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胡博峰
印度第六大城市海德拉巴的街頭小販在擺攤時“無福消受”夏日的樹蔭。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篇報道說,由印度阿奇姆·普雷姆吉大學大氣變化與可持續(xù)研究中心牽頭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海德拉巴街道上的樹木本就少得可憐,而政府為了拓寬道路、美化市容,還在不斷砍伐。
參與此次研究的負責人巴蘇認為,居住在海德拉巴富人區(qū)的居民享受著更多的城市綠色資源。相比之下,在街頭小販更為集中的鬧市,“市政部門分配給那里的樹木卻越來越少”。巴蘇說,街頭商販在印度的城市經(jīng)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人們并未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他們只能在炎炎烈日下工作,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名副其實的高度脆弱群體,其實最需要樹蔭的遮蔽”。
巴蘇還表示,印度的街頭商販不僅為城市的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資,例如食品、衣服等,而且他們還“親自參與塑造了印度的街頭文化”。但可悲的是,印度各類標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城市規(guī)劃中并沒有為他們著想。其他參與研究的工作人員也認為,在夏季平均溫度超過40攝氏度的海德拉巴,城市綠化本應該為街頭商販提供更清涼的環(huán)境。
去年4月,《環(huán)球時報》記者曾利用探訪印度聯(lián)邦議會選舉(大選)的機會去過海德拉巴。當時,海德拉巴所在的特倫甘納邦(海德拉巴曾為特倫甘納邦首府)就以伐樹量排名第一而聞名。當?shù)卮髮W教授對此的解釋是,從生物多樣性和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來說,特倫甘納邦的確不是一個好榜樣,“但在城市發(fā)展的過程中,這種犧牲也不可避免”。但這樣的言論顯然并不為所有人認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