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了,熊爸爸帶著熊小問去鄉(xiāng)下的奶奶家玩。熊奶奶家門口有一個小菜園,種了很多時令蔬菜,有黃瓜、西紅柿,等等。
熊小問對黃瓜特別好奇,每天都要去看看小黃瓜長大了沒有,什么時候可以吃。
熊小問看到一個個小小的黃瓜就像大拇指一樣粗,覺得新奇極了:“奶奶,小黃瓜什么時候才可以長大呀?什么時候才可以吃呢?”
熊奶奶笑瞇瞇地說:“哎呀,很快的,過兩天就能吃了,你不要著急?!?/p>
中午,家人都睡午覺了,熊小問睡不著,一個人偷偷地爬起來跑到了菜園里。
熊小問看著一個個小黃瓜,覺得它們跟上午比起來沒有太大的變化,心想:奶奶說過兩天就可以吃了,可這都過了大半天,小黃瓜一點兒都沒有長大,不如我先摘一個嘗嘗吧。
這樣想著,熊小問就順手摘下了一個小黃瓜,咬了一口:“哎,怎么麻麻的呢?我再摘一個嘗嘗。”
熊小問放下手里的小黃瓜又去摘另一個,可是吃起來還是麻麻的。就這樣,一中午下來,熊小問把菜園里的小黃瓜都摘了下來。
熊奶奶睡醒了,到菜園里一看,滿地都是小黃瓜,又看到菜園里小小的腳印,就知道是熊小問干的好事。
熊奶奶找到蹲在角落里玩玩具的熊小問,教訓他說:“哎呀,你要這么調皮,我可要打你屁股了?!?/p>
熊小問一聽奶奶要打自己的屁股,趕緊叫熊爸爸:“爸爸,你快來救我呀,奶奶要打屁股了。”
熊奶奶聽完,假裝嚴肅地說:“嘿,你爸爸來了我連他的屁股一起打?!?/p>
熊小問一聽,趕緊又喊起來:“爸爸,你不要過來了,不然你也會挨打的?!?/p>
小朋友,種東西是很辛苦的,我們可不能像熊小問那樣調皮,把沒有成熟的東西全都摘下來,浪費食物。
黃瓜這個名字的來源并不是因為它的顏色,黃瓜原名叫胡瓜,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帶回來的。那個時候,人們把塞外西域叫作胡,所以把張騫帶回來的瓜叫作胡瓜。
一直到后趙時期,當時的皇帝石勒頒布了一個法令,規(guī)定不管說話還是寫文章,都不能出現(xiàn)“胡”字。有一天,石勒接見一個不喜歡的大臣,想要故意刁難他,就給他端了一盤胡瓜,讓這個大臣說出這盤菜的名字。大臣看出皇帝在考驗自己,就說“金樽甘露,玉盤黃瓜”。從此,黃瓜這個稱呼就被傳開了,一直沿用至今。
小朋友,熊爸爸要交給你一個小任務:回到家取一根黃瓜,觀察它除了身上有刺和顏色是綠色的外,還有什么特點。可以請爸爸媽媽幫忙豎著切開一根,看看黃瓜的瓤是什么樣的。觀察完之后再吃一塊,嘗嘗口感,告訴熊爸爸好不好吃。
想想為什么別的花都長在地上,而荷花卻長在水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