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方
大象是世界上現(xiàn)存體型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晉代郭璞在《象贊》中記載:“象實魁梧,體巨貌詭,肉兼十牛,目不逾豕,望頭如尾,動若丘徙?!备叽蟮纳碥|,長長的鼻子和牙齒,直徑超過1米的大耳朵都讓它極具辨識性,成為人盡皆知的動物。從地域上看,野生大象以群居為主,多分布在非洲或南亞、東南亞的草原、河谷和叢林地帶。千百年來,經(jīng)過人類不斷地馴養(yǎng),大象已旅行至世界各地。它曾是馬戲團的絕對主角,在前電影時代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現(xiàn)在的它則是城市動物園的標配,也是城市雕塑的首選模型之一。
作為東亞文明的宗主國,在長達兩千年的時間里,中國都是臨近番邦尤其是西南番邦進貢大象的目的地。歷史如煙,我們早已不知道有多少來自扶南國、林邑國、暹羅國、真臘國的馴象跨越海洋,穿越嶺南叢林和崎嶇山路,旅行至中國的皇庭,來到了中原腹地。與大象的實體旅行相應(yīng),另有一種名為“加內(nèi)塞(Ganesa)”的象頭神伴隨著印度教東傳,來到東南亞各國,以雕塑、畫像等形式出現(xiàn)在泰國的都市、柬埔寨吳哥遺址,以及緬甸、老撾和越南等地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佛教誕生之后,“加內(nèi)塞”以“毗那夜迦”之名隨佛法東傳,沿古絲綢之路走向中原,出現(xiàn)在敦煌的壁畫上,驚現(xiàn)于陜西法門寺的地宮中,雕刻為成都萬佛寺的造像,印刻為絲路上的一系列版畫。
對于大象,中國人從來不覺得陌生。據(jù)賈蘭坡等老一輩考古學(xué)家的研究,夏商時期,我國黃河流域氣溫較現(xiàn)在高,且沼澤植被分布廣泛,曾是野生大象生長的樂園。從甲骨文記載來看,今安陽、沁陽等地都曾是商王圍獵大象的區(qū)域。從字形上看,河南的古稱“豫”就是人手牽象,古老甲骨刻畫出的是久遠之前的中原人象圖譜?!睹献印をv文公下》記載:“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驅(qū)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qū)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這段文字說的是在西周初年,周公因驅(qū)趕野象而建立功績。這則歷史信息至少說明,上古時期大象在中國北方仍很常見。
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到了西周中晚期,文獻中關(guān)于“象”的記載幾乎未見。到了秦漢之際,野生大象基本退居淮河流域及以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載:“象,長鼻長牙,南越大獸,三年一乳?!痹诠糯袊?,無論是身居宮殿廟堂,還是身處市井江湖,人們都喜歡大象。如從周代開始,國家重大事件和儀式中都會使用大象,這種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明太祖實錄》中就有“時朝廷大輅(皇帝所乘之車)用象挽之,凡朝會亦用象陳列殿陛兩墀及闕門之外”的記錄。另外,漢語中“象”與“祥”同音,人們常將大象視作太平瑞獸的象征,民間“太平有象”的諺語即與此有關(guān)。
