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寸之間的古硯,是中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者和承載者。洮河硯曾在北宋盛極一時,又陡然銷聲匿跡,只留下四大名硯之一的美譽。宋代洮河硯千百年來都是稀世珍寶,世人只聞其名,難見其形。近年來,宋代洮河硯偶有現(xiàn)身,多散落在民間。物無聚而不散,惟著之文字,則物雖散而仍聚。本文精選二十八方宋代洮河綠石硯,進(jìn)行鑒賞和分享。
關(guān)鍵詞:洮河硯? 王韶? 宋夏戰(zhàn)爭? 宋金戰(zhàn)爭
一、引言
賞一方硯,讀一段史。
方寸之間的古硯,是中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者和承載者。洮河硯曾在北宋盛極一時,又陡然銷聲匿跡,只留下四大名硯之一的美譽。宋代洮河硯千百年來都是稀世珍寶,世人只聞其名,難見其形。已知館藏品,僅見天津博物館藏有一方鄭孝胥銘北宋抄手。近年來,宋代洮河硯偶有現(xiàn)身,但多散落在民間。物聚物散,世事難料。物無聚而不散,惟著之文字,則物雖散而仍聚。本文精選二十八方宋代洮河綠石硯,進(jìn)行鑒賞和分享,并按硯的時代和造型風(fēng)格分類如下。
二、唐五代風(fēng)格
洮河硯產(chǎn)地為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xiāng),唐代此處屬隴右道洮州管轄?!渡胶=?jīng)·西次四經(jīng)》記載:“(鳥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陽多龜,其陰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礪?!贬冕焉剑徽f為西傾山,一說為齊壽山。北宋慶歷四年(1044),歐陽修主持編寫的《新唐書·地理志》載隴右道所轄的十九州二府六十縣,歲貢有“金屑、礪石、鳥獸、革角”,記錄該地區(qū)在唐代進(jìn)貢一種優(yōu)質(zhì)的礪石。
新見唐代和五代風(fēng)格的洮河硯有六方。前三方為箕形硯:共同特點是硯額突出,呈多邊幾何形,這種風(fēng)格多被斷代為唐或五代。
1.唐風(fēng)格箕形一
第一方,硯額減地平雕出邊框,內(nèi)部留白,硯堂頂部和左右勒出折線,硯尾弧度較大,呈斧鉞狀。硯首著地,出兩只梯形足。
2.唐風(fēng)格箕形二
第二方,硯額減地平钑雕卷草紋,硯堂左右勒折線,頂不折痕,呈緩坡狀平滑過渡,硯尾弧度較平直。硯首著地,出兩只梯形足。
3.唐風(fēng)格箕形三
第三方,硯額雕海石榴紋,硯堂頂部和左右折線,硯首著地,硯尾平,并向斜后出一面墻足。
4.唐風(fēng)格蓮瓣寫經(jīng)硯
此硯為蓮瓣寫經(jīng)硯,《端溪硯譜》有硯式“曰蓮”。硯身銳如一瓣蓮花,硯尾平,向下出一墻足。硯兩側(cè)向前展開,在硯首處合并形成一個尖角,硯堂邊緣極薄如紙。
米芾《硯史》記唐代有甚薄的蓮葉硯:“唐墓中間有得如蓮葉,中凹,兩足,如鳳池之制,甚薄,足或如棗也?!北彼魏无尽洞轰炯o(jì)聞·記研》記端石蓮葉研:“余過嘉禾王悟靜處士,坐間有客懷出蓮葉研,端石也。青紫色,有二碧跟,活潤可愛。形制甚精妙,正如芳蓮脫葉狀。其薄如五六重紙,大如掌。磨之索索有聲,而墨光可鑒也。其人甚惜,不可得,特記其精制。喻研工,終不能為也?!笨梢娞扑尉羞@種甚薄形質(zhì)的蓮瓣和蓮葉硯。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描述:“蓋今制之令薄者,常觀之,見令一夫捧持,匠方琢之?;騼?nèi)于稻谷中,出其半而理之,其鏨如粗針許。制畢,有如表紙厚薄者”或指此類。端、歙、洮河材質(zhì)均見蓮瓣寫經(jīng)硯,或許極其精良的硯石才做這種硯式。《新見唐宋硯圖說》中有同款歙硯,該書斷為唐代。
