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怡
梁漱溟先生的父親在前清覆滅之際曾問他:這個世界會好嗎?先生坦然答:“當(dāng)然會好。”
“漱溟”,沖刷黑暗之意。順流而下只能沉積泥沙,故他生來就是逆行之人,也自然有底氣如此作答。
逆行是勇氣,是膽識,是洞察。有時它是為眾人點燈的清醒認(rèn)知,有時它是為萬民舍身的濟世胸懷。順流而下是愚昧的自由,逆流而上卻是決然的獻(xiàn)身,是魯迅筆下“我以我血薦軒轅”,亦是梁遇春所言“知其不可而為之”。
在社會的思想大潮中,逆行是為了沖刷自己眼前的混沌,保有自己思想的獨立與人格的自由。人人自危之時,梁漱溟先生卻堅持向毛主席要回自己的文稿;舉國危難之日,他亦敢明“匹夫不可奪”之志。隨波逐流固然是處世之道,然泥沙沉積終將使大河決堤,烏合之眾只會帶來社會退化,此時,多一個逆行人,便多一分人格獨立的高地。
但更多人的逆行并非一種跳出局外,作壁上觀的明哲保身,他們敢于冒著粉身碎骨的風(fēng)險沖擊頑石上的淤泥,沖刷眾人眼前和心底的黑暗。這就是為什么梁漱溟先生在當(dāng)代仍要告誡青年人們?nèi)绾嗡伎迹瑸槭裁丛跒?zāi)難發(fā)生前的風(fēng)平浪靜中仍有吹哨人,仍有點燈者。他們逆流而上,是為了擦亮所有人的眼睛。也正因此,時代需要逆行者,才有如大河需要波濤,否則就將淪為惡臭的死水。
在倡導(dǎo)個性的今天,也許有很多青年人都說自己在逆流而行,但逆行的“逆”不是叛逆,逆行也不意味著跳出束縛,野蠻生長。對于我們來說,逆行可能更意味著一種逆向的思考,是在網(wǎng)絡(luò)流言蜚起時敲下鍵盤前的停頓,或是在虛榮攀比中保有的沉靜的心。
是以逆流而上,先漱已溟,后漱眾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