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琴
閱讀題是紙筆測試中評價學生閱讀能力的常用方式,是一份試卷的核心模塊,所占分值很高。閱讀題的內容指向、類型傾向、難易程度等直接左右著閱讀教學。一些教師往往會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從某種程度上看,閱讀考試“綁架”了閱讀教學。閱讀題應該考什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閱讀的評價,要綜合考查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關注其閱讀興趣與價值取向、閱讀方法與習慣,也要關注其閱讀面和閱讀量,以及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閱讀的評價?!盵1]因此,研制科學有效的閱讀題對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引導閱讀教學健康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
近日,筆者研究了浙江省各地2019年三至六年級上學期的83 份語文期末試卷,發(fā)現閱讀題存在的問題大致如下。
有的閱讀題考的是“基礎知識”,如“選擇多音字的讀音”“劃去短文中不合適的詞語”“從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在文中處加上標點”“在文中()里填上合適的關聯(lián)詞”等。有的閱讀題看起來與閱讀內容有關,但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如“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在英子不敢站到講臺上時,你會對英子說些什么?”有的閱讀題考查學生的古詩積累、生活經驗、科學常識、文化背景等。如“哪首古詩能反映出材料中人物的情感?”“出門旅行坐飛機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如果讓你利用納米技術,你會讓它發(fā)揮怎樣的作用?發(fā)揮想象寫出1~2個作用。”“你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聯(lián)想到了讀過的哪篇文章或者聽過的哪首曲子、欣賞過的哪次音樂會等?用幾句話寫下來?!睂W生假若沒有閱讀相應的文章,似乎也能完成以上閱讀題,說明答題的過程與學生的閱讀能力無關。閱讀題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考查。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答案就在文章中”,從而引導學生潛心讀文,讀通、讀懂,讀出理解,讀出體會,進而遷移運用,提升閱讀能力。
閱讀題能夠檢測出學生閱讀能力的層級。但是部分命題者常常憑借經驗、慣性研制閱讀題,沒有體現它的目標梯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同年級的閱讀題難度相同,出題角度幾乎一致。如某縣三至六年級的4 份試卷中“閱讀理解”模塊賦分占比均為20%,且第一題都是“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順的話,把序號寫在括號里”,賦分占比均為5%,連出現在試卷中的位置也幾乎相同,唯一不同的是4 份試卷中要求排列的句子不同。統(tǒng)編教材把“將句子排成一段意思連貫的話”安排在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上例中三年級試卷研制“排列句序”的閱讀題就不妥了。二是同年級的閱讀題難度差異很大。下面比較兩個不同地市區(qū)域四年級上學期的文言文試題,賦分占比均為8%(見下表)。
縣區(qū)文章某市A區(qū)精衛(wèi)填海試題1.給文中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畫上“√”。2.寫出下面加點詞的意思。炎帝之少女某市B區(qū)一人性緩··()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3.用自己的話寫出文中畫橫線句子的意思。4.“炎帝之少女”和“諸兒競走取之”中的“之”字意思()。1.借助注釋,讀懂文言文。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共人圍爐”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圍著爐火(取暖)。()(2)“為火所燒”的“為”,讀作“wèi”,意思是“因為”。()(3)“見之已久”的“之”,在這里指衣裳。()(4)結尾的“果然”在這里應分開來解釋為“果然如此”。()(5)“性緩”的意思就是慢性子。()2.讀這則古代笑話時,你有什么問題?你喜歡文中的性緩之人嗎?哪些地方寫得特別有趣?……請畫出關鍵詞句,在右邊空白處從不同角度寫上兩條批注。