5.唐風(fēng)格寶蓮頭硯
此硯為寶蓮頭硯,《歙州硯譜》記“蓮葉樣”,《端溪硯譜》有硯式“曰荷葉”。硯面前低后高呈傾斜狀,硯堂與硯池由硯崗分成兩部分,兩只錐形足。唐代盛行佛教,而蓮花與佛教有極深的淵源,有佛的地方就有蓮花。唐張瀛《贈琴棋僧歌》:“我嘗聽師說一法,波上蓮花水中月?!被ㄩ_見佛性,以蓮為硯,口吐蓮花,妙語連珠。唐代多見寶蓮頭制式的陶硯。
6.五代風(fēng)格鐘形池硯
此硯的硯池和硯堂連為一體,呈鐘形或箕形,頂和左右不作折痕,前深后淺呈坡狀。硯堂綠水蕩漾,波光粼粼,硯池石紋猶如旋渦,所謂“綠漪石”是也。硯面前窄后寬,上方兩角素平線刻葡萄紋,下方兩角線刻萱草紋,并隨硯身和硯堂勾出邊線。硯首著地,從硯側(cè)尾部出兩梯形足。此硯雖有五代之形,但線條非常流暢,更有大宋之風(fēng),實為宋硯。
葡萄紋雖為唐宋常見紋飾,但在宋硯上還是較少出現(xiàn)。洮河石來自西北,葡萄紋或帶有一定的西域特色。
以上這六方洮河硯在形制上雖為唐和五代風(fēng)格,但筆者認(rèn)為其實質(zhì)仍是宋硯。一方面,三方箕形硯雖有雕飾,但整體素雅,其紋飾與宋《營造法式》石作制度華文制度(第一品海石榴華,第四品惠草)相符合,是宋代常見紋飾。北宋理學(xué)家周敦頤的《愛蓮說》把蓮比作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崩韺W(xué)思想在兩宋影響至深至巨,蓮瓣寫經(jīng)硯和寶蓮頭硯是唐宋硯中的經(jīng)典,宋硯見于多種材質(zhì),造型更為精良。一方面,從已知的歷史文獻(xiàn)和考古考證,尚沒有嚴(yán)謹(jǐn)證據(jù)支持唐代洮河硯的說法。
三、宋代風(fēng)格
洮河石的產(chǎn)地河湟地區(qū),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唐代原屬隴右道,自安史之亂(755-763)至熙河開邊(1075),河湟歸吐蕃管轄。這期間,吐蕃分崩離析,內(nèi)亂接連不斷。但在唃廝啰(997-1065)統(tǒng)治時期有所改善。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唃廝啰遷都青唐,在青唐設(shè)立國際貿(mào)易市場,并在宋邊境設(shè)置茶馬互市,商業(yè)貿(mào)易頻繁。西域各國的貢使和商人不遠(yuǎn)萬里,繞道河湟,直趨宋都汴京。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黨項藩屬李元昊脫宋自稱皇帝,建國大夏。宋朝出兵興師問罪。慶歷四年(1044),雙方停戰(zhàn)達(dá)成慶歷和議。王韶,是北宋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嘉佑六年(1061)王韶游歷陜西,采訪西北邊境的風(fēng)土民情,為后來上《平戎策》和熙河開邊埋下伏筆。
嘉祐八年(1063),蔡襄得到瑞卿老友贈送的一方洮河硯,因之寫下著名的《洮河石研銘》,稱贊洮河硯:“甚可愛,兼能下墨,隔宿洗之亦不留墨痕。其肌理細(xì)膩瑩潤,不在端溪中洞石下?!泵枋龃顺帯吧?,有紅絲”,并疑其“俗傳為紅絲研者殆是邪?”蔡襄筆下的洮河硯,或為紅綠洮,即紅洮石和綠洮石的混雜部分,似有紅絲之象。
《洮河石研銘》是最早記述洮河硯的文獻(xiàn),其創(chuàng)作時間與王韶客游陜西的時間高度吻合。值得深思的是,蔡襄、歐陽修和唐詢是同年進(jìn)士,三人都有硯書存世,但三人的硯著均未提及洮河硯。這是為什么?
