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蘇州 215000)
有一首關于古橋的歌,歌詞是這樣寫的:“北京的橋千姿百態(tài),北京的橋瑰麗多彩,金鰲玉棟望北海,十七孔橋連玉帶”①,歌曲因為高度的寫實性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而被傳唱多年。橋把路串起來織成四通八達的網(wǎng),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中國悠久的歷史人文,加之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與社會條件,因而創(chuàng)造出了風格迥異的橋梁文化以及輝煌的橋梁建筑史,最遠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時代中晚期。[1]中國的古橋不僅充分承載了中華民族非凡的智慧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又向世人展示了自然的山水與人類征服自然的創(chuàng)舉的和諧畫卷。
橋梁,是一種集科學、技術與藝術于一體并兼有實用與觀賞雙重價值的特殊 建筑物[2],同時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征,也是交通道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它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橋的設計遵循了建筑設計的原則——實用、堅固、美觀②,首先橋梁本身是實用的,要結實耐用。其次,要具備欣賞性,如梁橋的平直、吊橋的懸空、拱橋的映射、浮橋的意境等,各種橋的造型展露著各自的風采,繁而不同。中國古橋的藝術價值主要包括建造風格和裝飾工藝,每座橋都有自己建筑風格和設計特色,這就是橋的建筑美。
橋的造型有梁橋、拱橋、吊橋、浮橋等。梁橋是最早形態(tài)的橋,經(jīng)濟、實用、簡潔、淳樸,有一種男性的陽剛之美。梁橋與寬闊的江河、平坦的地平線形成一種穩(wěn)定、堅固的美感。
俗話說: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句話表明了人們連通道路的要求和決心[3]。中國也是最先創(chuàng)造出拱橋的國家。這種古老而美麗的橋,懸于水上,風格柔和、圓潤,時而寧靜,時而富有動態(tài)感。拱與梁或曲直相配、或環(huán)環(huán)相迎,極具美感。橋拱的外部形態(tài)與韻律變化更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兼具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建筑美,因而具有中國傳統(tǒng)拱式建筑的基本特征。從外在形態(tài)上來說,北方多為平橋,而南方由于漕運的需要,多為駝峰。單孔橋高大者駝峰高聳、氣勢雄偉,而多孔橋似一條項鏈,豐富了周邊環(huán)境的空間感。平直小橋橋面與岸持平,人行其上恍如凌波微步。至于九曲橋,則蜿蜒水面,盡得水趣。還有帶屋頂?shù)睦葮颍苡趦蓸侵g,兩旁朱欄碧檻,掩映生姿,倒映水中儼然海市蜃樓、橋影欲飛。
久負盛名的五亭橋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于瘦西湖上,又名蓮花橋,建筑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從建造藝術上來說,五亭橋呈現(xiàn)的是高超的工程技術與縝密的藝術水平。其最大的特點是陰陽兼具,剛柔并濟,光彩奪目的形制造型秀美,朱柱黃瓦,配以白色欄桿。且亭內有彩飾,色彩繁復,榮華典雅。而橋面下列四翼,正側位列十五個卷洞,相互連通,與天空相映,亦栩栩如生。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五亭橋不僅構造獨特,其精工細作也令人嘆為觀止,可謂古橋建筑美的代表之一。
中國古橋的裝飾美感寓于木構或石構的橋梁當中,其不僅為了當時人們的休憩與交通,也通過豐富橋梁的紋樣來達到吸引人們觀賞的目的。與服飾、金銀器物、陶瓷等一樣,中國古橋的紋樣也十分豐富,包括常見的龍、鳳、獅子、蓮葉等,也有少數(shù)的歷史故事以及人物刻畫的形象。趙州橋作為現(xiàn)存最早的石拱橋,其橋面的石欄桿上刻有浮雕的螭龍和望柱上的獅首像,也包括很多精美的鳥獸形象,雕刻細膩,形象逼真,技法多變,變幻無窮。獅子、蛟龍以及各種傳說故事中的神獸形象都屬于中國橋梁裝飾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裝飾之外的,由于地域、氣候的不同,許多橋梁需要進行防腐和壓基來保證正常的使用。因此,人們往往會在橋身或橋頭上建造許多附屬建筑物,并以此作為橋梁出入口的標志,不僅延長了橋梁的使用年限,維護了其內在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橋梁本身的使用功能,在與周邊環(huán)境的交相呼應下構成了中國古代橋梁獨有的建筑效果。
以盧溝橋為例,可以充分領略古橋的裝飾之美。盧溝橋位于北京市豐臺區(qū)的永定河上,因建于盧溝河(即永定河)之上由此得名。[4]盧溝橋橋面兩旁共有279個石欄桿,每個欄桿的望柱頭上都有一座石獅,在石獅頭上、背上、腹部或爪下都雕刻了一只小獅子,形態(tài)各異。因其數(shù)多,且小獅子多雕于隱蔽處,故明代即有“盧溝橋的獅子一數(shù)不清”的歇后語。自盧溝橋建成以來,歷朝歷代對其多次進行維護和修繕,因此盧溝橋就成為一個橋梁的博物館,向世人展示了不同時期的雕刻風格。金元時期的石獅身軀比較瘦長,獅子頭比例較大,且獅嘴中間并不雕空。而明代的石獅身軀相比之下略微粗短,足下多有繡球、小獅等,到了清代,石獅突胸張嘴,雕刻紋路較深,其雕刻手法多體現(xiàn)于獅子的面部,此時的獅子雖說沒有以前那樣勇猛,但從歷史的變遷來看,古橋上的石獅雕刻技法日漸成熟,體現(xiàn)出了中國古代工藝的逐步發(fā)展。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后,盧溝橋的石獅子又進行了多次修整和維護??傊R溝橋上的石獅子歷經(jīng)中國多個朝代以及新中國各個時期的完善與維護,融合了各個時期的文化特征,將傳統(tǒng)古橋裝飾得以保留,古橋成了一處“石雕藝術博物館”。
