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羽飛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學生,一個有著男孩性格的陽光女孩。愛讀書、愛寫作,卻不執(zhí)迷青春期少女的風花雪月,偏愛“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在理性的文字世界里馳騁。
喬布斯有言:“自由從自信來,自信從自律來。”
這位成功者明確告訴我們:人,首先要學會駕馭自己,才能獲得自信;有了自信之后,才能獲得駕馭萬物的自由。
中華民族歷來便是一個講究自律的民族。孟子首倡且深得人心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中的一個“善”字,便體現(xiàn)出自律與向善是國人最為崇尚的品格。
泱泱華夏,能自律者自古以來便不乏其人。東漢名臣楊震在任荊州刺史時,曾因王密才俊而舉薦他任昌邑縣令。后來楊震調任東萊太守,夜宿昌邑。當晚,王密拜謁,為感謝當年的知遇之恩,特“攜十斤金奉之”,并以“幕夜無知者”為說辭勸恩人收下。楊震聞后,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無知者?”
讀罷這則故事,我不由想起了李斯——想起了他文采斐然的《諫逐客書》,也想起了他受腰斬被滅族的遭遇。李斯缺乏自律,見利忘義,放棄操守,最終讓他連“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這樣尋常百姓皆可享受的天倫之樂也成了一種難以實現(xiàn)的奢望。
可嘆李斯?jié)M腹的文韜武略,只因難以自律而終成浮云,更可嘆的是,這一沉痛的教訓并未被后人所借鑒。遠的不談,就看當今,因未能自律而從青年才俊墮落為貪官污吏的蠅營狗茍者實在不乏其人,前些年的“虎蠅橫行”即為明證。
昔人的“四知”言猶在耳,振聾發(fā)聵;今人更應明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道理,時時處處“自律”向善,從而變得“自信”和“自由”。
可惜,世上能如康德一般擁有絕對的信仰、敬畏心中的道德法則的人少之又少,也鮮有人愿意如古之君子一般“日參省乎己”。在各種誘惑面前,多少人難以自持,以致一步步滑向深淵。而要保持身心的康健,抗拒各種病毒的侵襲,就必須讓自律與自己相伴,讓自律成為我們的良好習慣。好的習慣可以將一個平凡的人磨礪成一個巨人,而自律就是這樣一個足以成就巨人的好習慣。
幼年的魯迅,因替父親抓藥遲到而被先生責罵,他便用小刀在桌子的右上角刻了一個“早”字,并暗暗許諾:以后絕不遲到。此后,不管遇到什么情況,他再未遲到過。而這個“早”字,這種雷厲風行的行事方式,亦慢慢地融入了他的精神和靈魂,激勵著他在人生路上奮勇前行,進而使他成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先行者。
自律不光可以讓我們修身,還可以讓我們深得人心,為日后的事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唐代張九齡也說:“不能自律,何以正人?”我們只有嚴格自律,才能讓他人發(fā)自內心地敬重我們,樂于與我們相處,從而使我們周邊活躍著一群積極向上的人,幫助我們走向成功、擁抱輝煌。
一個自律的人會影響一群人,一群自律的人會帶動一個社會,全社會的人自律則會造就一個強大的民族。
自律的人是民族的脊梁,而這千千萬萬根脊梁鑄就的是民族的底氣和精神!
能自律者為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