某市A區(qū)的《精衛(wèi)填?!肥钦n內所學課文,某市B區(qū)的《一人性緩》是課外選文。從選文來源、試題考查目標的難易程度看,兩者差異比較大。教師如果對不同年級的閱讀要求是模糊的,不僅很難準確把握閱讀題的難度,還會影響閱讀教學目標的定位和達成度。
王榮生教授提出,一堂好課的較低標準之一是“教學內容與聽說讀寫的常態(tài)一致”,即語文課所教的聽說讀寫,其取向、其姿態(tài)、其方式,要與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所需要的、所運用的一致起來。常態(tài)的對立面是變態(tài),比如閱讀小說,看到第一句,“開門見山”,看到人物出場,“肖像描寫”,然后分析“從上寫到下,從裝飾寫到面容”等等,接著進入“動作描寫”,又接著過渡到“心理描寫”,最后“通過……表現了……贊美了……”除了語文課、除了語文教師的備課,沒有人這樣讀小說,那么教學內容顯然就變態(tài)了。[2]有許多閱讀題也猶如上述閱讀教學,偏離了兒童的閱讀常態(tài)。兒童很難建立起語文知識與自己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很難把別人的文章當作自己心靈的鏡子,也很難用“自己”去閱讀,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如:“‘誰說小孩子不會判斷呢?’是個 句,可以改為 。文中這樣寫是為了 ?!保昙墸┻@樣的閱讀題指向的是一種“作業(yè)式”的閱讀。閱讀,就是從書面文字資料中獲取意義的過程。學生如果不能從文章中獲取意義,就不是真正的閱讀者。
平時,很多教師常常抱怨學生閱讀題失分多,抱怨學生閱讀水平不高。其實,教師應該冷靜思考:閱讀題是否指向閱讀能力評價?閱讀題能否幫助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讀者?所選閱讀文本是否吻合學生真實的閱讀情況?本文針對以上問題,提出研制科學有效的閱讀題的三條策略。
閱讀題沒有考查閱讀能力,是因為很多教師并不清楚閱讀能力包括哪些要素。筆者曾在多地讓400余名語文骨干教師于一分鐘內寫下關于“閱讀能力”的關鍵詞。統(tǒng)計詞頻結果如下:理解(71.8%)、分 析(64.1%)、朗 讀(30.8%)、感悟(25.6%)、豐富情感(20.5%)、概括(19.1%)、閱讀興趣(17.9%)、提取信息(10.3%)、積累語言(7.7%)、審美品位(7.4%)、探究發(fā)現(5.1%)、表達(4.2%)等?!袄斫狻薄胺治觥泵看味际浅霈F頻率最高的關鍵詞。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越不過“內容分析”這道頑固的“魔障”,研制的閱讀題自然就以細碎的針對字詞句段篇的分析理解題為主,命題目的不清晰。
閱讀是由感知、注意、記憶、思維、想象以及判斷、推理、評價、解決問題等智力行為構成的認知過程。要從完整而連貫的閱讀理解過程中準確離析出每一種閱讀能力要素是很困難的。筆者依據閱讀的心理過程,綜合學者們關于閱讀能力的研究成果,借鑒國際學業(yè)能力評價體系,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將閱讀能力要素由低到高分為提取信息、形成解釋、整體感知、作出評價、解決問題五個層級(如右圖所示)。
與閱讀心理緊密相關的語文知識、閱讀方法策略、閱讀興趣習慣促進了這五個層級的發(fā)展。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并非一次性整體形成的,而是線性發(fā)展的,即從低向高一層層建立起來,每一層級閱讀能力的發(fā)展都以前一層閱讀能力的充分發(fā)展為前提和基礎。閱讀能力的結構要素一般都是并存的,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既逐層深入又往返流動,只是在某個時期有所側重。[3]
明晰了閱讀能力的構成要素與層級,就能使每一道閱讀題都指向閱讀能力的考查,從而引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下面以“2018年浙江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項目四年級語文測試題”為例。試卷選用了文學類文本、實用類文本、非連續(xù)性文本共3篇,根據四年級學習結束時的閱讀要求,共研制18道閱讀題(題號17-34),每一題都指向某個閱讀能力層級的考查。其中,文學類文本《蟈蟈》的7 道閱讀題(題號17-23)見下表。
題號能力層級能力描述試題列舉(部分)17提取信息能從文本中提取單一信息17.讀了第①自然段中對蟈蟈的描寫,你覺得這只蟈蟈()。A.漂亮 B.幼小C.可憐 D.不安
