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上海市金山區(qū)博物館館藏至元十四年銀錠考

2020-07-14 16:48:40王斌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0年8期

王斌

摘 要:上海市金山區(qū)博物館現(xiàn)藏至元十四年束腰形元代銀錠一枚,器形規(guī)整,銘文清晰,鑄造地點確切,內(nèi)容豐富翔實。其是中國歷史上“蒙古滅亡南宋”這一重大轉(zhuǎn)折時期的有力見證。目前,此類被稱為揚州元寶的銀錠存世量極少,經(jīng)考證國內(nèi)傳世與出土數(shù)量共計16件,而從銀錠源流造型、戳記文字、鑄造工藝看,均具有重要的錢幣學和歷史學研究價值,為我們正確認識元代銀課制度改革等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至元十四年;束腰形銀錠;揚州元寶

上海市金山區(qū)博物館為地方史志類博物館,1988年12月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為元代至元十四年束腰形銀錠(圖1)。2015年5月新館落成之后,銀錠正式對外展出,現(xiàn)陳列于“金山史跡”廳。作為館內(nèi)唯一的國家一級文物,該束腰形銀錠因存世量少、造型規(guī)整、銘文清晰而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文物價值,現(xiàn)對其撰文考證如下。

1 上海金山出土元代銀錠及其錠面銘文考釋

上海市金山區(qū)博物館館藏元代銀錠,是1988年5月原金山縣干巷鄉(xiāng)寒圩村社員干順馀在勝利大橋北岸興修水利挖土時掘得并上交。①銀錠呈束腰形,錠面內(nèi)凹,周緣規(guī)整,戳記文字,長154毫米,厚30毫米,重1834克。其正面有陰文三行,共計35字,中間一行為“行中書省”;右側(cè)一行為“揚州 ?庫官孟珪 ?銷銀官王琪 ?驗銀庫子吳武”;左側(cè)一行為“至元十四年 ?重五十兩 ?銀匠侯君用”字樣(圖2)。銀錠背面密布蜂窩狀氣孔,有陰文“元寶”兩個大字(圖3)。

1.1 銀錠正面銘文釋讀

1.1.1 中間銘文

“行中書省”,表明銀錠的鑄造統(tǒng)屬或監(jiān)鑄機構。元朝實行行省制度,世祖時設立中書省作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中統(tǒng)、至元年間在各地分置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關,后逐漸成為元朝在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簡稱“行省”或“省”。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①。

元朝在全國設立十個行省,分別為嶺北行省、遼陽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陜西行省、甘肅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廣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其中,江浙行省轄境相當于浙江、上海、安徽、福建、臺灣以及江蘇的江南地區(qū)和江西的部分地區(qū)。②行省制度在明清時期得到延續(xù),并一直影響到當下中國的現(xiàn)行行政體制。

1.1.2 右側(cè)銘文

①“揚州”:銀錠鑄造地點。

②“庫官孟珪”:“庫官”即“收銀庫官”,是掌收銀庫及負責官庫的小吏,其職位較為低下。據(jù)元制,“其官常對品,惟九品無散官,則但舉其職而已”③。以此而論,“庫官”當屬九品小官?!懊汐暋睘槿嗣?。

③“銷銀官王琪”:“銷銀官”為銷鑄銀錠的職官,地位亞于“庫官”。“王琪”為人名。

④“驗銀庫子吳武”:“驗銀庫子”為收銀庫負責銀錠驗收及倉庫管理的保管人員?!皡俏洹睘槿嗣?。

1.1.3 左側(cè)銘文

①至元十四年:“至元”為元世祖忽必烈年號,取《易經(jīng)》中“至哉坤元”之意,自公元1264年起共使用31年,后世因此又稱忽必烈為“至元大帝”。至元十四年即公元1277年,點明銀錠的具體鑄造時間。

②“重五十兩”:銀錠,即熔鑄成錠的白銀,因重量不等,通常以“兩”為主要單位,故又稱“銀兩”??纱笾路譃榇箦V(重五十兩)、中錠(重十兩)、小錠(重一二兩到三五兩)、碎銀(重在一兩之下)四種?!爸匚迨畠伞北砻髟撱y錠的官方認定重量。