7.天津博物館藏北宋抄手洮河硯
北宋熙寧元年(1068),王韶上《平戎策》提出收復(fù)河、湟等地,宋神宗采納。熙寧四年(1071),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主持熙河開邊,并于熙寧六年(1073)九月,先后收復(fù)宕、疊、洮、岷、河、臨(熙)六州,開啟了洮河石規(guī)?;_采和制硯的序幕。
記述洮河硯始于宋的古代文獻(xiàn),依次見于北宋米芾《硯史》,金代元好問《賦澤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硯》,清呂留良的《天蓋樓硯述》、姚際恒的《好古堂書畫記》和清代謝慎的《謝氏研考》。米芾《硯史》記:“自朝廷開熙河,始為中國有?!痹脝枴顿x澤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硯》:“王將軍為國開臨洮,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于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鼻鍏瘟袅肌短焐w樓硯述》:“臨洮石其色綠……此石宋時有之,以后不多見矣。”姚際恒的《好古堂書畫記》:“洮河石出于宋,在陜西臨洮府?!鼻宕x慎的《謝氏研考》:“洮河硯為宋硯?!?/p>
抄手硯,是宋硯的代表硯式,其顯著特征是硯背沿硯池和硯堂挖空呈斜坡狀,硯首和硯側(cè)三面著地,減輕硯重量的同時便于單手持硯。在宋代,硯石的方正大料,優(yōu)先制作中規(guī)中矩的抄手硯式。米芾《硯史》稱:“土人尤重端樣,以平直斗樣為貴。得美石無瑕,必先作此樣”。天津博物館藏鄭孝胥款北宋抄手硯一枚,石質(zhì)和做工精良,體型碩大,當(dāng)之無愧為宋代洮河硯的館藏標(biāo)準(zhǔn)器。
8.單池抄手一
抄手硯根據(jù)硯池和硯堂的不同又分成多個小類,每個小類都有自己的名稱:玉堂、太史、東坡、都堂、銘雀、舍人、內(nèi)相等。一般的抄手硯,硯堂與硯池是一個相連的斜坡,稱為淌池式。最初硯式,硯堂和硯池不分,同在一個斜面。后來,硯尾部留出一個平面做硯堂,平緩向硯池落下。再后來的硯式,平面向前擴展,留出更大的研墨空間,硯堂向硯池下落的角度逐漸變陡。最后,演化為硯堂平整,至硯池處轉(zhuǎn)直角下陷深凹。這種變化更清楚地區(qū)分了硯堂和硯池的功能。
9.單池抄手二
宋詩有“洮硯貴如何,黃標(biāo)帶綠波”之句。一般說來,石料夾雜的膘層越厚,石質(zhì)肌理就越細(xì)嫩,這是一方帶青花的黃膘綠硯。
10.單池抄手三
洮河石以石質(zhì)堅潤、色澤碧綠、紋路優(yōu)美而著稱,被譽為“綠漪石”“鴨頭綠”,晁無咎有詩:“洮河石貴雙照壁,漢水鴨頭無此色?!毙乱姷乃未泳G石硯,從石品上約分三類:第一類是較純凈的綠石,呈翠綠色;第二類是含有黑色層的翠綠石,硯斜面水波蕩漾;第三類硯石綠中泛藍(lán),有黑色層,如青花石品。該單池抄手為第三類,綠如藍(lán),有青花。
下墨和發(fā)墨,本是一對矛盾體。石質(zhì)太粗,下墨快但墨的顆粒大還費筆。石質(zhì)太細(xì)滑,雖不費筆但拒墨,研半天不下墨。只有既下墨又發(fā)墨,才是優(yōu)秀硯石具有的品質(zhì)。下墨和發(fā)墨恰到好處的硯石,被稱為硯中神品。
洮河硯,如同青花子石硯一樣具有這種優(yōu)秀的品質(zhì)。其硯石呈一層層的交疊狀,每層層疊中的微物質(zhì)軟中帶硬,剛?cè)嵯酀?,把下墨和發(fā)墨控制得恰到好處。緩緩幾圈,即墨隨筆轉(zhuǎn),泛墨如油。
11.雙池抄手
《硯箋》稱此硯式為雙履硯。硯堂和硯池連為一體呈斜坡狀,兩個硯池,一池研朱,一池研墨。蔡襄《文房四說》記:“唐彥猷作紅絲石硯,自第為天下第一,黜端巖而下之。論者深愛端巖,莫肯從其說。予嘗求其所以勝之理,曰:墨,黑物也,施于紫石則昧?xí)岵幻?,在黃紅自現(xiàn)其色。”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紅絲硯研朱,同樣也會混沌為一體。而洮河硯堅貞細(xì)潤,不留宿墨,并且墨黑、赤紅和翠綠色澤分明,也是文房一樂。