續(xù)表
閱讀能力中的“解決問題”這一層級在《蟈蟈》一文中沒有對應的試題,但此試卷針對之后的非連續(xù)性文本編制了一道試題:“34.閱讀時,小紅喜歡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她覺得這樣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你覺得她這樣做有什么依據嗎?請使用圖和文字中的信息,寫出兩條依據?!边@道題旨在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文本信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綜觀整份試卷,三篇閱讀選文的試題全面考查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不同的閱讀能力層級在不同文體、不同學段中,分布的傾向性會有所不同。如,閱讀文學類文本或實用類文本,所表現的閱讀能力的側重點就有所區(qū)別。因此,命題者要把握學段目標序列,清晰而合理地進行題組間不同閱讀能力層次的布點,全面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上文《蟈蟈》的7 道閱讀題在閱讀能力層級上的布點比較均勻,且題組之間的具體序列符合最為基本的閱讀認知規(guī)律,即由“淺”到“深”,由“易”到“難”,遵循閱讀能力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態(tài)勢。
又如,五年級上學期試卷中的《新型玻璃》一文設置了4道閱讀題。
①這段文字介紹了兩種玻璃:一種是(),一種是()。
②在介紹“夾絲玻璃”時,作者運用()和()這兩個詞形象而又準確地描述出夾絲玻璃非常堅硬、不易破碎的特點。
③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的說明方法,具體說明了()。
④“有些國家規(guī)定,高層建筑必須采用這種安全可靠的玻璃?!逼渲小氨仨殹币辉~能否刪去?為什么?
《新型玻璃》屬于實用類文本中的說明性文章。《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目標中提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以上4道試題符合該學段目標,且都指向閱讀能力的考查。題①考查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題②③④考查學生評價文章表達形式的能力,屬于“作出評價”層級。從閱讀能力層級的分布看,考查高層級的閱讀題偏多了。命題者在組題時,要注意試題考查的閱讀能力層級,做到分布均衡。
如何使每個年級的閱讀題考查的閱讀能力符合學習目標,改變以往憑經驗命題的現象?命題者需要從研究《課程標準》開始,結合統(tǒng)編教材,梳理閱讀能力考查的目標序列,將“課程標準”轉為便于操作的“評價標準”。
◎五年級上學期《深層海水》中的兩道閱讀題:
①文中“這種被稱為‘涌升海面’的地方僅占全球海洋面積的0.1%,卻集中了海洋魚類資源的60%,甚至更多”運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
②簡要概括深層海水的三個特點。
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學習說明性文章”,單元語文要素是“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圍繞這一要素,教材編排了《太陽》《松鼠》兩篇精讀課文,引導學生感受說明性文章的不同類型,梳理文章的主要信息,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體會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渡顚雍K肥且黄f明性文章,題①②分別考查學生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抓住文章要點的能力??疾槟繕嗣魑?、合理,符合說明性文章的學習要求。
邏輯起點是指學生按照教材進度應該具有的知識、技能積累。教師要了解全套統(tǒng)編教材的體系結構以及內容安排的系統(tǒng)性、能力訓練的層次性和發(fā)展性,從而增強整體教學觀,在教學中實現整體與部分的統(tǒng)一。[4]這種教學觀體現于命題中,即要求命題者每設計一個考查點,都要弄清學生在此之前學過哪些相關的知識,以后還有哪些知識與此關聯(lián),讓測試的落點精準到位。
“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第二、三學段常見的閱讀題考查點,屬于閱讀能力中的“整體感知”層級。下面以2019年浙江省各地三至六年級上學期的期末試卷為例,比較不同年級中此考查點的測試落點。
