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金科
(中山市國學(xué)促進(jìn)會,廣東 中山 528400)
在先秦經(jīng)典中,“介”字并不常用,但是《易經(jīng)》中的“介于石,不終日”“介疾有喜”“憂悔吝者存乎介”、《詩經(jīng)》中的“攸介攸止”等一直有多種解釋,互相矛盾,難以抉擇,解釋效果也不如人意。認(rèn)知語言學(xué)基于認(rèn)知心理學(xué)研究語言,提出了意義隱喻機制和意義概括方法[1],為多義詞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方法。認(rèn)知語言學(xué)認(rèn)為,多義詞是一個范疇,該范疇有一個核心本義,由核心本義通過隱喻和轉(zhuǎn)喻引申出其他義項,而核心本義可以通過研究文字的使用案例來概括得到。本文使用北京大學(xué)CCL古代漢語語料庫,提取除人名外的所有“介”的語料,進(jìn)行分類、概括、歸納,得出“介”的本義,分析其引申義,進(jìn)而解釋各疑難句子。
通過分析先秦經(jīng)典語料,可以把“介”的用法歸類為“盔甲”“護衛(wèi)或使者”“增強”“大的”“借助”“偏僻”“耿直”等。
1.義為“盔甲,穿盔甲”
“介”指盔甲;也可做動詞,指穿盔甲。穿盔甲是為了增加防護能力,避免受傷,從而增加取勝的機會。人可以自己穿盔甲,也可以給馬穿盔甲,斗雞時還可以給雞穿盔甲。
(1)晉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辈唤轳R而馳之。(《左傳·成公二年》)
此處“介”指穿盔甲。齊侯輕敵,馬的盔甲都沒有戴好就去攻擊了,結(jié)果大敗。
(2)季、郤之雞斗。季氏介其雞,郤氏為之金距。平子怒,益宮于郤氏,且讓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此處“介”指穿盔甲。給雞穿盔甲,以利于斗雞取勝。
(3)欒、高、陳、鮑之徒介慶氏之甲。(《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4)侯犯請易于齊,齊有司觀郈,將至,駟赤使周走呼曰:“齊師至矣!”郈人大駭,介侯犯之門甲,以圍侯犯。(《左傳·定公十年》)
(5)齊侯曰:“比君之駕也,寡人請攝?!蹦私槎c之乘,驅(qū)之?;蚋嬖唬骸盁o晉師?!蹦酥?。(《左傳·定公十三年》)
(6)或夢伯有介而行,曰:“壬子,余將殺帶也。明年壬寅,余又將殺段也?!奔叭勺?,駟帶卒,國人益懼。(《左傳·成公十六年》)
以上4例中的“介”指人穿盔甲。
(7)清人在彭,駟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詩經(jīng)·清人》)
(8)清人在消,駟介麃麃。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詩經(jīng)·清人》)
(9)清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詩經(jīng)·清人》)
(10)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丁未,獻(xiàn)楚俘于王:駟介百乘,徒兵千。鄭伯傅王,用平禮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以上4例中的“介”指馬穿盔甲。
2.動詞,賓語為人,義為“增強、輔助”
穿了盔甲,可以增強其能力,所以“介”也指輔助、幫助,可以指輔助上級,也可以指幫助下級。如:
(11)爾乃自時洛邑,尚永力畋爾田;天惟畀矜爾。我有周惟大介賚爾,迪簡在王庭,尚爾事,有服在大僚。(《尚書·多方》)
此處“介”指幫助,意思是周朝大力幫助前商朝的人士。
此處“介”指幫助,意思是要商朝民眾多幫助周天子。周朝幫助商民,商民幫助周天子,這個都說得過去。
(13)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尚書·召誥》)
此處“介”指幫助,前商朝的人士幫助周朝的官員,靠近周朝的官員。
(14)飲食醉飽,丕惟曰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爾尚克羞自饋祀,爾乃自介用逸。茲乃允惟王正事之臣;茲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尚書·酒誥》)
此處“介”指幫助,意思是可以自己幫助自己了,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了。
