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蓮
古代某些中央機關如散騎省、集書省、內(nèi)閣、南書房等頗具參謀、顧問色彩(唐以降還有翰林院、學士院等亦如此,本刊上期已作介紹)。其成員或是皇帝身邊的近侍官,或是以文人學者為主的翰林、學士,或是各部門的首腦人物。他們參預機密,出謀劃策,實際起到智囊團的作用。而像中書省、秘書省及其部分下屬機構則因介入甚至主掌機要,又主管圖書編撰、校讎,負責國史與皇帝起居注編撰,亦對皇帝具有重大幫助和影響。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散騎省及集書省 三國魏時魏文帝在宮禁內(nèi)設散騎省,一直延續(xù)至西晉。其與侍中省同屬門下省,二者共同評議尚書奏事,有異議可駁奏。在散騎省置散騎常侍(主官)、給事中、通直散騎常侍等職官,侍從皇帝左右,應對顧問,諫諍得失。散騎省在東晉時為門下三?。ㄉⅡT、侍中二省及西?。┲?。時散騎省又接納中書省納奏、擬詔、出令功能,參預機密,且與中書省輪流值宿西省(禁軍將領值宿處,把守皇帝寢宮),直接聆聽皇帝旨意,權任甚重。迨入南朝宋,改散騎省為集書省,延續(xù)至齊、梁、陳。北魏、北齊亦仿效而置。這一階段,集書省功能仍同前朝散騎省,為皇帝的主要顧問和參謀機關。其主官仍為散騎常侍,因之仍有呼為散騎省者。
明初內(nèi)閣和清初南書房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發(fā)生左丞相胡惟庸“謀反”案,牽連致死者達3萬余人。針對胡案,朱元璋以為丞相與中書省權力太大,即以廢除,另設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充當皇帝“參謀”兼“顧問”。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又命官品較低的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入北京午門內(nèi)文淵閣當值,參預機務,遂稱文淵閣為內(nèi)閣。此時內(nèi)閣相當于參謀部與顧問團。到了明仁宗以后,入閣者多為尚書、侍郎,以大學士(常以尚書兼任)為內(nèi)閣長官,實際掌握宰相權力。此時內(nèi)閣內(nèi)涵才發(fā)生了變化。
清初,則以南書房為皇帝的“參謀部”。其在北京午門乾清宮西南,原為康熙帝讀書處。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選翰林等官入內(nèi)當值,稱南書房行走。南書房除應制撰寫文字外,還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令,一度為發(fā)布政令所在。雍正年間軍機處成立后,南書房便不再參預機務,而成為文詞書畫的創(chuàng)作與總務機構。
中書省與秘書省 三國魏文帝黃初(公元220—226年)初年置中書省,以中書令、中書監(jiān)為并列長官,掌收納群臣章奏,草擬皇帝詔令,兼掌修史。東晉時中書令、監(jiān)漸成閑職,南朝時以中書舍人掌實權。隋改稱內(nèi)史省,唐初復名,與尚書、門下并稱三省,共理軍國政務。唐中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由于政事堂從門下省移來,使中書省在三省中地位最高。唐中期以后,其擬詔、出令權力漸被移出,專掌撰擬例行詔敕。宋神宗元豐改制后,中書省復掌擬詔、出令之權,并遵皇帝旨意除授省、臺、寺、監(jiān)等高級長官。長官雖名義上為中書令,卻未有實授,而以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代行長官職務,另置中書侍郎為次官。中書省內(nèi)設吏、戶、兵禮、刑、工、主事、班簿、制敕庫八房,分別對應事務。遼朝中書省從政事省改來,秘書類職權范圍縮小,但增加了備顧問咨詢的內(nèi)容。至元代,中書省則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總理百官;明初權力仍重,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案同丞相一道被廢。
