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靈
在我國近幾十年的普法工作中,青少年一直是普法的重點。1985年啟動的“一五普法”工作提出:普及法律常識的重點對象:第一是各級干部,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第二是青少年。之后,歷次普法規(guī)劃都對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做了相關部署。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2016年“七五普法”工作進一步提出在小學普及憲法基本常識,在中、高考中增加法治知識內(nèi)容,使青少年從小樹立憲法意識和國家意識……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和網(wǎng)絡建設。 由此,青少年法治教育迎來了一個迅速發(fā)展的時期。
“法治教育”是關于“法治”的教育,它不僅包含對青少年進行法律知識的傳授、法治的歷史和現(xiàn)狀以及法治未來的教育,還包含對其進行法治意識、法治能力的教育和培養(yǎng)。如何判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實效?哪些途徑有助于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實效?這是我們在開展法治教育工作中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法治教育實效的評估
法治教育實效關注的是教育應有的實際效果。從教學論來看,所謂“有實效”,主要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學生能夠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評估法治教育的實效,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考量:
其一,是否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法律常識性認知。法律常識性認知是建立法治認同、提高法治意識的基礎。法治教育雖不以記憶為目的,但基礎性的法律知識是思考討論法律問題的必要前提。教材中涉及的基礎性知識比較零散和瑣碎,將這些法律知識適當梳理、形成基本體系,有利于加深認知。
其二,是否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法治理念。法治理念主要表現(xiàn)為憲法和法律權威的崇尚,對公平、正義、民主、平等、自由等法治價值的認可,可以通過活動中的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選擇來觀察評判。
其三,是否有助于改進學生的行為選擇。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嚴守道德底線,維護公平正義,學法尊法守法用法,自覺運用法治的方式處理問題,體現(xiàn)知與行的統(tǒng)一。
有實效的法治教育應至少能實現(xiàn)其中一個目標,最理想的是做到法律知識、理念、行為的統(tǒng)一。
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途徑
學校教育中普遍重視校規(guī)校紀的宣傳和實施,引導學生從小養(yǎng)成依法辦事和嚴于律己的良好品性。重視校紀校規(guī)的教育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各校都會有自己的校規(guī),要求學生遵守。一些學校還鼓勵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班規(guī),體驗規(guī)則的制定和實施過程,通過小共同體的法治實踐,感受程序正當和公平正義的重要性。教師會利用班會或晨午檢強調(diào)校規(guī)校紀,并對學生的課堂行為、是否遵守日常行為準則進行評價,有的還會開展學生互評,遵守規(guī)則會得到相應的激勵(例如“小紅花”和“三好生”),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學校教育學生學校里的生活如同社會一樣,違背規(guī)章制度將會承擔相應責任,這有助于學生理解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增強法治意識,培養(yǎng)學生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
依法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課堂教學成為法治教育的主陣地。2015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教育法修正案,其中第6條第2款明確要求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法治教育。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印發(fā)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教育部啟動了中小學課程改革,在小學、初中、高中分階段落實法治教育目標,將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等課程統(tǒng)一改為《道德與法治》課,其中六年級上和八年級下為憲法專冊,強化憲法教育,喚醒公民的身份意識。在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課程中增加了《政治與法治》必修模塊、《法律與生活》選擇性必修模塊和《法官和律師》選修模塊。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后,學生法治教育的學時增加、學習動機增強,學校和教師對法治教育的投入增加,更加重視法治教育的實施和評價。這些對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產(chǎn)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實施體驗式教育,關注青少年在活動中的體驗,在活動中豐富法律知識、提高法治意識。