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丘漢平較早提出應從華僑社會宏觀環(huán)境中去分析華僑教育問題,強調指出華僑教育負有培養(yǎng)知識技能及增進民族意識的雙重使命,并注意從華僑與中國關系視角出發(fā)考察海外僑校的運作與實踐。丘漢平提出,華僑教育應統(tǒng)籌海外與國內兩大方面,同時兼顧歸國僑生和國內青年兩個群體,認為培養(yǎng)國內優(yōu)秀青年以移民知識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民國時期華僑教育的代表性成果,丘漢平有關華僑教育的論述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功用,對于當前海外華文教育仍具有一定借鑒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丘漢平;華僑研究;華僑教育;僑教復員
作者簡介:路陽,政治學博士,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華僑華人與國際移民,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E-mail:luyang87122381@163.com;福建 廈門 361021)。
基金項目:華僑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項目“建國初期華僑復員與中外交涉略述”(18SKBS304)。
中圖分類號:G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398(2020)03-0049-10
長期以來,華僑教育是華僑社會較為關注的問題,也是華僑研究的重要問題,受到中國政府、海外華僑社會、廣大僑胞及研究者的高度關注。華僑教育思想是華僑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目前,學術界重點對陳嘉庚、黃炎培、鄭洪年、何炳松、端方、胡文虎和張國基等華僑實業(yè)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實踐進行了相關研究,產生了有價值的成果。
丘漢平(1904—1990)是我國近現(xiàn)代知名的法學家,在羅馬法、法制史等領域享有卓越聲望。20世紀30年代,丘漢平留美歸國后進入當時華僑最高學府——暨南大學從事法律及華僑問題的教學研究,并曾主持南洋美洲文化事業(yè)部工作。丘漢平作為華僑教育的倡導者、力行者和研究者,始終密切關注華僑教育問題。在相關論著中,丘漢平分別論述了華僑教育的性質意義、目標使命、優(yōu)勢不足,以及華僑學校的經費、管理、師資、教材及僑教復員等華僑教育領域的關鍵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議。丘漢平的相關論述,不僅對當時的華僑教育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也給當下海外華文教育發(fā)展提供一定經驗鏡鑒。
目前,學術界缺少對于丘漢平有關華僑研究,尤其是華僑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專門研究。
本文依據(jù)已掌握相關文獻資料,對丘漢平有關華僑教育的思想發(fā)展、教育實踐、主要觀點、研究特點、學術貢獻等方面加以較為全面地考察。作為民國時期有關華僑教育的一種代表性觀點,丘漢平有關華僑教育的論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功用,是民國時期華僑研究的重要成果。
一 丘漢平華僑與華僑教育研究概述
無論是從華僑背景、工作關系與學術研究來看,丘漢平都與華僑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從事南洋及美洲華僑問題的研究,投身于暨南大學華僑教育并主持南洋美洲文化事業(yè)部,抗戰(zhàn)期間又積極從事服務僑胞的實際工作,在中國近代華僑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丘漢平生平簡況
丘漢平,字衡理,福建海澄(今廈門海滄)人,生于緬甸仰光,幼年自緬甸回國,先入讀廈門集美學校,后到鼓浪嶼英華書院就讀。