東漢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置秘書監(jiān),掌圖書秘記。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為魏公后,置秘書令、丞,典尚書奏事。秘書令實際行使中書令之職,屬機要秘書長官。至魏文帝黃初初年,因置中書省,設中書令,才改秘書令為秘書監(jiān),復掌藝文圖籍之事,機構稱秘書署。西晉武帝時,秘書署改稱秘書局,歸中書省管轄?;莸塾榔街?,復別置秘書監(jiān),又稱秘書寺,統(tǒng)著作局,掌國史并管理外府、內(nèi)禁三閣圖書。自此秘書之府始居宮禁外,又稱秘書省。南北朝、隋、唐、宋皆稱秘書?。ㄆ渲谐跆埔欢确Q蘭臺、麟臺,北宋一度稱秘閣),遼、金、元則置秘書監(jiān),延至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終廢。這之中,北魏別置內(nèi)秘書,亦稱“中秘書”,典宮禁文書機要,參預議定禮儀制度;唐代秘書省領太史、著作二局;宋代元豐改制后,秘書省掌古今圖書、國史實錄、天文歷數(shù)之事。
崇文院和集賢院 唐武德(公元618—626年)初,朝廷在門下省置修文館,神龍(公元705—706年)間改名昭文館,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又詔改弘文館。與此相應,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朝廷在太子屬官(東宮官)名下設崇賢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改崇文館。兩館皆以學士領街,掌經(jīng)籍圖書及編寫、校讎之事,并教授諸生。此外,中書省所轄集賢殿書院也屬同一類型。宋初承前制,但將昭文館(弘文館)、集賢殿書院以及史館并入秘書閣(秘書省),總為崇文院。
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朝廷因乾元殿修四部書(經(jīng)、史、子、集),置乾元院使負總責;后改乾元院為麗正修書院,置修書學士,隸于中書省。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麗正修書院為集賢殿書院,簡稱集賢院,以宰相一名為學士知院事(初以燕國公張說為中書令知院事),掌修書之事。至德二載至貞元四年(公元757年—788年)曾設大學士。入宋后,朝廷以集賢院、昭文館、史館并稱三館,掌理秘書圖籍等。集賢院置大學士一人為長官,以宰相充任,并設學士、直學士、修撰、校理等官。宋代,集賢院同其他二館先后歸秘閣、秘書省總管;元代,集賢院并歸翰林國史院,亦設大學士等官,掌提調(diào)(管理、調(diào)度)學校,征求隱逸及道教、陰陽、祭祀、占卜等事,設大學士等官。
國史院及著作局 北宋前期于門下省置編修院掌修國史。元祐五年(1090年)設國史院,隸門下省,紹圣二年(1095年)改隸秘書省。有宋一代國史院每遇修史(如前朝國史、本朝皇帝實錄)事即開,非常置。從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起,每開國史院,即以宰相提舉,其屬下修撰、同修撰、檢討、編修等,皆以他官充任。元代置翰林院兼國史院,將國史編修納入翰林職責。清代則設國史館,仍屬翰林院。每逢修當朝國史,即開國史館,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為修太祖、太宗和世祖三朝歷史,即開三朝國史館,書成,停館。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國史列傳,國史館就此常開不輟。館設總裁、副總裁。入民國后國史館改稱清史館,由前朝大臣趙爾巽出任總裁(1914年),主編《清史稿》;1927年完稿后,始撤館。
三國魏太和年間始設著作局,掌國史修撰,以著作郎為長官,隸中書省;西晉元康二年(公元292年)改隸秘書省,后改稱著作省,掌國史與皇帝起居注修撰,兼管秘書省所藏典籍。南朝、北魏、北齊相沿置著作省;但北齊還另置起居省,著作省遂不再負責修撰起居注。入唐后置著作局,以著作郎二人領銜,仍隸秘書省。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別置史館,以宰相兼領,著作局便專以修撰帝王(包括皇室其他重要成員)及大臣碑志、祝文、祭文為職,不再掌修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