③“銀匠侯君用”:“銀匠”為負責銀錠鑄造的直接執(zhí)行人員?!昂罹谩睘槿嗣?/p>

從銀錠兩側(cè)文字可以看出,鑄造銀錠自庫官以下,無論是“銷銀官”,還是“驗銀庫子”,一干行政及管理人等,皆在銀錠之上“書”其姓名,此舉旨在進一步理清各級人員所負職責。他們之間有著非常明確的上下級關系,“通常的庫官位于銀錠的上方或其中間,而庫子和銀匠列于下方”④。

據(jù)《元史·百官志》記載,各地設平準行用庫,負責平準鈔法,買賣金銀,維持鈔值,設有“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⑤。有學者在對元代亦集乃路“支持庫”研究時指出,“支持庫官員設有監(jiān)支納、大使、副使,下還設有庫官、庫子等吏員”⑥。足見,庫官、庫子等為常設職官。

目前所知,1977年吉林農(nóng)安曾出土兩枚元代銀錠,其中一“元字號”銀錠鏨刻59字,是目前國內(nèi)發(fā)現(xiàn)銘文最長的元代銀錠。①上海金山出土的元代銀錠,銘文清晰,鑄造地點及年代確切,內(nèi)容豐富翔實,亦是我國銘刻文字較多的元代銀錠之一,成為考證我國元代銀錠形制及銘文的重要實物資料。

1.2 銀錠背面銘文釋讀

上海市金山區(qū)博物館館藏束腰形銀錠,從其鋌形、束腰、周緣突起等特征看,可確定其產(chǎn)生年代為元代。在銀錠背面見陰文“元寶”字樣。

元寶是我國古代貨幣的一種,通常由黃金或白銀制成,且以白銀居多。早在唐朝初年非年號錢開元通寶行世之時,民間即有“開通元寶”的讀法?!杜f唐書·食貨志上》記載:“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開元錢之文,為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文字莊重、雋秀、挺拔,時稱其工。其字在篆隸之間,其詞先上后下,次右左讀之。自上及右回環(huán)讀之,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雹?/p>

最早使用“元寶”名稱者為安史之亂中史思明,他于唐乾元二年(759)在洛陽所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舊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③。唐之后,鑄幣稱作“元寶”亦不鮮見,如北宋至道元寶、祥符元寶、圣宋元寶、宣和元寶,南宋建炎元寶、紹興元寶、淳熙元寶、紹定元寶、咸淳元寶,遼代乾統(tǒng)元寶,西夏至寧元寶,金代正隆元寶等。

在中國錢幣史上,真正將金銀稱作“元寶”則始于元代。至元三年(1266),楊湜建議將“元寶”作為銀錠名稱:“立制國用司,總天下錢谷,以湜為員外郎。改宣徽院參議,加諸路交鈔都提舉,上鈔法便宜事,謂平準行用庫白金出入,有偷濫之弊,請以五十兩鑄為錠,文以元寶,用之便?!雹茏源耍霸獙殹背蔀殂y錠又一別稱。

中國銀錠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其名稱和形式也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而白銀作為我國古代的硬通貨,無論它以“鋌”“錠”“元寶”或其他面目出現(xiàn),都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和寵兒。⑤從此種意義上看,上海市金山區(qū)博物館館藏自銘“元寶”銀錠又帶有重要的錢幣學和歷史學研究價值。

2 上海金山出土銀錠所揭示的歷史史實

1271年忽必烈正式創(chuàng)建元朝,其前身為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國號“大元”取《易經(jīng)·乾篇》“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之意⑥,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

建國前后,蒙古軍隊發(fā)動一系列具有征服性質(zhì)的對外戰(zhàn)爭,所向披靡。至元十二年(1275)十一月,丞相伯顏奉世祖忽必烈命率20萬軍隊大舉伐宋。元軍兵分三路向臨安進軍:以行省參政阿剌罕為右軍,從建康出發(fā)攻打余杭西北的獨松關;以董文炳、張弘范為左軍,取海道經(jīng)華亭、澉浦入臨安;伯顏與行省右丞阿塔海為中軍,從建康往常州進發(fā)。⑦至元十三年(1276)春,三路軍隊會師臨安,南宋王朝滅亡。