(15)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詩經(jīng)·甫田》)
此處“介”指福佑。
3.動詞,賓語是福祿等好的事情,義為“強化”
穿了盔甲,可以增強其能力,所以“介”也指強化,但強化肯定用于好的方面,如福祿壽等,如果是用于壞的方面,那就不是增強,而是毀壞了。
(16)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詩經(jīng)·小明》)
(17)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詩經(jīng)·既醉》)
以上2處“介”指強化,“介爾景?!敝冈鰪娔愕母7帧?/p>
(18)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詩經(jīng)·楚茨》)
(19)清酒既載,騂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詩經(jīng)·旱麓》)
(20)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鳣有鮪,鰷鲿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詩經(jīng)·潛》)
(21)黃耇臺背,以引以翼。壽考維祺,以介景福。(《詩經(jīng)·行葦》)
(22)來方禋祀,以其骍黑,與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詩經(jīng)·大田》)
以上5處“介”指強化?!敖闋柧案!敝械摹盃枴辈⒉皇琴e語,而屬于狀語或者定語,是修飾“景?!钡?,因此,“以介景?!迸c“介爾景?!币粯佣际侵鲃佑梅?,而不是被動用法。
(23)既醉以酒,爾殽既將。君子萬年,介爾昭明。(《詩經(jīng)·既醉》)
此處“介”指強化。
(24)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詩經(jīng)·七月 》)
(25)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壽。永言保之,思皇多祜。(《詩經(jīng)·載見》)
以上2處“介”指強化,“以介眉壽”指延長壽命。
(26)綏我眉壽,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詩經(jīng)·雝》)
此處“介”指強化,“介以繁祉”指增添福分。
(27)今適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詩經(jīng)·甫田》)
此處“介”指強化。此句意思是莊稼長強壯了。
(28)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經(jīng)·生民》)
此處“介”指強化、福佑。此句意思是上帝福佑姜嫄。以上兩句中,“攸介攸止”用于主動語態(tài),也用于被動語態(tài)。
(29)於鑠王師,遵養(yǎng)時晦。時純熙矣,是用大介。(《詩經(jīng)·酌》)
此處“介”指堅固、強大,“大”“介”連用,二字義近。
4.人稱名詞,指“護兵”(在外交場合,指“使者”)
穿了盔甲,可以保護自己;護兵也是護衛(wèi)自己的,所以“介”也指護兵。外交場合的使者,是主人的先導(dǎo)官和探路者,順利時引導(dǎo)主人上路,而碰到麻煩時自己承擔(dān),也是對主人的保護,所以“介”也指使者。如:
(30)爾尚不忌于兇德,亦則以穆穆在乃位,克閱于乃邑、謀介。爾乃自時洛邑,尚永力畋爾田。(《尚書·多方》)
此處“介”指護衛(wèi)?!爸\介”指謀臣和武臣。
(31)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太子與五人介,輿豭從之。迫孔悝于廁,強盟之,遂劫以登臺。(《左傳·哀公十五年》)
此處“介”指護衛(wèi),“太子與五人”護衛(wèi)孔伯姬。
(32)南蒯懼不克,以費叛如齊。子仲還,及衛(wèi),聞亂,逃介而先。(《左傳·昭公四年》)
此處“介”指護衛(wèi)。
(33)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左傳·宣公二年》)
此處“介”指護衛(wèi)。這里,一個國君的護衛(wèi)為了保護其恩人而去抵抗國君的兵士。
(34)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厘爾成,來咨來茹。嗟嗟保介,維莫之春。(《國語·吳語》)