1921年丘漢平考入上海國立暨南學校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暨南學堂創(chuàng)辦于江蘇南京,因清朝覆滅而停辦。民國成立后1917年更名為“國立暨南學校”,后遷往上海,1927年該校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1949年該校合并于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高校。新中國成立后,暨南大學于1958年在廣州重建。
攻讀商科。1924年畢業(yè)之后,他又于1925年和1927年分別獲中國公學商學士和東吳大學法學士學位。1928年春,丘漢平赴美留學,取得美國國家大學法學博士學位(S.J.D)。1930年,丘漢平赴歐洲考察,成為意大利皇家大學羅馬法學院名譽會員,后返回上海執(zhí)律師業(yè)務。
回國后,丘漢平歷任國立暨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外交領事??浦魅?、南洋美洲文化事業(yè)部(后改為海外文化事業(yè)部)主任兼中學部主任,同時兼任東吳大學法律學院教授,中國公學憲法教授,交通大學商事法教授。
在此期間,他參與創(chuàng)辦華僑中學(后更名僑光中學)、華海中學,兼為上海各大學教職員聯(lián)合會主編大學雜志,創(chuàng)辦中國經濟信用合作社,并任上海市社會局顧問。作為歸國華僑,丘漢平積極參與上海各華僑社團的各項活動。1933年6月,他當選為上海華僑聯(lián)合會執(zhí)行委員和常委。
1939年秋,丘漢平先后擔任福建省政府委員兼福建省銀行總經理。1945年1月,丘漢平任福建省政府財政廳長、后任國民政府交通部直轄驛運管理處處長,創(chuàng)辦省立福建大學并兼任校長。1947年夏,丘漢平辭去本兼各職,8月返回上海從事律師業(yè)務。1948年國民政府“行憲”后,丘漢平當選為“立法委員”。1949年內戰(zhàn)結束前夕赴臺,后繼續(xù)擔任“立法委員”,“立法院”財政和預算委員會召集人。此外,他曾出任臺灣華僑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東吳補習學校(臺灣東吳大學前身)校長、銘傳女子商業(yè)??茖W校董事長等職。
(二)丘漢平華僑研究概覽
從20世紀30年代初至抗戰(zhàn)勝利前后,丘漢平先后出版了《華僑問題》與《戰(zhàn)后華僑問題》兩部專著,同時在《東方雜志》《南洋研究》《中南情報》《閩政月刊》《公余生活》《新福建》等雜志發(fā)表文章10余篇。從學術和工作經歷來看,丘漢平華僑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階段:1.回國任教至全面抗戰(zhàn)前夕(1930年至1937年)。這一時期,除從事執(zhí)業(yè)律師外,他主要在暨南大學等校任教,主要是從法律視角論述華僑社會相關問題,如華僑國籍問題、僑民權利、華僑教育等問題。2.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至抗戰(zhàn)勝利前夕(1937年至1945年)。丘漢平先后擔任福建省政府委員兼福建省銀行總經理、福建省政府財政廳長,任國民政府交通部直轄驛運管理處處長等職務。這一時期的華僑研究主要涉及華僑經濟、僑匯、戰(zhàn)后華僑復員等與現(xiàn)實工作密切的問題。
(三)致力華僑教育,從事華僑研究
1.參與創(chuàng)辦華僑中學。1931年春,丘漢平與于右任、戴槐生、陳清機、馬璨漢等人在上海發(fā)起成立華僑中學。丘漢平任校長,馬璨漢任副校長,馬璨榮為教務長,并租定校舍于西摩路103號。
《申報》當時報道指出,“華僑戴愧生、陳清機、丘漢平、馬燦漢等,以各屬居留政府壓迫華僑日甚,前之放任華僑自由興學者,今則束縛取締備極苛酷,影響所及險象日呈,或縮小規(guī)模,或完全停輟。華僑教育權行將盡喪,華僑國民性亟須維持,爰聯(lián)熱心僑界,發(fā)起組織華僑中學,經由教育當局核準設立?!?/p>
1933年春,華僑中學經上海市教育局核準立案,同年夏,該校又獲教育部及僑務委員會備案。當年上半年,學校即有學生四百余人,后該校由西摩路遷至南園,更添設小學部,學生增至七百人。
丘漢平指出,華僑中學之設立,“一方訓練海外歸國之僑生,俾其所學有所用,一方培植國內之青年,使其注意華僑事業(yè)及明瞭殖民方法并授以實用智識?!?/p>
