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融,張愛琴
(甘肅省民樂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民樂734500)
小麥是民樂縣的主要糧食作物,年播種面積在2萬hm2以上,為了進一步篩選出適宜民樂縣二類地區(qū)栽培種植的高產優(yōu)質小麥品種,進行了高產優(yōu)質春小麥品種試驗,從經(jīng)濟性狀表現(xiàn)及產量結果等方面觀察其在民樂縣的適應性,從而篩選出適宜民樂縣二類地區(qū)栽培種植的春小麥新品種。
試驗設在民樂縣新天鎮(zhèn)王什村,海拔2192 m,年平均氣溫2~4℃,年降雨量300 mm,土層深厚,土壤供肥能力上等均勻。試驗地前茬作物為馬鈴薯,秋泡地,地勢平坦,灌水方便。
參試春小麥品種共15個,即甘育4號、銀春10號、隴春41號、寧春4號、酒春4號、武春9號、永良15號、寧春51號、隴春36號、臨春37號、張春22號、寧春11號、隴春30號、張春21號、張春106號,以當?shù)刂髟云贩N永良15號為對照(CK)。
本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15個處理,3次重復,共45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20 m2,試驗總占地面積1 200 m2。采用小麥精量播種機播種,播種量450 kg/hm2。施過磷酸鈣1 200 kg/hm2、碳銨1 050kg/hm2,化肥全部以底肥施入。于5月20日、7月12日各灌水1次,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同大田。
1.4.1 物候期和生育期 生長期觀察記載物候期。按1個小區(qū)小麥50%達到該物候期標準作為該小區(qū)物候期的時間,以該小區(qū)小麥出苗到成熟期的天數(shù)為該處理小麥的生育期。
1.4.2 株高的測定 在小麥蠟熟期用鋼卷尺隨機測定20株小麥株高,取其平均數(shù)作為本處理的株高。
1.4.3 穗長的測定 在一個小區(qū)內隨機抽取20株小麥,用鋼卷尺測量穗長,取20株穗長的平均數(shù)為本處理的穗長。
1.4.4 穗粒數(shù)和小穗數(shù) 在一個小區(qū)內隨機抽取20株小麥,調查其有效穗粒數(shù)和小穗數(shù),分別取20株的穗粒數(shù)和小穗數(shù)的平均數(shù)為本處理的穗粒數(shù)和小穗數(shù)。
1.4.5 千粒重的測定 在一個處理的小麥曬干后用四分法抽取500 g,然后再數(shù)1 000粒,然后用1/10 g的天平稱重作為該處理的千粒重。
1.4.6 株數(shù)的測定 每個小區(qū)測1 m雙行數(shù)其株數(shù),計算單位面積基本苗數(shù)。
從表1可以看出,試驗于4月3日播種,出苗情況各品種均相差不多。生育期最長的是永良15號(CK)、張春22號、張春21號、張春106號,均為8月16日成熟,生育期136 d;其次是隴春41號、寧春4號、隴春36號、寧春11號、隴春30號均為8月15日成熟,生育期135 d;銀春10號、酒春4號8月14日成熟,生育期134 d,生育期最短的是甘育4號、武春9號、寧春51號、臨春37號,均為8月13日成熟,生育期133 d,最短生育期比永良15號(CK)早成熟3 d。
表1 物候期記載
表2 經(jīng)濟性狀
從表2可以看出,株高最高的是臨春37號(113.2 cm),最低是武春 9號(74.7 cm),兩者相差38.5 cm,臨春 37號比永良 15號(CK)(83.1 cm)高30.1 cm,武春9號比永良15號(CK)低8.4 cm;穗長最長是張春22號和銀春10號(10.9 cm),最短是臨春37號(6.41 cm),兩者相差4.49 cm,張春22號和銀春 10號比永良 15號(CK)(8.6 cm)長 2.3 cm,臨春37號比永良15號(CK)短2.19 cm;穗粒數(shù)最多的是甘育4號(53.4粒),最少是臨春37號(30.9粒),兩者相差22.5粒,甘育4號比永良15號(CK)(35.7粒)多17.7粒,臨春37號比永良15號(CK)少4.8粒;小穗數(shù)最多是隴春30號(18.3個),最少是隴春41號(12.9個),兩者相差5.4個,隴春30號比永良15號(CK)(17.9個)多0.4粒,隴春41號比永良15號(CK)少 5個;千粒重最高是寧春 11號(57.94 g),最低是銀春10號(42.84 g),兩者相差15.1 g,寧春11號比永良 15 號(CK)(44.18 g)多 13.76 g,銀春 10號比永良15號(CK)少1.34 g;株數(shù)最高是寧春4號(930萬株/hm2),最低是甘育4號(585萬株/hm2),兩者相差345萬株/hm2,寧春4號比永良15號(CK)(795 萬株 /hm2)多 135 萬株 /hm2,甘育 4 號比永良15號(CK)少210萬株/hm2。
表3 產量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產量位居第一的是張春106號,折合產量為8 244.15 kg/hm2,比永良15號(CK)增產1 100.55 kg/hm2,增產率為15.4%;第二位是甘育4號,折合產量為8 004 kg/hm2,比永良15號(CK)增產860.4 kg/hm2,增產率為12%;第三位是隴春30號,折合產量為7 723.8 kg/hm2,比永良15號(CK)增產580.2 kg/hm2,增產率為8.1%;產量最低的是武春9號,折合產量為5 482.8 kg/hm2,比永良15號(CK)減產 1 660.8 kg/hm2,減產率為 23.2%;其次是臨春37號,折合產量為5 922.9 kg/hm2,比永良15號(CK)減產1 220.7 kg/hm2,減產率為17.1%。參試的15個品種中,有4個品種的產量高于永良15號(CK),折合產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張春106號、甘育4號、隴春30號、寧春4號。有10個品種的產量低于永良15號(CK),折合產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寧春51號、張春22號、隴春41號、寧春11號、酒春4號、張春21號、銀春10號、隴春36號、臨春37號、武春9號。
試驗結果表明:參試的15個品種,折合產量7 500 kg/hm2以上的有4個,產量從高到低依次是張春106號、甘育4號、隴春30號、寧春4號,這4個品種適合在民樂縣二類區(qū)(海拔2 200 m左右)進行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