(35)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禮記·月令》)
以上2處“介”指護衛(wèi),“保”“介”二字連用,義近,都指保護、護衛(wèi)。
(36)晉侯使士景伯蒞問周故,士伯立于乾祭而問于介眾。晉人乃辭王子朝,不納其使。(《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此處“介”指護衛(wèi)?!敖楸姟辈皇侵钙胀ㄈ罕姟?/p>
(37)及鄭,使介反幣,而以夏姬行。(《左傳·成公二年》)
(38)于是游吉如晉還,聞難不入,復(fù)命于介。八月甲子,奔晉。(《左傳·襄公三十年》)
(39)宣伯欲賜,請先使。王以行人之禮禮焉。孟獻(xiàn)子從。王以為介而重賄之。(《左傳·成公十三年》)
(40)于是子叔齊子為季武子介以會,自是晉人輕魯幣而益敬其使。(《左傳·襄公十四年》)
以上4處“介”指“使者”。
5.形容詞,義為“大的”
穿了盔甲,自己的能力增強了,變大了,所以“介”也指“大的”。如:
(41)南遺謂季孫曰:“叔孫未乘路,葬焉用之?且冢卿無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季孫曰:“然。”使杜泄舍路。(《左傳·昭公四年》)
此處“介”指“大的”。
(42)上其手,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毕缕涫?,曰:“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左傳·成公十六年》)
此處“介”指“大的”?!蹲髠鳌酚涊d王子圍是楚王的“最大的”弟弟。此句說明不能把“介”解釋為“小的”。
(43)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勾踐請盟。一介嫡女,執(zhí)箕帚以晐姓于王宮;一介嫡男,奉盤匜以隨諸御。春秋貢獻(xiàn),不解于王府,天王豈辱裁之?(《國語·吳語》)
“一介嫡女”指的是自己的一個親生女兒,而不是普通女孩。此處“介”的用法如“貴介弟”一樣指“大的”,意思是成年人,而不是小孩子。
(44)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而即安于楚。(《左傳·襄公八年》)
(45)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尚書·秦誓》)
以上2處“介”指大臣。
(46)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階隮,太史秉書,由賓階隮,御王冊命。(《尚書·顧命》)
(47)錫爾介圭,以作爾寶。往近王舅,南土是保。(《詩經(jīng)·崧高》)
(48)四牡奕奕,孔修且張,韓侯入覲,以其介圭,入覲于王。(《詩經(jīng)·韓奕》)
以上3處“介圭”指大圭。
(49)以乘車往,曰:“跡人來告曰:“逢澤有介麇焉?!惫唬骸半m魋未來,得左師,吾與之田,若何?”(《左傳·哀公十四年》)
此處“介”指“大的”。如是小鹿,也不值得專門告訴君王去打獵。
(50)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爾介狄,維予胥忌。(《詩經(jīng)·瞻卬》)
此處“介”指強大的、頑固的蠻狄之人。
(51)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象曰:受茲介福,以中正也。(《易經(jīng)·晉卦》)
(52)神保是格,報以介福,萬壽攸酢。(《詩經(jīng)·楚茨》)
(53)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詩經(jīng)·楚茨》)
(54)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報以介福,萬壽無疆。(《詩經(jīng)·信南山》)
(55)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稻粱,農(nóng)夫之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詩經(jīng)·甫田》)
(56)恤民為德,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參和為仁。如是則神聽之,介福降之。(《左傳·襄公七年》)
(57)今伯父曰“戮力同德”,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國語·吳語》)