在課程設計上,既有中英文、歷史、地理、物理、化學、政治、經濟等基本課程,也有商科及師范科課程。1932年12月,丘漢平因自身“擔任各大學校教師及律師職務之忙,對于本校,事實上未暇兼顧”,乃竭力辭去校長之職,后改任該校校務發(fā)展委員會主席。
1934年1月,僑光中學校長馬燦漢因病辭職,丘漢平重任校長。
他上任后,重振校務,開設國文、英文等科補習班,免費補習學生,提升教育水平。當時的社會輿論對僑光中學的教育成績加以贊譽,“本埠新閘路南園僑光中學原名華僑中學創(chuàng)辦至今,已屆四載,歷次畢業(yè)生升入國內大學者成績斐然,其赴國外留學者,亦不乏人”。由其可知,華僑中學無論在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辦學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相當成績,這也與丘漢平兩次校長任內的治理實踐有緊密關聯(lián)。
2.任教暨南大學。丘漢平回國后,任國立暨南大學教授,歷兼任暨南大學外交領事系主任、南洋美洲文化事業(yè)部(后改為海外文化事業(yè)部)主任兼中學部主任。丘漢平對暨南大學作為僑校的獨特地位和使命有過專門的論述:一是注重僑界需要。暨大作為培養(yǎng)僑界人才之所,應適應僑界之需要。“既可解決畢業(yè)生之出路問題,而亦不失母校之為最高華僑學府也”;二是研究華僑問題?!叭A僑問題為吾國民族問題之一。其影響國計民生,至深且鉅,本校為華僑之最高學府,故負有研究之責任。母校之設立海外文化事業(yè)部本為此也?!睂W校應擴充該部之事業(yè)經費,羅致專家人才,以適應時事之需要;三是聯(lián)絡僑界領袖。學校位居上海,聯(lián)絡僑胞較易,學校應注意僑胞之聯(lián)絡。
由此可知,培育僑生、助力僑教、了解僑情和聯(lián)絡僑胞都是暨大辦學應有之義??箲?zhàn)勝利后,丘漢平也就暨南大學未來發(fā)展提出具體建議。丘漢平指出,“以華僑人數(shù)之眾,移民區(qū)域之廣,須有??拼髮W以培植高級人才,自屬當然?!?/p>
丘漢平認為,暨南大學應注重以下各點:(1)恢復外交領事系,以訓練外交及領事人才,并灌輸移民專門學識;(2)充實海外文化事業(yè)部,擴大其組織,以資溝通中南文化及促進中國之聯(lián)系;(3)設立南洋博物館搜集南洋各地之土產;(4)增設師資學院,大量訓練南洋中小學校及職業(yè)學校師資,以補救僑校師資之缺乏;(5)增設農學院以訓練墾殖人才;(6)加強現(xiàn)有之商學院;(7)加設西班牙、荷蘭、馬來、泰國等外國語文等科。
丘漢平建議暨南大學通過增設或補充現(xiàn)有院系、學科,尤其是發(fā)展外交、師范、農業(yè)、商務、語言等學科,以發(fā)揮華僑教育之優(yōu)勢與責任,既為海外華僑社會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也為暨南大學涉僑學科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 華僑教育的性質與使命
丘漢平認真論述分析華僑教育的性質與意義,并深入探討華僑教育的目標與使命,優(yōu)勢與不足,華僑教育與民族文化、民族意識的關聯(lián)等問題。
(一)華僑教育的性質與意義
華僑及華僑教育的性質與定義。丘漢平指出,華僑是移民而不是殖民,這是中國政府對華僑應有之認識?!拔覀円詾樽鎳畬θA僑應有一個認識,認識華僑是移民不是殖民。既是移民,就不能實行同一的政策,而華僑的居留地主權不是屬中國,當然不能準許華僑對他們有不利的行動,明白這一點,我們才可談保護華僑,繼可謀華僑的切身厲害!”
在此基礎上,丘漢平對民眾教育、僑民教育、殖民教育等概念專門加以論述。他指出,華僑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華僑教育是指“華僑的民眾教育,一般教育”。狹義來說,華僑教育是指“中國政府對于華僑所設施的教育而言”,又稱“僑民教育”。與此相對,丘漢平將“殖民地或居留地對華僑特別設施的教育”稱為“殖民教育”,也就是“奴化教育”。
華僑教育與華僑社會現(xiàn)實環(huán)境密切關聯(lián)。丘漢平指出,對于華僑教育問題的討論應基于華僑社會及經濟、社會狀況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來考察。同時,他注意到華人社會內部的復雜性和差異性,“受過教育的又可分為土生與唐山客。土生僑胞大都接近洋種,唐山客則為純粹之僑胞,保留中國頭腦。所以就受教育部分來說, 土生與唐山客儼若兩屆,要他們合作一起,真是不容易。何況大多數(shù)的僑胞是文盲呢?”