在元代,白銀已經(jīng)成為通用之物。⑧自大舉攻宋至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元王朝不僅要支付龐大而無節(jié)制的戰(zhàn)爭費用,還要支出巨額的賞賜、皇室費用、佛事開支和官俸,年年入不敷出”⑨。早在蒙元統(tǒng)一全國之前,即存有對皇族、百官、將士等賞賜金銀的傳統(tǒng)。統(tǒng)一后,相當一部分的歲入金銀亦通過皇帝賞賜支出。據(jù)統(tǒng)計,“由世祖到順帝的109年中,皇帝賞賜支金將近17萬兩,支銀725萬余兩。這些金銀到了受賞人手中,一部分作為寶貴財富長期收藏起來,另一部分作為生產(chǎn)投資或生活用款而進入貿(mào)易流通領域”⑩。

上海市金山區(qū)博物館館藏至元十四年銀錠即與上述史實密切有關。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三十《銀錠字號》有載:“銀錠上字號‘揚州元寶,乃至元十三年大兵平宋,回至揚州。丞相伯顏號令搜檢將士行李,所得撒花銀子,銷鑄作錠,每重五十兩,歸朝獻納。世祖大會皇子、王孫、駙馬、國戚,從而頒賜。或用貨賣,所以民間有此錠也。后朝廷亦自鑄,至元十四年者重四十九兩,十五年者重四十八兩。遼陽元寶,乃至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征遼東所得銀子而鑄者?!雹贀?jù)此可知:銘文中含有揚州元寶字樣的銀錠歷史上曾存有一組或系列,而上海市金山區(qū)博物館館藏僅為其中個例。該銀錠的產(chǎn)生背景是,至元十三年(1276)蒙古軍隊滅亡南宋后,在返回至揚州進行軍備整頓時,丞相伯顏命令搜檢所有隨軍將士行李,將眾人所獲撒花銀子給予收繳并銷鑄為重五十兩一個的特制銀錠,待班師回朝后呈獻于世祖忽必烈。此類銀錠如何再次流落民間?陶宗儀認為,忽必烈在舉行重大集會活動時會將該銀錠頒賜給皇子王孫、駙馬國戚,而王公貴族中有人會以貨賣形式對外出售,所以民間也能夠發(fā)現(xiàn)此類銀錠的蹤跡。陶宗儀還提及,元王朝之后也曾鑄造過該類銀錠,不過銀錠成色較之先前已有差別,其中紀年為至元十四年者重四十九兩、“至元十五年”者重四十八兩,而非銘文標記的五十兩。此外除揚州元寶外,遼陽元寶的出現(xiàn)也與元朝所發(fā)動的大規(guī)模對外戰(zhàn)爭有關,為至元二十三年(1286)、至元二十四年(1287)征服遼東后所得銀子銷鑄而成。

關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的觀點,目前史學界對此也存在不同聲音。秉持質(zhì)疑大致有四:

其一,質(zhì)疑陶氏《南村輟耕錄》書稿史料的可信性。理由是“陶氏成書當在洪武二十年(1387)前后,上距至元十四年(1227)已有160年左右,況其錄為隨手所記,并非考據(jù)之學”②,“陶氏以上所言為道聽途說,并非出于正史”③。

其二,揚州元寶的產(chǎn)生與丞相伯顏無關。理由有:“此種‘元寶銀錠為丞相伯顏始鑄在‘揚州,實誤?!薄霸阢y錠上鑄‘元寶二大字,并非‘伯顏所創(chuàng),也不是從‘至元十三年在‘揚州開始的。”“根本沒有伯顏在‘揚州停留并‘搜檢將士行李之事。”④

其三,鑄造揚州元寶使用的是撒碎銀子而非撒花銀子。理由是:“將五十兩一錠的元寶截鑿成塊使用;根據(jù)需要又將截鑿下來的銀塊再進行截鑿,如此往復,銀塊越鑿越小,成為撒花銀子。當然,這些碎銀又被聚在一起銷鑄成銀錠了?!雹荨耙蛉鏊殂y子成色不準,如經(jīng)‘朝廷下屬官吏收回‘銷鑄之后……”⑥