冊別試題列舉三年級上冊單元語文要素(邏輯起點)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第②自然段圍繞哪句話寫的?用“ ”畫出來。四年級上冊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圍繞跑步這件事,抓住起因、經過、結果,把過程補充完整。起因:運動會即將召開,要選拔接力賽的人選。經過: 。結果: 。
續(xù)表
以上試題體現了學生在不同年級學到的“把握主要內容的方法”,對同一閱讀能力層級的測試落點精準。這樣命題,就有效避免了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虛化、教學內容泛化的現象。
統(tǒng)編教材每個單元都有語文要素,是從“閱讀、表達(口語與書面表達)和習慣”三個維度安排的,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每個單元的課文、課后思考練習題、口語交際、習作和語文園地中的欄目,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語文要素均建立聯(lián)系。因此,命題者要理解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意圖,讓試題體現單元語文要素,從而鎖定每冊教材的重點學習內容。另外,還要從單元語文要素中提取閱讀能力測評的考查點,反映學生應達到的閱讀能力。
如,2019年永嘉縣四年級上學期期末試卷安排了《陀螺》《快樂雞毛》《眼鏡的“進化史”》三篇文章,其中《快樂雞毛》編排了4道閱讀題(題號9-12)。
9.閱讀選文,提取關鍵詞將“快樂雞毛”的玩法補充完整。
10.邊讀邊想象畫面,補充選文中的批注。
11.聯(lián)讀《陀螺》《快樂雞毛》,體會人物不同的心情變化過程,選擇相應的心情變化圖。
(1)《陀螺》()
(2)《快樂雞毛》()
12.《陀螺》和《快樂雞毛》都是關于“童年游戲”的文章,如果想繼續(xù)了解“童年游戲”,以下哪本書是最不合適的?()
A.《一起長大的玩具》B.《童年的玩與學》
C.《中國神話故事》 D.《大人小時候玩什么》
下面分析《快樂雞毛》的試題與單元語文要素及閱讀能力的關聯(lián)(見下表)。
題號9 10 11閱讀能力層級提取信息形成解釋作出評價整體感知12單元語文要素第三單元: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第一單元:邊讀邊想象畫面第六單元: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第六單元: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體會人物的心情繼續(xù)運用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預測策略,同時關聯(lián)四年級上冊的“快樂讀書吧”,體現溫州市“1+X”聯(lián)讀研究解決問題
以上4 道題關聯(lián)了四年級上冊三個單元的語文要素,目標明確,突出學習重點,且能考查不同的閱讀能力層級。本冊其他五個單元語文要素在《陀螺》《眼鏡的“進化史”》兩篇選文的試題中都有所體現,從而全面考查學生本冊的閱讀學習情況?;诮y(tǒng)編教材的閱讀題研制,既要緊扣單元語文要素,也要體現閱讀能力測評,這是當前閱讀題研制的新趨勢。
閱讀是一個特定情境之下讀者與文本“建構”和“交互”的過程。讀者要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借助文字及情境線索,運用有效閱讀策略,讓閱讀內容產生意義,并進行反思。這就是真實的閱讀。閱讀題要體現學生真實的閱讀,就要考慮閱讀目的、閱讀文本選擇、閱讀認知過程等因素。在這個方面,PIRLS(國際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和NEAP(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價)的評價框架帶給我們很多啟示。
項目文本選擇PIRLS閱讀目的為獲取文學體驗為獲取和運用信息文學類文本信息類文本閱讀認知過程提取信息、進行直接推論、解釋并整合觀點和信息、檢視并評價PISA為實現個人目的為公共應用為工作為接受教育媒介:印刷文本與電子文本文本形式:連續(xù)性、非連續(xù)性、混合的和多重的文本類型:描述、敘述、論述、論證、指示和記錄整體感知、獲取信息、形成解釋、評價文章內容和形式整體感知、形成解釋、作出評價、聯(lián)系自身NEAP為獲取文學體驗為獲取信息為完成任務文學類文本信息類文本