以上7處“介”指“大的”,“介?!敝复蟮?、永恒的福分。
(58)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道德經(jīng)》)
此處“介”指變強、變大。這種強大是外力給予的,而不是本身自有的,所以有假設(shè)意味。意思是,假如我真的那么強大而且擁有智慧。
6.形容詞,義為“偏遠(yuǎn)的”
盔甲對于人來講處于外圍,所以“介”指偏遠(yuǎn)的,而不是中心的。如:
(59)孟獻(xiàn)子曰:“以敝邑介在東表,密邇仇讎,寡君將君是望,敢不稽首?”(《左傳·襄公三年》)
(60)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左傳·哀公元年》)
以上2處“介”指偏遠(yuǎn)。
(61)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大國不加德音而亂以要之,使其鬼神不獲歆其禋祀。(《左傳·襄公九年》)
此處“介”指偏遠(yuǎn),而不指介于其間,因為“介”的“偏遠(yuǎn)”義已經(jīng)可以解釋這種用法,沒有必要單獨為此列出一個“介于其間”義。
7.形容人的品性,“堅守、堅固、耿直”
盔甲是堅硬的,讓人變得更加堅固,而不是柔順,所以“介”有“耿介”義。
(62)不能深知君之心度,棄寵求廣土而竄伏焉;小心狷介,不敢行也。是以言至而無所訟之也,故陷于大難,乃逮于讒。(《國語·晉語》)
(63)分貧,振窮;長孤幼,養(yǎng)老疾;收介特,救災(zāi)患;宥孤寡,赦罪戾;詰奸慝,舉淹滯。(《左傳·昭公四年》)
8.動詞,“依靠、借力而強化自身”
人借助于盔甲增強了自身的力量,所以“介”有“依仗、借力”義。可以借力于大國,可以借力于權(quán)貴,也可以借力于環(huán)境。如:
(64)夫子華既為太子,而求介于大國以弱其國,亦必不免。(《左傳·僖公七年》)
(65)其君弱植,公子侈,太子卑,大夫敖,政多門,以介于大國,能無亡乎?(《左傳·襄公三十年》)
以上2處“介”指交結(jié)、借助。不能把“介”解釋為“介于其間”,因為文中所說明顯是人為的動作,而不是指客觀位置。
(66)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國,誅求無時,是以不敢寧居,悉索敝賦,以來會時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此處“介”指交結(jié)、借助。初看起來,把“介”解釋為“介于其間”也是可以的,但文中只說到鄭國依靠晉國,而并沒有說鄭國處于晉國和另一個大國之間。
(67)子西相,曰:“以陳國之介恃大國,而陵虐于敝邑,寡君是以請罪焉,敢不稽首?”(《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68)今陳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棄我姻親,介恃楚眾,以憑陵我敝邑,不可億逞。(《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以上2處“介”指依仗,依仗大國的勢力。
(69)夫子禮于賈季,我以其寵報私怨,無乃不可乎?介人之寵,非勇也。損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左傳·文公六年》)
此處“介”指借助于別人的寵信。
(70)襲衛(wèi)羊角,取之;遂襲我高魚。有大雨,自其竇入,介于其庫,以登其城,克而取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71)癸丑晨,自墓門之瀆入,因馬師頡介于襄庫,以伐舊北門。(《左傳·襄公三十年》)
以上2處“介”指借助,借助大倉庫而登高。
(72)郤犨曰:“吾為子請邑?!睂υ唬骸皨臊R,魯之常隸也,敢介大國以求厚焉!承寡君之命以請,若得所請,吾子之賜多矣。又何求?”(《左傳·成公十六年》)
此處“介”指交結(jié)。
前文分析了“介”字可以有“盔甲”“護衛(wèi)和使者”“增強”“大的”“借助”“偏僻”“耿直”等義。歸納起來,可以認(rèn)為“盔甲”是其本義,“介”字的甲骨文字形就像人身上穿著鎧甲,這與其本義是相符的。穿上“鎧甲”可以讓人變得強大,所以做動詞時,引申出了“增強”義。進(jìn)而引申出“借助”“大的”“固執(zhí)”義?!翱住笔潜Wo主人的,所以引申出“護兵”義;在外交場合,又引申出“使者”義,因為使者是為主人探路的?!翱住笔峭鈬?,所以在與中心對比的場景下,就引申出“偏遠(yuǎn)”義。
