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儷成
先秦和漢代人們對外貌的追求,還只停留在道德與自我修養(yǎng)層面,在口頭上,大家總是號稱自己重視的是“內(nèi)美”,并不歧視那些天生丑陋的人。但到了魏晉以后,人們漸漸將容貌氣質(zhì)與品德才性聯(lián)系在了一起。阮逸序曹魏《人物志》,提到鑒別人物的方法時說:“人性為之原,而情者性之流也。性發(fā)于內(nèi),情導(dǎo)于外,而形色隨之?!比说摹靶浴睕Q定了“情”,而“情”則影響了“形色”,因此善于觀察的人,可以從形色判斷一個人的素質(zhì),所謂“清雅之美,著乎形質(zhì),察之寡失”。
在這樣的理論下,士大夫在選拔、鑒定人才時,逐漸也將容貌放在了常規(guī)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中。比如歷經(jīng)宋、齊兩朝的重臣褚淵,就因為“美儀貌,善容止”得到宋明帝的青睞,宋明帝曾經(jīng)感嘆說“褚彥回能遲行緩步,便得宰相矣”。褚淵本人也特別喜歡通過外貌判斷人的能力,當(dāng)他第一次見到后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時,就覺得“此人才貌非常,將來不可測也”,褚淵因此拋棄了劉宋王朝,一心幫助蕭道成奪權(quán),最終促成了南齊的建立。
到了唐朝,以貌取人之風(fēng)有增無減,甚至成為官員的重要選拔標(biāo)準(zhǔn),被寫入了銓選制度之中。《新唐書·選舉志》載,唐代選舉實行四條“擇人之法”,分別是身、言、
書、判,其中,“身”指“體貌豐偉”,“言”指“言辭辯正”,而“書”和“判”主要指書法和公文寫作的能力。在吏部選官時,先通過筆試考察官員“書”和“判”的能力,然后通過面試觀察官員的“身”和“言”,最終決定其擔(dān)任的職務(wù)。前去參加銓選的官員,就算在“書”和“判”兩個方面都無可挑剔,只要容貌上有嚴(yán)重缺陷,就很可能被黜落。就連相對公平的科舉考試也是如此。晚唐時有位著名詩人叫作方干,他的才學(xué)都冠絕時人,唯一的缺陷就是“缺唇”,結(jié)果這個容貌上的問題導(dǎo)致他連續(xù)十多次科舉失敗,主考們看到他的時候,都以“不可與缺唇人科名”為由將之黜落,最后方干只好去做隱士。
就算當(dāng)上了大官,有了相貌丑陋的缺陷,也會時時受到侮辱。比如唐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他才學(xué)出眾,功勞卓著,但是身材比較矮小。后來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畫在凌煙閣上,歐陽詢就在其中,結(jié)果同僚長孫無忌寫詩嘲笑他說“聳膊成山字,埋肩畏出頭。誰言麟閣上,畫此一獼猴”,把他形容成一只縮頭縮腦的猴子。后來有好事者聽了這個故事,特意寫了一篇叫《補江總白猿傳》的小說,把歐陽詢描寫成猿猴的私生子,實在非常過分。
又比如唐代中期著名的權(quán)相盧杞,長相也十分丑陋,《舊唐書》說他“貌甚丑,面藍(lán)色,人皆鬼視之”。本來如此丑陋的盧杞是沒有資格做朝官的,但因為他的父親在安史之亂時當(dāng)了烈士,皇帝特別恩許他入朝,后來還讓他做到了宰相。盧杞當(dāng)了宰相之后,經(jīng)常在早晨入宮與皇帝議事。按照宮中的規(guī)定,參與議事的大臣,到了中午要在宮中一起吃飯,稱為“會食”。當(dāng)時與盧杞一起擔(dān)任宰相的楊炎,嫌棄盧杞的容貌影響自己的食欲,每次看到盧杞來宮中,就推托生病,不參加會食。還有一次,盧杞去拜訪功臣郭子儀,郭子儀接待他的時候特意屏退自己的家眷,只身與盧杞會飲,后來家人問其原因,郭子儀的回答是:“因為盧杞太丑了,怕你們見了他會忍不住發(fā)笑?!?/p>
從皇帝個人的感受來說,不讓面貌丑惡的人做官,大概是害怕萬一這個人做到了朝官,天天與自己見面,影響自己處理朝政的心情。相反,如果上朝之后與自己議政的都是容儀豐偉的美丈夫,皇帝的心情也會愉悅許多。
比如玄宗朝名相張九齡,史稱其“風(fēng)儀秀整”,是典型的美男子?!短普Z林》引述唐玄宗的話,說“朕每見張九齡,精神頓生”,處理政務(wù)也有了力氣。因此,美貌的男子,更加容易得到別人的照顧,在官場上獲取更多機會。比如武后、中宗時的名臣張知謇,年輕時文采斐然,作風(fēng)清正,而且在長相上“儀質(zhì)瑰偉,眉目疏朗”,結(jié)果“公卿爭進(jìn)之”,得到了許多權(quán)勢之人的推薦,很容易就做上了刺史。后來張知謇入朝面見武后,武后“奇其貌”,稱贊他才貌雙絕,命令畫工將他的面容畫下來,收藏在宮中,之后還多次對其進(jìn)行“寵賜”,將他加官至兵部侍郎。
張知謇雖然憑借美貌得到了不少好處,但畢竟為人清正有才學(xué),得處高位也并不算忝竊。但另外一些人,則看準(zhǔn)了武后喜愛男色的特點,希望憑借色相獲得權(quán)位。
比如《舊唐書·張易之傳》中的著名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本來就“白皙美姿容”,在宮中之時又“皆傅粉施朱,衣錦繡服”,為了維持武后的寵愛,持續(xù)涂脂抹粉,終于得到武后的信任,“政事多委易之兄弟”。其他人看到張氏兄弟受寵,便也紛紛效法,有的人向武后推薦自己“潔白美須眉”的兒子,有的人則說自己的朋友足夠“壯偉”,堪為侍奉,也揪起了一股男士爭相美容學(xué)做美少年的風(fēng)潮。
(摘自《像唐人一樣生活》)
◇ 星云大師
《百喻經(jīng)》里有一個故事:有一個村莊,百姓所需的飲水,必須走上五里路,到村外一條河里擔(dān)。走五里路,村民們個個怨聲載道:“苦啊!”怨言傳到皇宮,國王于是下令:這條路不可以叫“五里路”,把它改名為“三里路”吧!改名后,這個村莊的百姓再去挑水時,個個歡喜之至,連連稱贊國王的德政。
心里不歡喜“五里路”,便怨聲四起,改作“三里路”后,以為距離縮短了,便不由得歡欣快樂。可是,世間哪有絕對的歡喜,或絕對的不歡喜,不過是人心里的分別罷了。其實只要覺得為了生存生活而奮斗努力,不作五里、三里想,那么就是十里路、百里路也不足以讓身心疲累了。
(摘自《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