12.如意池抄手
此硯端莊俊秀,讓人看到眼前一亮。端、歙、澄泥硯及地方優(yōu)質(zhì)硯石均見此類硯式,王安石有詩云:“玉堂新樣世爭傳”,筆者疑其為宋代的一種玉堂硯式,另文考證。
13鷹硯
《飛鴻堂硯譜》拓有一方南宋淳熙二年款的鷹硯,硯面與此硯相同。此鷹雕刻蒼勁有力,振翅欲飛,飽滿而生動。硯身平薄不出足,從硯背中上部逐次消減至硯尾呈拱形,重量減輕并便于手持,與抄手異曲同工。
古典文學(xué)和詩歌常用鷹來比喻非凡的心志、博大的胸襟和無畏的氣概。蒼鷹、鯤鵬因此常出現(xiàn)在毛澤東詩詞里:“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鷹硯,意寓讀書人鵬程萬里、前程無量。硯池作新月形,月池在宋硯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則意寓月中折桂。
14.城池硯
此硯見于蕭高洪著《新見唐宋硯圖說》,硯堂呈長方形,前窄后寬。硯池向上引流開一渠環(huán)繞在硯堂四周,高似孫《硯箋》稱此硯式為“方池硯”。硯面奇妙的石紋如同達(dá)摩面壁。達(dá)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十年,在石壁上留下坐禪的畫像,最后終于領(lǐng)悟了佛法真諦。不禁讓人想起孫中山先生的一副自勉聯(lián):“愿乘風(fēng)破萬里浪,甘面壁讀十年書。”
15.四象硯
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稱為四象,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又與五行對應(yīng),青龍為木,白虎為金,朱雀為火,玄武為水,稱為“四大神獸”。此硯造型罕見,硯堂呈菱形,硯池鋒利如槍似劍。熙河開邊之后,蘇東波、黃庭堅等文豪對洮河硯大為贊賞,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洮石在唐代作為砥礪貢品,宋詩描述洮河硯有“洮礪發(fā)劍虹貫日”“洮河之石利劍矛,磨刀日解十二?!薄颁菥G石堪為礪,聊與衰翁淬筆鋒”之句。
宋朝出現(xiàn)許多儒將,此硯從某種意義上或反映出宋代文人以筆為刀劍、以硯為砥礪的一種精神意愿。黃庭堅有詩為證:“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
16.圓柱腳風(fēng)字形
吳蘭修《端溪硯史》:“硯以方正為貴,渾樸為佳?!端巫V》《米史》所載,多不得其形制,今所行者,惟風(fēng)字、月樣、鐘樣、琴樣、書樣、壺樣、圭樣、璧樣、雙環(huán)、八棱、松皮、竹節(jié)、荷葉、桐葉、蕉葉、秋葉(瘦而長者,石工名秋葉)等樣,皆就石體為之,終不如方硯渾樸可愛也。”
從廣義特征上,箕形、鳳池、鳳足、鐘形、斧形、葫蘆形等硯都可歸為“風(fēng)字形”大類。其共同特點:前窄后寬,前傾后斜,整體呈風(fēng)或鳳字。大多硯首著地,一端以足支撐,足有柱形、梯形、錐形、乳釘、垂裙、墻足和平底?;纬幍奶贸夭环郑糠诛L(fēng)字硯的堂池分開。
17.垂裙風(fēng)字形
南宋葉樾《端溪硯譜》記“垂裙風(fēng)字”硯式,宋硯經(jīng)典硯式之一。
18.斧形風(fēng)字硯
宋硯經(jīng)典硯式之一。
19.葫蘆形硯
葫蘆,諧音福祿,宋硯經(jīng)典硯式之一。
20.浮雕龍紋箕形硯
宋硯中,有一類箕形硯在硯池中剔地起突高浮雕出一瑞獸:或龍、或魚、或龜、或牛。本硯池中雕一游龍,昂首舞爪,活靈活現(xiàn)。龍的身軀飽滿而健碩,充滿張力。宋代天子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宋代的龍不強調(diào)神的一面,身形通常較短,顯得雄壯有力,更像一只獸。
