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
“李嬸在嗎?”“在,在,是王所長來了,孩子,你咋又給俺買東西了?”
“這不快割麥了嗎,給您老稱幾斤雞蛋補補身子!”
近日,太康縣轉(zhuǎn)樓國土資源所所長王德中和幫扶隊員一道,帶著兩大兜雞蛋到朱莊村貧困戶李芳玲家中走“親戚”。
看到王所長來了,李大娘趕緊起身,將大家熱情地迎進屋。
剛進門,王德中就親切地說:“家里收拾得咋樣了?有啥困難沒有?需要幫忙您老知會一聲就行了?!?/p>
李大娘激動地說:“光俺家的事你前后花了一萬多塊,叫俺咋謝你哩!你別看俺這一家呆的呆、傻的傻,有你和政府幫俺,俺對生活可有信心哩!”
太康縣轉(zhuǎn)樓鄉(xiāng)朱莊村是縣自然資源局定點幫扶村。今年2月,縣自然資源局選派轉(zhuǎn)樓國土資源所所長王德中,到本鄉(xiāng)朱莊村擔(dān)任“第一書記”。
朱莊村500余戶2600人,人均耕地1畝左右,是太康縣東部最偏遠的非貧困村之一。2014年,全村貧困人口82戶。經(jīng)過政府幫扶和干部群眾多年的努力,尚有3戶12人未達到脫貧標(biāo)準(zhǔn),李芳玲就是其中之一。
5年前,李芳玲的丈夫因重病去世,兒子、兒媳及兩個孫子,均患精神疾病,房屋破敗、雜物亂扔、污水遍地不說,家里連個像樣的家具也沒有,僅有的一張床上堆滿了破被子、破衣服,屋內(nèi)潮濕、陰暗,不時散發(fā)出陣陣刺鼻的氣味。就這樣,李芳玲帶著患病的家人艱難度日,為兩個孫子外出求醫(yī)看病,家庭的重擔(dān)壓得她喘不過氣來,整日里眉頭緊鎖。
從駐村第一天起,王德中就和李芳玲家有了不解之緣。今年疫情期間,他每天都去她家轉(zhuǎn)轉(zhuǎn),時不時地送點雞蛋、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給孩子添置鋪蓋和換季的衣物,購買了餐桌、椅子、門簾等日常用品,李芳玲很是感激,一來二去,王德中就認下了這門“窮親戚”。
為幫助李芳玲落實各項幫扶政策,王德中和幫扶隊員主動協(xié)調(diào)鄉(xiāng)扶貧辦、民政等相關(guān)部門,將她一家7口全部納入了低保,為她的兒子、兒媳及兩個孫子落實了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為正在上學(xué)的孫女落實了“兩免一補”。為增加收入,還幫她殘疾的兒子謀了村公益崗位——護林員。
收入上去了,但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幾乎喪失勞動能力,沒人打理,院落內(nèi)仍然是垃圾遍地。為還李芳玲一個干凈整潔的家,王德中事無巨細,看到什么就幫助什么,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一樣一樣落實。
4月中旬,王德中利用一周時間,組織全所4名同志將李芳玲家屋內(nèi)屋外打掃了一遍,光堆放的垃圾就用三輪車拉了整整5趟。
李芳玲居住的房屋是兩層小樓。30多年前,在整個朱莊村里雖說不上豪華氣派,但也數(shù)一數(shù)二。多年過去了樓房早已風(fēng)光不再,加之無人管理,房屋早已接近危房,樓梯上的磚塊嚴重脫落變形,人走在上面忽忽閃閃,非常危險。為消除隱患,王德中自己出資,找來親戚幫忙,拉來大沙和水泥,對整個樓梯進行了重新修繕,又用鋼管結(jié)結(jié)實實地焊接了欄桿扶手;看到廚房到處跑風(fēng)漏雨,王德中就請施工人員把原來搭建的石棉瓦全部掀掉,更換成干凈漂亮的彩鋼瓦??吹嚼罘剂峒胰匀皇褂梦孟墎y飛、臭氣熏天的簡陋旱廁,他就安排人員將原來的旱廁拆掉,改成了水沖式的“新型廁所”,簡單而不失時尚,引來眾多群眾紛紛效仿。
看到李芳玲家門樓破舊低矮,上面僅用幾塊破石棉瓦遮風(fēng)擋雨,沒有大門,他就買來磚頭重新翻建,安裝了嶄新的不銹鋼大門,并專門請來專業(yè)師傅在門樓兩邊書寫了6個紅色大字:“念黨恩、跟黨走”。
截至目前,全村僅李芳玲一家,王德中就已投入個人幫扶資金13000余元。
望著剛剛建好的大門、修葺一新的廚房、干凈的的庭院,李芳玲逢人就說生活的巨變:“縣自然資源局給俺村派來了好干部,王所長就是俺的大恩人。今后俺也不能光等著救濟,自己也要想想辦法、找找門路,計劃做點小買賣增加收入,爭取早日脫貧致富,不拉全村的后腿。”
如今的朱莊,一天一變化,一月大變樣,日新月異。在第一書記王德中的駐村幫扶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朱莊村道路兩旁繪上了精美彩圖壁畫,栽上了花草樹木,村室旁邊坑洼不平的道路得到了修繕,積水坑沒了;損壞的路燈得到了及時更換,路燈亮了……
“既然黨組織把我放到了第一書記的位置,咱就得服從命令聽指揮,有義務(wù)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只要群眾過得好,俺這個‘親就認得值!”說起幫扶工作,不善言辭的王德中堅定地說道。(作者單位:太康縣自然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