可以看出,雖然“介”的引申義很多,但是并沒有偏離其本義。既然“介”有“大的”義,那么傳統(tǒng)上解釋為“小的”就是不對的。傳統(tǒng)上還有人把“介”解釋為“隔”“疥”“小疵”“中介”“居中”“介于之間”,都偏離了其本義,都是沒有根據(jù)的,也不可能正確。
“介”有“偏遠(yuǎn)”義,可能會使人感覺到跟“小”義比較接近。但是,前文中的“介在蠻夷”用“小”義來解釋是不合適的。前文的“一介”短語中,把“介”解釋為“大”比解釋為“小”更貼切。而且,在前文的“介圭”“介?!庇梅ㄖ校梢钥隙ā敖椤睘椤按蟆绷x。
現(xiàn)代漢語中“介”主要指“介于……之間”,但這并不是“介”的古義,而其“強化”“偏僻”“大的”“借用”等古義也都全部丟失了,這對現(xiàn)代人理解經(jīng)典造成極大的困擾。當(dāng)然,“介”的“介于……之間”義與其“增強”“大的”“偏遠(yuǎn)”義還是有聯(lián)系的。
《易經(jīng)·系辭傳》:“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兑住吩唬骸橛谑?,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介于石”是豫卦的爻辭,學(xué)界對此有多種解釋,有人認(rèn)為“介”指堅硬,有人認(rèn)為指刮摩、擊打,有人認(rèn)為指兩者的中間,有人認(rèn)為指中介,有人認(rèn)為指細(xì)微,甚至有人認(rèn)為指刑罰、休息、疾病[2],凡此種種,都不是基于“介”字的本義,沒有充分的根據(jù),屬于牽強附會。根據(jù)前文分析,“介于”結(jié)構(gòu)指“借助于”,那么“介于石,不終日”應(yīng)指:借用亂石,而不能持續(xù)全天。在亂石中穿行必然要謹(jǐn)小慎微,否則可能被扎或者跌倒。既然借助于亂石,那么必然是與亂石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否則也不可能借助其力量。就如《易經(jīng)·困卦》所說,“困于石,據(jù)于蒺藜”,如同手摁到蒺藜一樣,進(jìn)入亂石肯定是危險的。借助于危險的力量,就如同伴君伴虎一般,需要小心謹(jǐn)慎?!对ヘ浴分v順動,就是指要順應(yīng)環(huán)境,但又必須控制自己,如石頭一樣堅守原則。文中“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就是說要堅守原則,不左不右,而堅守原則是“知剛”,堅決柔順是“知柔”,這樣解釋就與《系辭傳》取得一致了。另外,今人徐山說“介”指溝通天人[3],這屬于無根據(jù)的想象,說“介”字指溝通還有一點根據(jù),搭上“天人”則毫無理由。
《易經(jīng)·兌卦》“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中的“介”字解釋一直很混亂,讓人無所適從。
根據(jù)前文所列的幾個用法,“介疾”不是“介于疾”,“介”不指“借力于”疾??;“疾”也不是什么好東西,所以“介”不能如“介景福”一樣指強化或賜福,那么“介疾”只能是類似“介?!钡挠梅?,指大病、頑疾?!敖椤弊譀]有“隔離”義,所以王弼的解釋是不對的?!敖椤币矝]有“小”義,也不能指“疥”病,而只能指“大”。
大病當(dāng)然不是什么“有喜”,但是,“商兌”指采用算計、交換、商量的方式服從,那么接受大病必然伴隨大的收獲,那么這就是“有喜”了。如《無妄卦》所說,“無妄之疾,勿藥有喜”,說明“疾”也是可以“有喜”的,如蹇卦所說“大蹇朋來”,大的逆境可以迎來朋友。這說明福禍相依,互相轉(zhuǎn)化,“商兌未寧,介疾有喜”是有道理的。
《易經(jīng)·系辭傳》:“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逼渲械摹敖椤弊郑吨芤渍x》解釋說:“介謂纖介,謂小小疵病。能預(yù)憂虞悔吝者,存于細(xì)小之疵病也?!卑选敖椤苯鉃椤靶〈谩钡故桥c上下文一致,但是前文說過,“介”沒有“小”義,也沒有“小疵”義,所以這樣解釋是沒有根據(jù)的。研究原文可以發(fā)現(xiàn),就如“位”“卦”“辭”是對應(yīng)的一樣,“介”與“悔”也是對應(yīng)的,兩字字義應(yīng)該有聯(lián)系?!盎凇笔顷P(guān)于人的情緒,那么“介”在這里應(yīng)該指人的品性,根據(jù)前文的研究,應(yīng)取其“堅定、固執(zhí)”義,也就是“執(zhí)著”。偏執(zhí)不是原則性錯誤,所以是“小疵”,是“憂愁、生氣”的原因,而如果“悔”了,改變了,補過了,就不會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