21.浮雕獨角獸箕形硯
此硯則在硯池中高浮雕一獨角瑞獸:平臥,肥臀矮足,曲尾向上平貼于背,憨態(tài)可掬。兩眼炯炯,呼之欲出。
四、隨形硯
洮河石來之不易,每塊硯石都付出了戰(zhàn)爭和生命的代價。又因洮河硯石開采艱難,路途遙遠(yuǎn),一度供不應(yīng)求,有“洮硯一方,千金難易”之說?!抖刺烨邃洝贩Q其“在大河之底,非人力所為,得之為無價之寶”。因此,洮河石即便是小料也不浪費,精雕細(xì)琢成隨形硯。每一方洮河硯都是精品,有些隨形硯匠心獨運,不乏神來之筆。
22.西周方壺硯
米芾在《硯史》中說:“器以用為功,玉不為鼎,陶不為柱。文錦之美,方暑則不先于表出之绤。楮葉雖工,而無補于宋人之用,夫如是,則石理發(fā)墨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緣飾,雖天然,失硯之用。”硯是實用文具,以實用好用為上,過度雕飾反而喧賓奪主?!冻幜质斑z》說:“鏤琢有星宿、海珊瑚島、龍虎風(fēng)云、赤云捧日、三臺獨柱、人物山水等名狀。愈工愈俗,是為石災(zāi)?!?/p>
如果一方硯,即賞心悅目,又實用好用。這樣的硯,不僅是文具,更是案頭的清賞雅玩,一定成為文人的至愛。宋硯受有宋一代文人的審美影響,與宋代繪畫、瓷器氣脈相通,達(dá)到了極高的藝術(shù)水平。宋硯與周鼎齊名,是宋代藝術(shù)和宋代美學(xué)的一個縮影。
《歙州硯譜》硯式有“寶瓶樣”。此硯硯形仿西周方壺,線條之流暢、造型之渾樸令人過目難忘。硯池旋轉(zhuǎn)蕩漾的漣漪,硯尾靜若處子的玉兔,硯身青銅斑駁的銹色,蒼蒼古意尤為動人。不禁讓人想起兩句宋詩:“翰林所寶此兩物,笑視金玉如浮云?!薄昂螘r登堂相撫玩,古雅之意與君分?!?/p>
23.福祿壽硯
此硯用純凈的洮河綠石雕琢而成,硯石如玉似緞,溫潤如謙謙君子。整體呈插屏狀,硯堂硯池合為一體形如圓盤,硯堂下方外側(cè)減地平钑雕福山、仙鹿和云氣。鹿與祿字諧音,千年為蒼鹿,兩千年為玄鹿,因此鹿也是長壽仙獸。圓形硯堂可會意為壽海,因此,整體紋飾可理解為“福山、壽海、仙鹿”,意寓“福祿壽”。西周方壺硯和福祿壽硯,硯尾平雕的畫面層次感很強,不遜于淺浮雕和薄意工。
24.散花飛天硯
民國徐珂《清稗類鈔》記:“宋時所琢洮河石硯,類皆鏤刻人物。張叔未嘗于平湖得一宋制者,亦然……蓋西方之人,琢手如是,與歙、粵之石工逈異也?!?/p>
這是一方石料較小的隨形硯,石色翠綠而純凈,襯手而潤。在硯石的核心區(qū)域就其形雕出一個鳳池硯式,在其右側(cè)平雕一散花飛天。散花飛天束發(fā)髻,戴珠冠,項飾瓔珞,臂飾寶釧,面容豐滿,眉清而目秀。飛天一手捧花盤,一手持含苞的荷蓮,衣裙飄逸,長帶飛舞。在飛天周圍,彩云飛旋,天花亂墜。
25.只履池雁形硯
隨形硯,皆屬于小料或邊角料。硯石小而薄,形狀不規(guī)則,多平底不出足,硯面多加以紋飾。隨形硯多通過雕工和精巧的構(gòu)思取勝,以藝術(shù)價值彌補硯石的缺陷。從背面看,這就是一塊下腳料。翻回正面一看,這硯就活了,點睛之筆就是其中的“雁”。
我將此硯命名“只履·雁”。禪宗達(dá)摩的故事淵源流傳:梁武問答、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只履硯是《硯箋》古雅硯式四十二式之一。只履,可理解為讀書人的修行和感悟吧,讀書本是一種修行。雁者,硯也。鴻雁是“千里傳書”的靈禽,以其作為硯的造型,可謂巧妙而深情。讀書人當(dāng)立鴻鵠之志,面壁十年,耐心修行,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26.鸚鵡形硯