PIRLS、PISA 和NEAP 是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三大閱讀評價體系。從評價框架來看,三者都體現了“以讀者為中心”的理念,非常貼近學生的真實閱讀。這些閱讀評價經驗值得借鑒,能使閱讀題回歸常態(tài)閱讀。
從國際三大閱讀評價框架看,閱讀目的與文本選擇是緊密相關的。為文學體驗而閱讀的是文學類文本,為獲取和使用信息而閱讀的是信息類文本,二者都基于學生的真實閱讀。就目前小學語文閱讀題的研制情況看,“為文學體驗而閱讀的文學類文本”偏多,閱讀題也是緊扣文學體驗來研制的。建議第二、三學段選擇閱讀評價的文本時考慮文學類文本、信息類文本兩類。
如,“2018年浙江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項目四年級語文測試題”共遴選了三篇文章作為閱讀題擬題文本。文學類文本《蟈蟈》是根據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趙麗宏的同名散文略作修改而成的,文本語言樸素,敘事簡潔,情感真摯,清新悠長,能給予學生很好的文學體驗。信息類文本《植物“啃”石頭》、非連續(xù)性文本《左右腦是怎樣思維的》以非專業(yè)性的語言講述常識,內容新穎、獨特、有趣味,符合學生的閱讀特點。測試結束,命題者對學生進行了訪談。有學生認為:“這張卷子的閱讀文章很有意思。本來不大知道的知識,考了以后又多了解了一點。還有一篇閱讀文章跟平時看的科學書一樣,有圖畫,有文字,讓我了解了自己的大腦?!?/p>
《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閱讀目標與內容”中提出“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因此對于閱讀評價的文本要有一定的字數要求。建議四年級閱讀評價文本的字數一般以400~600字為宜,最長不宜超過800 字,同一份試卷中的2~3 篇文本可采用一長一短(二短)的形式。
除了字數要求之外,選擇材料的題材要廣泛,覆蓋面盡可能大。文本的內容可以具有常識性,但非專業(yè)性。文本要具有較強的真實性,是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符合學生的閱讀特點,盡量避免科幻、荒誕。文本內容充實有層次,包含足夠多的信息量,可以選擇的考點較多。學生了解文本的相關背景,但文章中含有學生不知道的信息,必須閱讀文章才能答題。閱讀測試能否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水平,首先取決于閱讀材料的選擇是否得當。
無論是PIRLS、PISA還是NEAP,均采用一項正確、三項錯誤的單項選擇題設計模式。對于主觀題,PIRLS要求學生基于文本給出自己的答案,PISA包括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類型,NEAP 也有簡短式與擴展式兩種類型。無論怎樣的題型,都與評價對象的閱讀能力發(fā)展特點相一致。因此,閱讀題的題型要客觀題和主觀題結合;題目呈現的順序與學生閱讀文章的順序保持基本一致;題目數量要得當,盡可能準確預測學生答題的時間。
題目內容要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覆蓋閱讀能力的各個層級,并有恰當的比例,且所有的題目必須通過閱讀文章才能正確回答,符合學生閱讀的認知過程。如,永嘉縣六年級上學期期末試卷給學生提供了三則閱讀材料《只有一個地球(節(jié)選)》《風能》《中國重要資源在世界的位次表》,其中一道試題如下。
◎做一次關于“新能源新發(fā)展”的演講。
(1)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會重點閱讀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閱讀的材料,我打算為這種新能源設計一句宣傳標語向大家推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的閱讀是一種運用策略的活動。此題融合了本冊教材“有目的地閱讀”的閱讀策略,指向閱讀能力中的“解決問題”層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文本和監(jiān)控理解過程。這是一個真實的閱讀過程,也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一次全面評價。
以上所談的都是基于紙筆測驗的閱讀題研制策略,有的閱讀能力要素是無法通過紙筆測驗考查的,如“閱讀興趣習慣”,對此就需要研制“表現標準”。“幫助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閱讀者”應該成為研制閱讀題的核心概念。命題者要通過探索閱讀能力的科學測評,明晰閱讀教學目標與內容,從而更好地改進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