌的雪菜,細、嫩、脆、甜。
而被汪曾祺譽為豆腐里上,上品的香樁拌豆腐,更是江淮地區(qū)人會做的家常菜。香椿過水稍燙,梗葉轉(zhuǎn)為碧綠,揉鹽切碎,拌入豆腐,再加香油。“一箸入口,三春不忘?!?/p>
1948年:
北京·終生寓居之所
1948年,汪曾祺為了與熱戀中的未婚妻團聚,來到當時的北平,在賦閑半年后,終于謀職落戶。古都北京,成為他后半生定居的地方,也是他一生停留時間最長的城市。
對北京,汪曾祺的感情是復雜的,他一輩子太多的故事發(fā)生在這里。雖然他常常鄙夷這里的飲食,說北京的咸鴨蛋“蛋白像石灰,蛋黃居然是黃的”。但北京的各種風味,恐怕依然是汪曾祺定居于此的理由之一。
在“炙子”上烤的北京烤肉,是汪曾祺筆下最美的油葷之一。這種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吃法,是拿一根一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大塊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牛羊肉切成薄片,用長筷子平攤在上面烤。汪曾祺說這種食物“一邊大口地吃肉,一邊喝白酒,很有點剽悍豪霸之氣。滿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這氣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p>
北京的各類菜蔬也有特色,脆嫩有甜味的小水蘿卜,涼拌、炒、燜皆宜的扁豆,殼薄開裂的良鄉(xiāng)栗子,還有喝了會上癮的豆汁兒,都在汪曾祺筆下有滋有味。
汪曾祺還喜歡北京人喝茶的架勢。相比家鄉(xiāng)江浙地區(qū)茶館“端著”不同,北京人無論貧富,都要早起喝茶,“把茶喝通了,一天才舒服”。汪曾祺說自己喝不慣北京的花茶,但在老舍先生家做客喝的花茶,卻讓他念念不忘。
1958年-1961年:
張家口·低谷里的作樂
1958年,汪曾祺被劃為右派,下放張家口沙嶺子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勞動。這是他一生的低谷之一,但今天留下的照片里,這段時間里的他,笑容卻是最燦爛的。
這是中國舊文人“窮則獨善其身”的典型寫照。
雖然農(nóng)科所的工作辛苦。但在那個年代,已經(jīng)不算很糟糕了,至少能得到人身保護。
土豆是汪曾祺這一階段吃得最多,也是后來寫得最多的食物,他還在當?shù)伛R鈴薯研究站畫了一套《馬鈴薯圖譜》,可惜畫稿毀于“文革”中。但他描述烤土豆、蒸土豆、生吃土豆的文章還是留了下來,讀來滋味,不遜于在云南期間鮮美的山珍。
因張家口而得名的口蘑,汪曾祺當然也不會放過,他親手采了白蘑菇回北京做湯,孩子們喝了,都說比雞湯還鮮。品質(zhì)稍遜的黑蘑菇則可以丟到涮羊肉鍋子中、澆豆腐腦的羊肉鹵中及“炸丸子開鍋”的銅鍋里,吃法多樣,不拘一格。
張家口距離山西很近,當?shù)剡€有山西風味的莜麥面。汪曾祺贊美當?shù)刈钌虾玫妮妗氨劝酌孢€細,還白”。用羊肉口蘑燉的湯來搭配,吃得他終生難忘。
此外,張家口還比鄰內(nèi)蒙古,這片和纖細的江南完全不同的北方大地,常常帶給他一種奇特的感覺。蒙古風味的奶茶、手把肉,清蒸肉、拔絲羊尾,都是汪曾祺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及的風味。“拔絲羊尾外面有一層薄薄的脆殼,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沒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經(jīng)化了。這東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為太好吃了!”