事實上,早在西漢初年,中原所見的大象就已是人工馴象,其基本來自西域或南方番邦的貢奉。留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馴象旅行信息的是《漢書·武帝本紀》:“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夏……南越獻馴象?!睎|漢后期番邦進貢馴象記錄逐漸增多,《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永元六年春六月(公元94年),永昌徼外夷遣使詣獻犀牛、大象?!薄逗鬂h書·孝獻帝紀》也有“建安七年夏五月庚戌(202年),袁紹薨,于闐國獻馴象”的記載。從空間上看,“永昌徼外夷”是今天的云南保山,“于闐國”則在今新疆和田,這兩個地方一南一西,都距離中原相當(dāng)遙遠,彰顯出早期大象旅行的漫漫旅程。
三國時期“曹沖稱象”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墓适?,長久以來,大家的關(guān)注點都在小曹沖的聰慧上,卻沒關(guān)注到這其中隱含的大象旅行信息。從文獻記載來看,這則故事來自西晉人虞溥的《江表傳》,原文記載:“孫權(quán)遣使詣獻馴象二頭,魏太祖欲知其斤重,咸莫能出其理,鄧王沖尚幼。乃曰:置象大舡上,刻其所至,秤物以載之,??芍?。太祖大悅?!痹瓉聿軟_所稱之象是孫權(quán)所獻,依據(jù)孫權(quán)當(dāng)時所統(tǒng)轄的區(qū)域,這兩只馴象極有可能來自九真郡,也就是今天兩廣以南越南以北的區(qū)域。除了給曹操獻象,孫權(quán)也曾將馴象作為禮物送給蜀后主劉禪,《江表傳》也有“蜀將諸葛亮討賊還成都,孫權(quán)遣使勞問之,送馴象二頭與劉禪”的記載。
唐宋之際,中國的國家影響力愈加深遠,皇家園囿中進貢的大象越來越多?!短接[》記載:“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文單國(今老撾)累獻馴象三十有二,皆豢于禁中,頗有善舞者,以備元會,充庭之飾?!?2頭大象一次性從文單國旅行至長安,這景象可謂前所未有。這些大象中會舞蹈的不在少數(shù),說明它們明顯經(jīng)過人工馴養(yǎng)。另有《新唐書·南蠻傳下》記載:“垂拱二年(686年),林邑國(今越南)遣使獻馴象。” 這一時期,中原馴象主要來自東南亞地區(qū),但有的也來自于遙遠波斯,如《明史·云南土司二》記載:“宋寧宗時(1168~1224年),緬甸、波斯等國進白象?!?/p>
隨著進貢馴象的增多,自宋朝開始,中央政府開始設(shè)置專門的機構(gòu),飼養(yǎng)、訓(xùn)練和管理這些大象。這種機構(gòu)在宋代叫作“養(yǎng)象所”,《宋史·職官志四》載“養(yǎng)象所,掌調(diào)御訓(xùn)象”;明代稱其為“訓(xùn)象所”,《明史·職官志五》載“馴象所,領(lǐng)象奴養(yǎng)象,以供朝會陳列、駕輦、馱寶之事”。從機構(gòu)名稱來看,馴養(yǎng)大象具有穩(wěn)定的繼承和延續(xù)特征。因為飼養(yǎng)和訓(xùn)練大象的緣故,一批被稱作“象奴”的人也出現(xiàn)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兜劬┚拔锫浴ご簣觥酚涊d:“三伏日洗象……象奴挽索據(jù)脊,時時出沒其髻,觀者兩岸各萬眾,面首如鱗次貝編焉?!辈煌诮裉斓膭游锕芾韱T,古代的大象馴養(yǎng)員—“象奴”多由戰(zhàn)俘、罪犯及家屬或由番邦異族人士擔(dān)任,他們身份卑微低賤,自己乃至子孫都不能更換工作。
1987年4月,被譽為“關(guān)中塔廟始祖”的陜西法門寺地宮考古發(fā)掘正式開始。一個多月后,包括佛骨真身舍利在內(nèi)的2000多件文物橫空出世,震驚世界。諸多珍貴文物之中,一個鎏金象首金剛銅香爐頗為獨特。該香爐高約42厘米,半球形的爐蓋鏤空,頂部上跪著一尊象頭神。從造型上看,此神大耳長鼻,左齒殘缺,大象特征非常明顯;其上半身裸露,脖子和臂膀有項圈與臂釧,飄帶自兩臂間穿過,下垂至足邊,象神左手施結(jié)手印,右手托舉歡喜團,下身著短裙,裙擺衣紋為“V”型,雙膝平行而跪。專家們考證認為,這尊象頭神造像與敦煌莫高窟第420窟、285窟以及安陽小南海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等地的象頭神像高度一致,屬于佛教神祇“毗那夜迦”。