丘漢平注意到,就占華僑最大多數(shù)的勞工而言,經濟因素對于華僑教育的影響甚大。他因此提出應基于華僑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來切入華僑教育問題。他指出,“教之,育之,這固然是很重要,但自個人生活方面來看,比這教育問題還更重要的,就是經濟問題了。興學是一件不易的事,入學也是要增加父母輩的經濟負擔。子女能夠入學,必在家庭生活不發(fā)生問題之后?,F(xiàn)在華僑的失業(yè),不論士農工商,都一天一天地多起來,所謂僑教更是限于可憐的狀態(tài)了?!币虼耍S著華僑失業(yè)問題的日益增多,華僑教育更陷于不利的狀態(tài)。
(二)華僑教育的目標和使命
華僑教育負有灌輸科學知識及訓練團結能力兩重使命。早在20世紀30年代,丘漢平就對華僑教育的目標與使命問題加以闡述。他認為,缺乏科學知識和缺少團結能力為僑胞失敗、國家衰落之主因,而華僑教育負有灌輸科學知識及訓練團結能力兩重使命。丘漢平提出,“此二端本為吾國衰弱之主因,僑胞亦未能外此。吾人欲使僑胞自救救人,必須去此癥結,欲去此癥結,則華僑教育尚矣。”“華僑教育者,即負此二重之使命也。一方貫(應為灌,作者注)輸科學知識,一方訓練團結能力。前者興僑胞之應付知識,后者興僑胞之應付能力。二者并行,國勢雖弱,僑胞地位之增進猶可期也?!?/p>
華僑教育因具有培養(yǎng)僑胞文化知識及團結能力的作用,因而對于僑胞事業(yè)和國家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抗戰(zhàn)勝利前夕,丘漢平再次強調從增進僑胞民族意識和知識技能兩方面論述華僑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欲培養(yǎng)華僑的民族意識,首先是“如何使華僑認識其自身的地位及祖國的關系。”具體而言,第一,誠實宣揚中華民族歷史上宏功偉績及民族偉大,使僑胞發(fā)生眷懷祖國的觀念。第二,如實論述中華民族近百年來受人侮辱及民族衰落的原因以及最近力圖復興的經過事實,使僑胞信仰祖國政府的臥薪嘗膽,挽救國難。第三,贊揚他國民族的刻苦耐勞愛國精神,與當前的中國人生活相比照,以便自己勤勉起來圖謀團結改善。
他同時注意到傳播智識技能對于海外僑胞的重要性?!百|言之,南僑事業(yè)前途,除民族意識與道德而外,復聚于僑胞之智識技能?!?/p>
丘漢平指出,“蓋教育原為發(fā)揚文化灌輸智能之利器,過去僑教缺乏一定方針,乃無可諱言之事實。今后僑胞事業(yè)之建設,首應發(fā)揮教育力量以配合民族道德與科學智能,方不致日趨險境,故華僑教育實為華僑一切事業(yè)建設之根本,而為吾人戰(zhàn)后首當重視者也?!?/p>
由此可知,華僑教育一方面可以加強僑胞祖國觀念,免于被同化;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僑胞之智識技能,成為華僑教育的重要使命所在。
華僑教育應兼顧培養(yǎng)海外僑胞和國內優(yōu)秀青年。丘漢平曾指出,“今之提倡僑教者,袛注重培植南洋僑胞子弟而已。至于培養(yǎng)國內優(yōu)秀青年,畀以殖民智識,向外發(fā)展,則未顧及。殊不知由內而外之移民,實與教養(yǎng)僑胞子弟一樣重要?!?/p>
具體而言,一是培養(yǎng)歸國僑生授以實際智識,使之吸收祖國文化,適應南洋社會之智識技能;二是培植國內優(yōu)秀青年,使之適應南洋社會之智識技能,研究華僑失敗原因并謀改進之道。
由此,與一般華僑教育關注于培養(yǎng)僑胞不同,丘漢平認為培養(yǎng)國內優(yōu)秀青年以移民知識同樣重要。
華僑教育有助于僑胞民族意識、民族文化的培養(yǎng)。丘漢平對此專門加以論述,“況民族意識與民族文化,互為表里,民族文化既以教育未能普及而超于衰落,民族意識自以文化未能發(fā)揚而愈形淡薄。吾僑耳濡目染,多為洋化土化。茍無適當教育,加強其祖國觀念,則環(huán)境移人,難免數(shù)典忘祖,漸被他族同化,逞論發(fā)展?!?/p>