唐積《歙州硯譜》硯式中有“鸚鵡樣”。金元好問有詩把洮河綠石比作鸚鵡:“舊聞鸚鵡曾化石,不數(shù)鸊鵜能瑩刀??h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金馬延登詩:“鸚鵡洲前抱石歸,琢來猶自帶清輝。蕓窗盡日無人到,坐看元云吐翠微。”清朱彝尊詩:“東北之美珦玗琪,綠如隴右鸚鵡衣?!鼻鍏擎?zhèn)詩:“初見洮水之洮石,鴝鵒斑點鸚鵡綠。”
同樣,從背面看這是塊不起眼的邊角料。但硯工獨具慧眼把它雕作綠鸚鵡,一下就有了詩情和畫意。
27.元寶形硯
《歙州硯譜》硯式有“銀鋌樣”。這塊料說方不方,說圓不圓,做不成抄手,也不夠風(fēng)字的尺寸。硯工匠心獨具,隨其形雕成一錠元寶,立刻身價倍增。宋代洮河硯石來之不易,無論大小料,無論傳統(tǒng)硯式,還是隨形硯,每方都堪稱經(jīng)典之作。
28.橢圓隨形硯
本硯硯身隨形,硯堂硯池呈玉堂樣。此洮河硯與宋代廟前青歙硯做過下發(fā)墨的對比試驗,宋洮下墨毫不遜色于宋歙,發(fā)墨更勝一籌,研磨細(xì)膩無聲,發(fā)墨如油。
南宋紹興元年(1131)正月,金軍攻克洮州,同年臘月宋軍再次收復(fù),然后又失守。此后,宋金在熙河地區(qū)展開拉鋸戰(zhàn),洮州得失無常。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宋議放棄秦鳳、熙河、永興三路十三州,南宋徹底失去洮石產(chǎn)地的控制權(quán)。
五、結(jié)語
到南宋時,洮河硯已是罕見之物。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感嘆:“耆舊相傳,然目之所未睹?!遍L沙谷山石,因此一度成為洮河石的替代品?!抖刺烨邃洝酚洠骸敖窕蛴芯G石硯名為洮者,多是潻石之表,或長沙谷山石。潻石潤而光,不發(fā)墨,堪作砥礪耳?!蹦纤侮悩敦?fù)暄野錄》亦稱:“洮石今亦絕少,歙之祁門有一種石,淡綠色而理細(xì),土人以之為假洮石?!泵駠w汝珍《古玩指南》:“洮石硯,出自湖南長沙,色綠,故又名綠石硯。雖細(xì)潤但不發(fā)墨?!?/p>
宋代洮河石制硯,約始于北宋“慶歷議和”至“王韶客游陜西”期間,盛于“熙河開邊”,終于“靖康之變”。伴隨著宋夏戰(zhàn)爭和宋金戰(zhàn)爭,綠玉宋洮河的制硯歷史只有短短的七八十年。
醉里挑燈看硯,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一方洮河硯,半部北宋史。
參考文獻(xiàn)
[1] 岷州博物館.洮硯說[EB/OL].(2017-06-26)[2019-12-12].http://www.chinafabu.com/a/shuhuatiandi/20170626/19139.html.
[2] 畢文德. 唐宋洮河硯的收藏與鑒賞[EB/OL].(2010-07-29)[2019-12-12].http://dajia.sssc.cn/view/3232_14123.html.
[3] 郭光德.尚水閣藏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5-16.
[4] 蕭高洪.新見唐宋硯圖說[M]. 武漢: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2:96-97.
[5] 馬未都.為何宋代龍紋更務(wù)實[EB/OL].(2017-06-26)[2019-12-12].https://www.sohu.com/a/66042770_217442.
作者簡介
李守亮,男,1976年10月生,祖籍山東平原。199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后又獲南開大學(xué)軟件工程碩士學(xué)位。曾先后供職于北大方正技術(shù)研究院、北大方正電子、方正阿帕比公司,多年從事紙媒出版、數(shù)字出版領(lǐng)域的計算機軟件相關(guān)技術(sh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