古橋是勞動人民的藝術結晶,文人騷客以它來抒情達意,許多畫家也會把它作為創(chuàng)作的好題材。一座橋,是一個地標,是一幅畫,是一首詩,是無數(shù)個故事。那么現(xiàn)代人面對古橋,應該如何去游覽和觀賞呢?除了建筑和裝飾,還要通過古橋的環(huán)境、題名、詩情畫意、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等感受古橋的藝術魅力。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古橋一般是建在山水之間,自然風光無限。它的建筑形態(tài)與周邊空間環(huán)境是相互和諧的,因此在建造時,建筑師可以根據(jù)具體的地點與跨度制定橋的形狀和結構,使之既能承擔重量、跨越障礙,又能夠展現(xiàn)其造型美。從建造層面來說,橋梁并不是必須迎合環(huán)境、追求完全融合,而是應當與周圍環(huán)境相適宜。設計成功的橋梁會被世人敬仰,同時又會被詩人、畫家、文學家所青睞。譬如《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陳逸飛筆下的《周莊的橋》、張繼《楓橋夜泊》中的蘇州楓橋以及劉禹錫《烏衣巷》中的朱雀橋等。
古橋之美,美在韻味無窮的題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名談往》中說道:萬物皆有名,有的還要有專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樣。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橋的題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樣,一般都是兩個字,有時只有一個字。單憑這一兩個字,就能顯示出橋的特征,這也正是我國文字的妙用所在。我國古代橋的名字,大多源于名人命名、歷史典故或地理位置,充滿文學與藝術氣息,使人聞名而神往。通過題名,一座橋的歷史就立刻顯現(xiàn)出來。例如有以材料為名的,如“石橋”“鐵橋”“竹橋”等,以地理位置命名的,如“山橋、江橋、野橋”等,有根據(jù)橋的形狀命名的,如“玉帶橋、方橋、斜橋、朱橋”等,有與橋畔景物有關、以景色命名的,如“日暉橋、青山橋、綠水橋”等,有以日常貨物命名的,如“醋坊橋、棗市橋、鴨蛋橋”等,還有的橋以勵志共勉之意命名的,如“九省橋、雙源橋”等,還有以紀念意義命名的橋,如紀念諸葛亮的萬里橋、紀念司馬相如的駟馬橋等??傊袊臉蛎麕е鴿庥舻恼芾砗腿宋臍庀?,燦若花錦,雅俗共賞。而對于題名來說,要找當?shù)赜忻臅?,題寫的名字或渾厚或古拙或輕靈,讓觀者久久揣摩,流連忘返,因此橋的歷史又多了一些故事。
古橋之美,美在詩意和意象之美。遍布大江南北的橋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古韻,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感慨。唐代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詩,使楓橋伴隨寒山寺鐘聲名播南北、陳子良的“日暮河橋上,揚鞭惜晚暉”、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劉禹錫的“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陸游的“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等等數(shù)不盡的詩人用他們飽含深情的語言留給我們一幅幅永不褪色的千年名畫。由此可見,在中國廣大的疆土之上,佇立著數(shù)不盡的橋梁,它們出自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在融合地方性文化特色的影響下,隨著歷朝歷代文人騷客的詩書創(chuàng)作,古橋的建筑意蘊得以流傳下來,并成為當?shù)氐奈镔|文化載體,留存于古詩與繪畫作品中,經(jīng)久不息。
古橋之美,美在其歷史、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橋因歷久而彌堅,橋身已經(jīng)逐漸被綠色掩蓋,歲月在這座橋上留下的是蔓延在橋底下的青苔,是橋欄上倒掛而下的藤屬植物,橋面和石欄上的斑駁痕跡,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歷史的滄桑。一座古橋,有萬千鄉(xiāng)愁。七仙女與董永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白娘子與許仙情定的吉利橋、琴高乘赤鯉升天的乘魚橋等,莫不發(fā)人遐想。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橋在粼粼水光的倒映中,在萬千老百姓的故事里,撼動世代人的心。
我們認識一座橋,不僅是在認識一座建筑,也是在近距離、多角度了解我們的國家。中國古橋梁的設計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同時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它融合了材料、建筑藝術和雕塑的某些特征,古橋的造型、裝飾等建造技藝向世人講述不同時代的文明,反映了泱泱大國不同時代的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質。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中國既保留著歷史悠久的古代橋梁,也同時在不斷地建造新式橋梁,在工程技術大力發(fā)展的前提下,不斷刷新世界紀錄,成為世界第一的橋梁大國。
注釋:
①《北京的橋》原創(chuàng)簡譜,由蔡國慶演唱,是一首具有濃郁民族特色京腔京味十足的流行歌曲,歌曲中描繪了北京瑰麗多彩、各種各樣的橋:十七孔橋、高梁橋、金水橋、安貞橋、盧溝橋、三元橋……等等,形象而藝術地歌頌了當年北京、祖國大地的新氣象。
②維特魯威烏斯(Marcus Vitruvius Pollio).《建筑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