“毗那夜迦”雖是佛教神祇,但其形象卻源自印度教的象頭神。凡到過東南亞國家的人,無論是在金邊、曼谷或內(nèi)比都的城市大街,還是吳哥古老的王城、孟加拉國毗訶羅普爾古城遺址、老撾瑯勃拉邦的帕紅寺,或是巴厘島的網(wǎng)紅景點象窟、峴港的占族雕塑博物館,也都能碰到象頭神的雕塑或刻板壁畫。其形象也是象頭人身,大腹便便;兩只蒲扇般的大耳朵分列臉頰兩側(cè),長且粗的象鼻子垂至胸前,與法門寺出土的象頭神形象相反,印度象頭神是右側(cè)象牙明顯斷掉;神像或站或坐,多以四臂、六臂、八臂為主,神像手中持殘缺的象牙、繩索、荷花、斧子等法器,最為有趣的是,龐大的象頭神的坐騎居然是一只小老鼠。
伴隨著印度教向外傳播的漫長歷史,象頭神旅行到了東南亞各地。在炎熱的叢林和密布的河流四周駐足,成為護衛(wèi)東南亞各地人們的神祇,在那里它的神職愈加廣博,但形象幾乎不變。追根溯源,是因為無論勞動運輸還是軍事戰(zhàn)爭,古印度人都離不開大象?!逗鬂h書·西域傳》記載古天竺“其國臨大水,乘象而戰(zhàn)”。根據(jù)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往事書》記述,象頭神是毀滅之神濕婆與雪山女神帕瓦羅蒂的兒子,因為某個偶發(fā)事件被濕婆割掉腦袋,遂用象頭來代替。在另一部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象頭神為了幫助廣博仙人完成史詩寫作,折斷了自己的右牙當(dāng)筆,這就是象頭神缺少一根牙的原因。
即便在今天的印度,象頭神的雕塑、畫像依舊相當(dāng)常見。每年8、9月份,印度將舉辦象頭神節(jié),這是印度教慶祝象頭神生辰的節(jié)日,在這個節(jié)日的最后一天,首都新德里的人們要在盛大儀式中將象頭神像送入亞穆納河中,讓它隨波逐流,象征著除舊布新。作為智慧與成功之神,作為知識和文學(xué)的保護神,印度人非常喜歡和崇尚它。無論是哪種種姓,也無論貧賤還是富裕,大到新建房屋、結(jié)婚大喜,小到啟用新賬本、出門辦事,印度教的信徒都要召請象頭神降臨賜福。印度教研究學(xué)家W.J.威爾金斯在《印度教神話、吠陀和普蘭經(jīng)》一書中曾評價說:“在所有的獻祭和宗教慶典上,以及要書寫所有重要的文章和處理天下所有重要事務(wù)時,虔誠的印度教徒都以祈禱‘加內(nèi)塞作為起始?!?/p>
走向東南亞之后,象頭神也越過高峻的喜馬拉雅山脈,沿著古絲綢之路東行到中國,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中國新疆絲綢之路考古中,一批精美的象頭神雕像與繪畫重見天日,成為其旅行到中國的力證。藝術(shù)史研究者喬安娜·威廉姆斯在《和田繪畫的圖像學(xué)研究》一文中就提及:“在來自和田的這些小型造像中,還有一件濕婆之子象頭神的造像……”此外, 1900年6月,英國考古學(xué)家斯坦因也在新疆和田獲得一幅“彩繪象頭神像”:“畫面正中,象頭神坐在有方格圖案的席子上,上體裸露,腰間纏布,右手舉到胸前……頭戴珍珠寶冠,有頂上光環(huán)。”1906年10月,法國人伯希和在中國新疆圖木舒克的一個祭壇遺址中,發(fā)掘出“整整一套帶象頭的雕刻裝飾,它們似乎是象頭神的祭壇”。