丘漢平指出,民族文化因無教育普及而衰落,而與民族文化相表里的民族意識自然愈加淡薄,因而教育對于培養(yǎng)僑胞民族意識、祖國觀念十分重要。丘漢平指出,應以教育來改進華僑文化及社會,“則此后的僑教,應要站在民族的立場,對于民族意識及民族文化這兩方面,要特別著力?!?/p>
因此,加強華僑的民族意識,灌輸他們民族文化,改進華僑社會文化成為此后華僑教育的中心問題。
(三)華僑教育的優(yōu)勢與不足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丘漢平就對華僑教育的優(yōu)缺點進行了論述。在《華僑問題》一書中,他對于華僑教育概況,諸如僑校數(shù)量、學校組織、經費來源、學校教職員、課程與教科書、學生等方面分別加以分析。
同時,他注意到華僑教育的特殊性,并重點從民族意識、教科用書、職業(yè)教育、補習、失學兒童和教育師資等六個方面具體探討。
丘漢平認為,盡管面臨困境,華僑教育仍具有部分優(yōu)勢,為中國國內教育所不及?!叭A僑教育,似已瀕于破產之途,實則華僑教育,并未絕望,尚有幾種優(yōu)點,是國內教育所不及的?!?/p>
他進而指出,國內的學?!安皇鞘苘娛掠绊?,便是受政治干涉”,南洋各僑居地雖有法令加以限制,但華僑教育仍能得到相當?shù)脑O施,有教育發(fā)展的空間。
丘漢平認為,華僑教育的優(yōu)點主要體現(xiàn)在國語通用、學風優(yōu)良、辦學負責等方面。他指出,華僑社會原以各地方言作為交流語言,自華僑學校設立并以國語教學,且日漸由學校推行到整個華僑社會當中?!斑@是華僑教育上,最大的長進。現(xiàn)在尚繼續(xù)提倡,不久的將來,或許有普及的希望!”
他同時注意到華僑教育存在的不足,“有許多僑胞,對于華僑教育,都抱懷疑的態(tài)度,大失所望。華僑教育在今日,辦學無人,經費困難,師資缺乏,教材窳劣,此為其大弊?!?/p>
在他看來,華僑教育的缺陷主要體現(xiàn)在職權不專、經費困難、師資缺乏、教材低劣等方面。因此,“我們要謀華僑教育的進展,少不了要使優(yōu)點增高繼長,劣點切實改善,盡力求進,華僑前途,才能有發(fā)揚光大的希望?!?/p>
丘漢平對于僑校學生的素質和愛國熱情給予贊揚和肯定。他指出,僑校多有中國尊師重道之風,僑生“多最俊秀英華,靈敏活潑,容易教化”,對于祖國多有向往和認同之情。因此,“如果有良好的教師,把他們好好的去培養(yǎng)出來,將來華僑的希望,未可限量。”
他提出,“華僑教育上最令人滿意之事,即為僑生之純良。大多數(shù)學生均勤儉純篤,活潑英俊,易于教化。年事較長之僑生,每聞教師講述祖國之事,必忠義憤發(fā)。此種效忠祖國之熱忱及英武有為之精神,如能更得優(yōu)良教師之誘導,則僑教前途,未可限量?!?/p>
三 華僑學校存在的問題
丘漢平從華僑教育的歷史發(fā)展出發(fā),對華僑學校在運作管理、經費、師資和教材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困難和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具體意見建議。
(一)華僑學校的運作與管理
肯定華僑興辦教育事業(yè)的貢獻。1940年6月,福建省各界舉辦歡迎會迎接南洋華僑回國慰問團一行。丘漢平在會上對于華僑社會、社團興辦教育的事跡加以贊頌和肯定。他指出,“華僑先輩可以說是沒有受過教育,他們赤手空拳走到海外,披荊斬棘,慘淡經營,創(chuàng)造新天地,可是他們卻知道欲與外國人競爭,非有智識學問不可。華僑先輩本身雖沒有機會受教育,但是他們卻不愿意子孫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于是積極倡辦各種文化事業(yè)?!?/p>
丘漢平對于華僑社會興辦教育所作貢獻,以及僑胞持久不懈的辦學精神給予充分肯定。