如“憲法日”、法律小講堂、法律手抄報、憲法和法律知識競賽、法治主題的辯論賽、“模擬法庭”比賽等,法治實踐的效果勝于法律說教,豐富多樣的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法治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具體方法上,常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做法,引導學生針對現(xiàn)實或假設的情境做出合理合法的決定。高中學生則更多采用參與度高和探究性強的方式,圍繞社會熱點話題,師生互動討論,共同探討,引導學生運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判斷、選擇和決定。以“模擬法庭”為例,青少年在模擬活動中演繹審判長、公訴人、被告人、辯護人等角色,指導教師結合情境講解庭審中公訴人、審判長、辯護人等不同角色的含義,并結合模擬法庭中的案例,闡釋相關法律概念,引導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增強對于程序正義的認識,提高用法能力,讓法律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律師定期或不定期參與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在一些地區(qū)逐步建立了常態(tài)機制。以北京為例,截至2019年12月30日,北京市共有法治副校長2095名,覆蓋中小學、職業(yè)院校1643所。專業(yè)人士參與到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動后,法治教育的內(nèi)容從傳統(tǒng)預防青少年犯罪,拓展到未成年人民事權益保護、公民素質(zhì)教育領域;教育方式上從講授法治課、組織法庭開放日等,延伸到互動游戲、體驗式微課堂等具有較強參與性的實踐活動。還可提供“定制式”“菜單式”法治教育服務計劃,實施有針對性的法治宣傳教育、矛盾化解及嚴重不良行為學生的幫扶矯治等,成為學校、家庭、社區(qū)“三位一體”法治教育機制的紐帶。
法治教育的分析與評價
有效的教育,應是能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行為。根據(jù)有效教學的基本原理,激發(fā)有效學習的必要條件有三個方面,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nèi)容,即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qū)W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讓學生弄懂、聽明白。這三個方面概括起來就是動機、目標、方式的問題。
學校教育普遍重視校規(guī)校紀的宣傳和實施,是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傳統(tǒng)途徑。校紀校規(guī)內(nèi)容目標明確、便于理解、執(zhí)行有力,是培育規(guī)則意識的重要方式?!吧傩∪籼煨?,習慣成自然”,遵守校紀校規(guī),鼓勵孩子從小事做起,從他律轉(zhuǎn)變?yōu)樽月?,引導學生從小養(yǎng)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和培養(yǎng)他們嚴于律己的良好品性。
法治教育依法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課堂教學成為法治教育的主陣地,法治的知識、理念和行為成為考試評價的重要內(nèi)容,實現(xiàn)法治教育教、學、考的統(tǒng)一,高水平的課堂教學設計、高質(zhì)量的評價試題逐漸涌現(xiàn)。直接來看,會增強青少年法律知識的學習動機,增加法律常識性認知,便于形成基本完整的法律常識知識體系,從長遠來看,也有利于青少年樹立法治理念、改進行為選擇。
體驗式教育讓法治教育從課本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從而激發(fā)青少年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提升對問題的認識,從個人主觀層次提升至以社會和世界為主的更高層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中小學法治教育需要關注生活,但并非等同于或者局限于日常生活,應發(fā)揮法治的引導功能,提升他們對于世界的認識,讓生活更美好。
相對于學校教師,法律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性強、法律經(jīng)驗豐富,可以彌補校園法治教育師資不足、專業(yè)性不強的問題。類似“應不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醫(yī)鬧與契約精神”等話題,涉及一系列專業(yè)的法律問題,學校教師駕馭起來有難度,法律工作者定期或不定期參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做法,可以提高法治教育活動的指導水平,使法治教育的效果再上臺階。
營造外部支持環(huán)境
法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外部支持環(huán)境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應繼續(xù)鼓勵各教育主體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學校教育是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受法治教育師資和教學資源不足或不均衡的影響,法治教育容易局限于法條的識記,影響實效。而法院、高校、律師事務所等擁有豐富的法治教育資源和強大的人才儲備,適合結合具體的司法實踐指導學習活動。應調(diào)動各方,共同進行師資培養(yǎng)、資源開發(fā)、咨詢指導等工作。
此外,還要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形成綜合的法治教育社會體系。青少年的成長容易受周圍人和社會的影響,家庭文化浸潤、社會氛圍習染,應不斷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