不過,在中國,象頭神不再叫“加內(nèi)塞”,而被稱為“毗那夜迦”。復(fù)旦大學(xué)嚴耀中教授在《在中國的加內(nèi)塞和毗那夜迦》一文中指出,佛教徒在神話佛陀喬達摩·悉達多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降低了象頭神的地位。因為“加內(nèi)塞”在印度教中是天神濕婆的兒子,法力無邊;而在佛教中,它先是佛陀的坐騎,后來又成為普賢菩薩的坐騎。地位降低的同時,也伴隨著形象的惡化,南朝梁時期,僧旻等撰寫的《經(jīng)律異相》中記載:“大象王,盛年六十,醉暴兇惡,神大牙長?!碧拼夥◣煼g的《毗那夜迦·那缽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中也記載:“毗那夜迦常隨作障難,故名常隨魔也。假使梵王憍尸迦諸天龍等,不能破如斯障難。唯有觀世音及軍荼利菩薩,能除此毗那夜迦難也?!绷硗?,與“加內(nèi)塞”以單獨的坐像出現(xiàn)不同,中國境內(nèi)的“毗那夜迦”多為站像,而且常與其他天神同時現(xiàn)身,如在莫高窟西魏285窟,它就與騎孔雀的戰(zhàn)神塞犍陀天、騎青牛的濕婆前身摩醯首羅天形成三角形布局;在隋代244窟中,它又與龍王分列菩薩兩邊;在隋代404窟中,它則與羊頭神北南對立。
1941年,美國迪斯尼推出動畫電影《小飛象》。電影中一位叫“珍寶”的母象隨著馬戲團的大箱子四處奔波,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旅途之夜誕下了擁有超大耳朵的小象“丹波”。2019年同名真人版《小飛象》登陸全球影院,時隔78年之后,這個會飛的大象仍贏得了3.75億美元的票房。從地理緯度上看,歐洲和北美年平均氣溫較低,缺少廣袤的森林與干旱草原,不是野生大象生活的理想?yún)^(qū)域。與《小飛象》的故事相似,歐美地區(qū)大象的出現(xiàn)也與早期馬戲團的巡演相關(guān)。
馬戲團,英語為Circus,源自于拉丁文“圓圈”,是進行馬、象、獅子、老虎等動物表演的團體組織,它起源于古羅馬的斗獸場。10世紀前后,由于印度中部戰(zhàn)亂頻仍,一個被稱為“羅姆人”的族群離開印度向西遷徙,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駕著大篷車四處流浪,以賣藝、占卜和打小零工為生,歐洲人將他們稱為“吉普賽人”。由于沒有固定的職業(yè),不少吉普賽人趕著馴象四處表演謀生,這客觀上推動了大象從印度、伊朗等地向歐洲、美洲的旅行。
18世紀中后期,英國雜技演員飛利浦·埃斯特利訓(xùn)練出在馬背上騎乘表演的技術(shù),并創(chuàng)立了“埃斯特利英國騎士學(xué)?!迸囵B(yǎng)這方面的雜技人才。不久之后,他就將這一技能創(chuàng)新推廣并撐起大帳篷進行公開表演。為了增加馬戲表演的觀賞性,埃斯特利四處購買大象、老虎、獅子等動物,并拉上自己的大帳篷四處巡演,現(xiàn)代馬戲團就此誕生。隨著埃斯特利馬戲團的成功,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馬戲表演的行業(yè)中來,更多的亞洲、非洲馴象被購買并輸送到歐美地區(qū),開始上演一出出如同電影《小飛象》的大象旅行故事。到了19世紀早期,擁有大象的馬戲團開始在美國各地巡回表演,那個年代的美國人很少見到大象,因此很多人把大象視為新奇的事物,人們還留下“see the elephant(見過大象)”這句俗語來表示自己或他人“見過世面”。
美國人對大象的喜愛還表現(xiàn)在政治領(lǐng)域。19世紀70年代,在美國的《哈珀斯周刊》上,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分別以長耳朵的驢和長鼻子的象比擬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這本是兩幅諷刺漫畫,想不到共和黨人認為大象憨厚、穩(wěn)重、腳踏實地,用大象的形象來代表自己再合適不過;而對手民主黨也看上了驢子的勇敢和智慧,兩個政黨便毫不猶豫將驢子、大象設(shè)計進自己的黨徽。不過到了2010年,民主黨用字母“D”更換了原來的驢子黨徽,共和黨的大象黨徽則仍舊保留?!绑H象之爭”以大象笑到最后而告終,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