注意完善華僑學校治理架構。丘漢平認為,缺乏辦學經驗是華僑教育的一大缺陷。對于學校的運行管理,校董和學校教職員之間的職責分工和團結協(xié)作便極為關鍵。他對于校董的作用和地位予以肯定,“校董是辦理華僑教育的人,掌管教育的命脈,華僑教育的興衰,大部全在董事手中。”
他同時認為,校董不宜直接而宜從旁協(xié)助,以使學校和教職員都能各行其職,各善其長,各盡其責。他指出,僑校職權不端之弊病在于,“僑校校董負籌劃經費之責,于是對一校行政率多干涉。各校董原屬工商界領袖,于教育未必擅長,校長乏權亦難展其抱負,殊足妨礙僑教之改進。”
他認為,學校之行政等項事務應由專門人才來加以管理?!暗谪搶嶋H學校行政之責者,則宜適選受有教育專業(yè)訓練品學兼優(yōu)之人士擔任,由祖國政府預為儲才?!?/p>
也就是說,校董對于學校的大政方針、經費籌措應多加注意,而對于學校的具體管理事務如教職員招錄、招生錄取以及教學實踐等應由教職員負責,形成良好的分工協(xié)作機制,促進學校更好運作和發(fā)展?!斑@樣一來,校長和教職員們,都能暢抒抱負,以協(xié)謀華僑教育的進展,這便是校董應有的態(tài)度。”
重視發(fā)揮教育協(xié)會及政府作用。丘漢平指出,“僑胞居留地地區(qū)遼闊,社會復雜,教育之推進既必須當?shù)亟探缛耸恐畢f(xié)力,同時各地教育上特殊問題亦賴若輩貢獻意見,故教育協(xié)會之組織,對促進僑教上極具價值?!?/p>
他建議各地華僑教育界人士應組織教育協(xié)會,以促進華僑教育之發(fā)展。同時,政府對于華僑教育的指導十分必要。丘漢平建議強化現(xiàn)有僑教指導機構,并選派僑教專家赴駐外領館,“負責辦理僑教設計及視導事宜,而收實地改良負責推進之效”。
(二)華僑學校的經費問題
丘漢平指出,“華僑既有志提倡華僑教育,對于學校經費,都能切實負責籌募?!?/p>
每當學校面臨財源等問題,華僑社會總能齊心協(xié)力,多方設法維持。僑校董事,有志提倡華僑教育,切實負責維持學校發(fā)展。他指出,“雖遇困難,亦能勉力齊心,共同維護,此種競爭與辦學之責任心,堪稱特點?!?/p>
歷史已經證明,僑胞注重集資興學,重視文教之風有助于教育文化事業(yè)推進。
丘漢平指出,華僑學校多無基金和校產,“綜觀華僑各校鮮有籌足固定基金以供發(fā)展之用者”。華僑學校經費多賴校董等多方籌措以及月捐、學費以為負擔,學校如無固定經費,勢必嚴重影響學校的正常運作和發(fā)展。
他認為,僑胞商業(yè)失敗,經濟緊縮等因素都將對于僑校之維持產生不利影響。丘漢平建議從校董及中國政府兩方面籌集基金,使華僑教育經費有穩(wěn)固的保障。他提出,“校董應該召集有力僑胞,切實地計議,募集相當款項,連同捐款,經營穩(wěn)健生產事業(yè),把收入的租金或利息,充作學校常年經費。同時祖國政府亦應普遍地籌集巨額僑民教育補助費,藉減華僑的負擔。遇到不足的時候,再設法募集月捐?!?/p>
丘漢平認為,華僑教育今日之基礎得益于僑胞悉心捐助之功,政府對此應加以獎勵。他指出,籌集基金是華僑教育及學校發(fā)展之基礎。無論學校創(chuàng)辦者還是中國政府都應通過募款、投資、撥款、外匯等方式給予支持。他指出,“其設立學校之董事及創(chuàng)辦人,固應從實計議,募集巨款,投資穩(wěn)健事業(yè),以孳息所入充作學校常年經費,而祖國政府亦應撥付巨額,外匯,以為僑教補助基金,視學校成績及需要優(yōu)予補助。”
(三)華僑學校的師資問題
丘漢平指出,教育師資是華僑教育應特別注意的問題,也是華僑教育取得良好成績的前提。他認為,“優(yōu)良師資,在辦理僑民教育是格外需要的。做老師的,應該要有科學的頭腦,豐富的常識,教育學的智識,教授的能力,以及高尚的品格?!彼唧w指出,各華僑學校受專業(yè)訓練之師范畢業(yè)生為數(shù)甚少,無法適應教學之需要。同時,戰(zhàn)前華僑學校的教職員待遇因受當?shù)亟洕閯菟绊?,難以吸引優(yōu)良師資在此長期任職。
丘漢平進而建議,應對現(xiàn)有的教員加以補充訓練,并制定獎勵辦法,使他們安心僑教。