1987年:
美國·另一種眼界
1987年10月,應安格爾和聶華苓夫婦之邀,汪曾祺赴美國參加國際寫作活動,歷時三個多月。
在美國期間寫給太太的信中,他有一半篇幅都在講做飯吃飯的事。他親手給美國留學生們包餃子、做魚香肉絲;給華僑朋友們做白菜丸子湯、拌芹菜、煮干絲和水煮牛肉,獲得交口稱贊;與美國作家們一起品嘗中國風味的茶葉蛋、拌扁豆、土豆片、花生米和瀘州大曲。
他還描述美國的豬肉雞肉便宜,但不香;蔬菜肥白而味寡,特別是大白菜煮不爛;中餐館難吃到不可想象的程度,烤鴨不香,蔥老無味,甜面醬像果醬;好吃的西餐館是南斯拉夫和芬蘭人開的;黑人區(qū)的肯德基炸雞好吃,比國內(nèi)還便宜……
這是汪曾祺第一次出國,雖然他筆下的美國并不好吃,但以67歲的年齡,大膽接受海外新事物,這是美食家的素養(yǎng),更是心中有自由者的出色表征。
耐人尋味的是,從美國回來后,汪曾棋對自己下廚的熱情持續(xù)升高,并多有獨創(chuàng)美味,比如塞肉回鍋油條?!坝蜅l切成寸半長的小段,用手指將內(nèi)層掏出空隙,塞入肉茸、蔥花、榨菜末,下油鍋重炸。”
最后一句勾人食指大動:回鍋油條極酥脆,嚼之真可聲動十里人。
拓寬眼界,中西結(jié)合。如果說年輕時的汪曾祺是饕客,那么從美國歸來后,他就成為真正的上寫文字、下入廚房的美味實踐者了。
1989年:
福建·山海至味的女婿
解放前,是在昆明執(zhí)教期間,汪曾祺結(jié)識了同校任教,后來成為新華社記.者的施松卿。
兩個年輕人很快相愛,并成為終生伴侶。施松卿是福建長樂人,父親是南洋僑領,雖然特殊的年代里,汪曾祺并沒有機會陪伴太太回鄉(xiāng)省親,但與她相伴終生,還是頗受福建飲食習慣影響。
1989年,汪曾祺初訪福建,這位福建人的女婿,終于在臨近七十歲的時候,來到了太太的家鄉(xiāng),對于那里的山海至味,他早已了若指掌。
對于福建人的飲食,汪曾祺評價“食不厭精”,對魚丸、肉丸、燕皮,贊嘆不已,并說“應該請東北人吃一頓福州的小吃。東北人太應該了解一下這種難以想像的飲食文化了。當然,我也建議福州人去吃李連貴大餅。”
對福建的永春蘆柑、云霄蜜柚,汪曾祺的評價是“瓣大,味甜,無渣,如其名”。
而面對各種山珍海味,老爺子更是忍不住食指大動:香濃的蠔煎、湯清爽口的西施舌、鮮美的泥蚶;山間所產(chǎn)的石雞、狗肉、蛇……總之,沒有他不吃的東西。他寫道“我吃泥蚶,正是不加任何佐料,剝開殼就進嘴的。我吃菜不多,每樣只是夾幾塊嘗嘗味道,吃泥蚶則胃口大開,一大盤泥蚶叫我一個人吃了一小半,面前蚶殼堆成一座小丘,意猶未盡。吃泥蚶,飲熱黃酒,人生難得。舉杯敬謝主人,曰:‘這才叫海味!”
1992年:
四川·補齊中國美食的最后一課
川菜是中國美食重要的源流之一,但汪曾祺卻一直沒有親身到過四川。早年他寫的川菜,都是在昆明、上海、北京吃到的。他自己也說:外地川菜的川味都淡化了,否則當?shù)厝顺圆幌?/p>
直到1992年,72歲高齡的汪曾祺終于來到四川,并在后來寫的《四川雜憶》里,詳細記敘了成都、眉山、樂山、洪椿坪和重慶的北溫泉、大足各地川菜,補齊了老爺子中國美食地理的最后一課。
“川菜尚辣”是汪曾祺對四川風味最濃縮的理解。他描述了四川放紅油辣椒的湯圓:“精瘦肉剁茸,佐以鹽、生姜、青蔥等為餡。一層紅紅的辣椒油飄浮在碗里,湯圓吃進嘴,糯、香彌漫,辣、麻交錯,特別有味道?!?/p>
汪曾祺還喜歡四川的燈影牛肉,他說:“燈影牛肉是一絕。為什么叫燈影牛肉?有人說是肉片薄而透明,隔著牛肉薄片,可以照見燈影。我覺得燈影即皮影戲的人形,言其輕薄如皮影人也?!?/p>
1997年:
到另一個世界,嘗更多的美食
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對女兒說:“給我來一杯碧綠的、透亮的龍井!”龍井尚未端上,他就已離世。留下了150萬字描繪美食的作品,和對中國飲食文化譜系宏大而精微的理解。
對汪曾祺來說,飲食的意義,是作家與土地的相互饋贈;對后來者而言,飲食是洞察時間、空間流變的一扇大門。
如老爺子所言:“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嘗!”
文、圖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