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丹
【摘要】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于實踐的能力,已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主要目標。然而,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從而培養(yǎng)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課程改革實施教師是關鍵,要扮演好這一角色,就要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智力的開發(fā)者、未來的設計者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完成未來教育賦予教師的新使命,成為一個的合格的現(xiàn)代教育工作者。
【關鍵詞】課程改革 教與學 關系 實踐
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于實踐的現(xiàn)代素質已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主要目標。然而,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從而培養(yǎng)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筆者就長期教研實踐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即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它是各種教育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證明,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質量的最直接、最具體、最經常、最活躍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使教師和學生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相互之間建立親密關系,體驗愉快情緒,產生工作和學習的愉快感;同時,師生之間建立良好愉快的關系,有助于建立相互之間信任和了解的關系,使教師的工作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
(一)師生之間的工作關系
師生之間的工作關系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以“教”和“學”為中介而形成的關系。由于教師相對于學生在知識、經驗、智力、品行等方面有明顯的優(yōu)勢,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發(fā)揮這些優(yōu)勢,通過“教”幫助學生迅速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豐富社會經驗,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同時,學生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就必須進行積極主動、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這樣在“教”和“學”的雙向活動過程中,師生之間便產生了特定的工作關系。
(二)師生之間的組織關系
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的結構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職責,這種不同的地位和職責,從組織上和制度上決定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教師是領導者,學生是被領導者;教師具有當然的權力和權威,學生要聽從教師的教導。這種組織制度化的師生關系,在不同的教育觀點指導下,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是有差別的。有的強調師道尊嚴,教師具有至上無比的權威,有的則重視學生的個性解放,力求限制教師的權力。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fā)揚教育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應當成為現(xiàn)代教育中師生關系的根本特征。
(三)師生之間的心理關系
師生之間的心理關系是教育過程中,基于彼此心理溝通的需要而形成的人際關系,它滲透于一切師生關系之中。心理關系有認知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
1.師生之間的認知關系
一切心理關系都是建立在認知基礎之上的。師生之間彼此需要正確的認知,這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師生之間的認知和評價具有相互反饋的特點。
2.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
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也是教育過程中師生共同的心理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相互交流,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對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影響很大。教師應該在教育活動中利用師生情緒體驗的相互可感性特點,有效地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配合,從而提高教育效果。師生之間積極情感關系的建立有一定的發(fā)展過程,一般要經歷接觸——親近——共鳴——依賴四個階段。
(四)師生之間的正式關系與非正式關系
師生之間的正式關系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以傳道授業(yè)為媒介的溝通中形成的,是在由學校教育組織制度決定并按角色規(guī)范進行工作性交往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因此,師生之間的正式關系實質就是師生間的工作關系或師生間的組織關系,其特點如前所述。師生之間的非正式關系,有助于教育任務的完成,它對于學生的影響和控制可以起到師生間正式關系所不能起的作用。它有利于消除規(guī)章制度在師生關系中的副作用,可以使師生之間進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交往,縮短由外來因素所形成的心理距離。
二、在教與學的順序上,應堅持先學而后教,學了再教
傳統(tǒng)的教學觀是強調教師的教的教學活動,強調教在先,學在后,教學就是教師教了學生再學的活動,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把自己手中掌握的真理傳授給學生的過程,這樣,教師就成為天經地義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學生則成為自然順從的“接道、受業(yè)、解惑”者。在這種教學關系下,學生能學的教師教,自己能做的教師干,自己能說的教師講,學生完全成了教師知識的填充者,教師塞多少,學生裝多少。新課程背景下,提倡學生先學,教師后教,學生學了教師再教。在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再針對學生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重難點問題、有益于思維開發(fā)和情感教育的問題進行點撥強化,共同解決。
三、在教與學的內容上,學的內容應遠遠大于教的內容
傳統(tǒng)的教學觀認為,教師教的內容就是學生學的內容,教師教什么內容,學生就學什么內容,學生學的就是老師教的。在此背景下,學生的思維遭到限制,創(chuàng)新精神被抹殺,學習成了教師教學內容的復制和粘貼。新課改認為,課程不等于課本,課程資源的范圍遍及學生學習的各個角落,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學習經驗、興趣愛好等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師生雙方共同開發(fā)、利用、認識、創(chuàng)新課程資源的過程。
四、在教與學的過程上,兩者是相輔相成教的關系
傳統(tǒng)的教學觀把教學割裂成兩個過程: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學生學的內容也就是教師授的內容。課堂上教師所教的一切都是教師根據(jù)自己對大綱教材的理解、教育參考資料和個人經驗、上課前準備好的;學生成了絕對的“學”者,學圍繞著教轉,其后果是限制了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新的教學觀認為,“老師的角色不僅僅是教者、述者、問者或指導者,而且是學者、思者、聽者,更是整體活動進程的靈活調度者和局部障礙的排除者,是課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斷者和組織者;學生也從單純的聽者、答者的規(guī)定角色中走了出來,充當了問者、論者、思者等角色,還可能承擔組織部分學生間共同活動的任務”。
五、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應積極探索一切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科學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今天,科學方法的教育尤為重要。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單調的,它強調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成了教師唯一的教學法寶,這種教學活動使學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學習完全成為在教師思維牽引下被動接受的活動。新課程背景下,首先,我們要確立“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不是教師表演的地方”這一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個體生命發(fā)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其次,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有自由的空間和充裕的時間獨立思考,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分享快樂,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新形勢下的課程改革既沖擊著傳統(tǒng)的教學關系,又促生著新的教學關系。課程改革實施,教師是關鍵,要扮演好這一角色,就要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智力的開發(fā)者、未來的設計者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完成未來教育賦予教師的新使命,成為一名合格的現(xiàn)代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