針對師資問題,丘漢平從師資培養(yǎng)、資格甄選、薪酬制度等方面為改善僑校師資問題提出具體建議。他具體指出,“至于甄別教員的資格,予以切實的審查,亦屬重要。遇有師資良善的教員,應該予以種種便利,減少他們去國離鄉(xiāng)的感想,薪酬采用年功加俸的制度,使他們安心久于服務。更須集合幾處的華校,合設一圖書館,廣置各種書籍,供給教師們進修和研究?!?/p>
他認為,優(yōu)良師資是僑校發(fā)展之重要條件,應興辦師范學校培養(yǎng)師資,對原有師資進行教育培訓,并制定師資保障獎勵辦法,使他們安于教職。
(四)華僑學校的教材問題
丘漢平指出,由于華僑教育受僑居地政府的種種限制,加之國內教材未能適合僑生的環(huán)境與需要,因此使得華僑學校無論正式教材還是普通讀物都有所缺乏,“此乃僑教之最重要問題,而不容吾人忽視者也?!?/p>
他認為,國內教科用書有很多地方不適用于華僑學校,教科書應切合華僑社會的需要?!叭A僑散布的區(qū)域甚廣,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因此國內的教科用書就有許多地方不適用于華僑設立的學校。一般研究華僑教育的人,都認為有重編教科書的必要?!?/p>
丘漢平認為,應依據(jù)華僑教育之方針加以擬定教材,以適應僑胞之需要。
他具體提出,“僑教書本,既受當?shù)卣?,嚴切的限制,新穎的智識,很難灌輸。加以采用祖國舊教本,非但思想陳腐,并且不適當?shù)氐男枰?。所以編輯教材,是一件急不容緩的工作。?/p>
對此,丘漢平提出來具體的建議:一是現(xiàn)有服務華僑教育的教員們自行編輯,在一校試用后再分發(fā)各校試用,再送回祖國審定,交書局印售。二是在僑居地方設立研究會,由各校校長和教員商討,制定編輯計劃,分任收集材料從事編輯,后交研究會發(fā)各校試用,此后再經修改訂正,而后出版。三是由僑務委員會擬定編輯南洋教科書的計劃,聘任當?shù)刭Y深人士擔任編輯工作,亦可完成這個工作。
四 戰(zhàn)后華僑教育復員與教育改革問題
丘漢平注意到華僑教育對于華僑復員、華僑地位的重要性,并指出僑民教育方針是戰(zhàn)后華僑教育的重要基礎,并就華僑教育改革和華僑教育復員問題重點加以分析考察。
(一)戰(zhàn)后僑教復員之準備與措施
戰(zhàn)后僑教復員的內容與意義??箲?zhàn)勝利前夕,丘漢平專門刊文論述華僑教育對于華僑復員、華僑地位的重要性。他在《戰(zhàn)后華僑教育改革》一文中提出,“國人對于歸復華僑地位,論議雖多,而咸認最要者厥為改革僑教?!?/p>
他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1.僑教復員機構。僑教復員為今后僑教必經之階段,關系僑教前途至巨,故有成立專門機構之必要。這一機構,“應由有關機構,如僑務委員會,海外部,教育部,與熱心辦學之僑領組織之,籌足充裕經費,設專人以辦理僑教復員之一切事宜,舉凡調查、設計、協(xié)助復校,以及員生之集合、甄別、及訓練等項,均應切實辦到?!?/p>
2.員生。一方面注重僑教人員之保育,重視內遷之原有僑教人才,同時積極訓練新師資;另一方面注重內遷僑生之教育,發(fā)揮僑生個性,依其志趣授以實用智能。3.設備及學校分布。一是交涉損失賠償,應切實調查僑校損失情形,以便依據(jù)國際法向敵國索取賠償,同時政府應籌款以補助僑校復員;二是僑校分布合理化,戰(zhàn)后中小學及職業(yè)學校重建應就各地區(qū)之環(huán)境、僑胞人口及經濟情況而進行合理調整。4.思想。一是培養(yǎng)愛國情緒,糾正奴化思想;二是對身處淪陷區(qū)的教員,宜集中補訓糾正思想使其重擔教責。
因此,“如何利用優(yōu)點改革缺陷,以納僑教于發(fā)展之正軌,俾得鞏固僑胞事業(yè)之基礎”,成為戰(zhàn)后僑教的中心問題。
(二)戰(zhàn)后僑民教育的方針與教育改革問題
戰(zhàn)后僑民教育的方針與內容。丘漢平指出,僑民教育方針是戰(zhàn)后華僑教育的重要基礎,既應適合中國發(fā)展之要求,也應考慮僑胞具體情況并與環(huán)境相適應。他認為,戰(zhàn)后僑民教育方針應著重培養(yǎng)民族意識、實行公民生活與研習實用技能等三方面的內容。
第一,培養(yǎng)民族意識。通過努力宣揚民族文化喚起僑胞民族意識,同時宣揚外國民族之優(yōu)點。他提出,“以勵僑胞見賢思齊之志,而收截長補短之效。果能如是,則僑胞自能深切認識其自身之地位與祖國間之關系,進而信賴政府,眷懷祖國,自不難養(yǎng)成高度之民族意識,與強大之團結力量?!?。第二,實行公民生活。由于過去祖國無力保護,僑胞歷來遭受他國政府之歧視,而缺乏自治精神也是原因。他認為,僑民教育應訓練僑胞實行公民生活,“使人人對國家社會,克盡厥職,服從政府法令,維護民族利益”。第三,研習實用技能。他指出,“今后僑胞欲保持昔日之地位,自非迎頭趕上,改善經營方式,應用科學技能不可。故提倡科學研究,傳習實用技能,授以居留地外國語,以發(fā)展南洋之經濟,維持過去之地位,應為僑民教育之一大方針。”
戰(zhàn)后華僑教育改革問題。在新的僑民教育方針基礎上,丘漢平著重從獎勵僑胞興學、籌集僑教基金、培養(yǎng)師資保障待遇、編訂適用教材、普及國民教育、增設中學及注重職業(yè)學校、充實國立暨南大學、強化教育協(xié)會和加強政府對僑教之指導九個方面論述戰(zhàn)后僑教改革問題。
發(fā)展職業(yè)教育。針對如何解決華僑社會技術所面臨的人才缺乏問題,丘漢平建議提升僑生教育程度,尤應注重實用課程及職業(yè)學校的發(fā)展,“提高僑生教育程度,注重實用課程,誠屬急務,觀南僑所設學校,中學既寥寥無幾,職業(yè)學校更未之見,戰(zhàn)后南洋,競爭更烈,技術人才之需要,必益迫切,亟應增設中學,以為造就??迫瞬闹疁蕚?增設職業(yè)學校,以應當?shù)刂枰??!?/p>
[JP1]他具體指出,華僑多從事工商業(yè),因此職業(yè)教育十分必要。丘漢平提出,“我們只看到普通中學的提倡,卻沒有看到職業(yè)中學的設立。這都是因為辦教育的人不能觀察華僑的需要是什么?!辫b于華僑對祖國的教育制度有些失望,因此宜集中物質與精神,倡導建立適應華僑環(huán)境的職業(yè)學校。
發(fā)展補習教育。在海外華僑社會中,華僑多數(shù)是工商勞工,且多數(shù)為文盲,因此推行補習教育十分必要。丘漢平認為,教育與華僑的生存發(fā)展相關,華僑也有讀書識字的期望,因此較易推進補習教育,這是不宜忽視的問題。他指出,“普及國民教育提高大眾智識,實為僑民教育最基本之工作。”他建議,中國政府應在華僑聚居地區(qū)普設免費之國民學校以方便僑童入學。同時,應利用電影、戲劇、音樂、圖書等多種形式,以達普及教育,提升僑社文化水平的目的。
丘漢平注意到華僑社會中的失學兒童問題,建議通過推行設立識字學校和擴充免費小學等途徑解決失學兒童問題。
作為民國時期華僑教育的倡導者、力行者和研究者,丘漢平既積極參與創(chuàng)辦華僑中學,也投身暨南大學從事華僑研究,同時撰寫論著考察華僑教育。丘漢平有關華僑教育的論述,集基礎性、應用性與政策性于一體,既涉及華僑教育的性質與意義、目標與使命,優(yōu)勢與不足等重要內容,也聚焦于華僑學的經費、管理、師資及教材等具體實踐問題,同時就戰(zhàn)后僑教復員之準備、僑民教育方針提出政策建議。
[JP3]學術界普遍認為,丘漢平華僑研究的重要貢獻在于從法學角度出發(fā)從事南洋及美洲華僑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功用。華僑教育是丘漢平華僑研究的重要方面,作為一種代表性觀點,是民國時期華僑教育理論發(fā)展和具體實踐的重要內容,也獲得了學術界的充分肯定。雖然受到所處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 他的不少思想觀點和教育實踐仍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定借鑒和參考。
【責任編輯 陳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