其四,陶氏關于至元十四年“十五年”元寶重量記載有誤。理由是:“‘至元十四年者,重四十九兩,十五年者重四十八兩。陶氏一誤再誤。古今傳世或出土而被記錄和親見目睹之元朝大錠,根本沒有‘四十九兩,四十八兩者?!雹摺爸劣凇遁z耕錄》云,‘至元十四年者重四十九兩。但此錠銘‘重五十兩,故證該錄實系傳聞之辭不足為據(jù)?!雹?/p>

對于上述四點意見,筆者認為:

關于陶氏成書及史料可信性問題,上述反駁觀點說理尚不充分。陶宗儀(1329—約1412),字九成,號南村,“明黃巖人,元時舉進士,一不中即棄去。晚年,常躬親稼穡,暇則休于樹陰,有所得,摘樹葉書之,貯一破盎。十年積盎以十數(shù),一日發(fā)而錄之,得三十卷,名《輟耕錄》”⑨??梢?,陶氏成書亦有其史料來源及史論沉淀。加之前文中對于至元十四年(1277)的公元紀年標識明顯有誤,而由陶氏生卒年觀之,其與元寶鑄造時間實則相去不遠。

關于伯顏與揚州元寶之關系,反駁立論大抵有二:第一,“元寶”之名非伯顏所創(chuàng);第二,揚州元寶鑄造之時,伯顏本人并不在揚州。前一觀點對于元寶與揚州元寶二者等同視之,實則為包含關系,而元寶的產(chǎn)生問題前文已有涉及,在此不予贅述;后一觀點中,問題討論應僅限于至元十三年揚州元寶,至于伯顏本人是否身處揚州之于揚州元寶的鑄造而言其實并無必然性要求。作為攻宋戰(zhàn)事最高統(tǒng)帥,伯顏有權對戰(zhàn)前戰(zhàn)后事宜進行統(tǒng)一安排,且銀兩自古關乎國家命脈,納入戰(zhàn)后決策當在情理之中。

關于鑄造揚州元寶為撒碎銀子問題,實則立論未能正確區(qū)分撒花銀子與撒碎銀子之不同。對此,賈可佳、逸泉二位在《揚州元寶與“撒花銀”》一文中已有準確論述:“‘撒花一詞是從波斯語傳人蒙古的音譯詞,意為‘禮物。當蒙古大軍向被征服者們索取或掠奪銀子的時候,就是用蒙古語要撒花銀的,也就是讓人們給他們進貢禮品的意思?!雹庠谠搯栴}的兩例反駁觀點中,均存在“撒花”與“撒碎”兩者混同之見,這與陶氏在《南村輟耕錄》中所記載的、指向性明確的“撒花銀子”還是有較大出入的。

關于至元十四年、十五年元寶的重量問題,從傳世或出土銀錠看,帶有準確銘文的揚州元寶其重量均標注為“重五十兩”,未見“四十九兩”“四十八兩”者。考慮到元代銀錠“尚未有一個統(tǒng)一、嚴格的重量標準,而且根據(jù)銀錠的實際重量,每兩折合今克數(shù),也多不一致,幅度在31.3克至40.08克之間”①,同時據(jù)《中國度量衡史》介紹,元代的一兩約重37.3克,就此從金山出土的元代銀錠看,其一兩為36.68克,重量當略輕于上述標準。陶氏所指可能為不同度量標準下的銀錠實際重量,不過此一問題正誤與否仍值得學界做進一步探究。

綜合分析,筆者認為陶氏在《南村輟耕錄》中關于揚州元寶的記載具有其可信性。在《元史》沒有明確記載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僅以官修史書中的相關撰述而徹底否認歷代史料筆記的可信度。由此,上海市金山區(qū)博物館館藏至元十四年揚州元寶,當屬繼至元十三年揚州元寶之后該系列的第二批次鑄造物,其是對“蒙古滅亡南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有力見證。

3 揚州元寶存世分析及其所載銘文

目前我們能夠見到的揚州元寶存世量極少,大致可分為傳世與出土兩種情況。在已確知的元寶中,有的保存于國內(nèi)各大博物館,有的屬流散文物收藏于民間,近年來偶爾能夠見諸大型拍賣市場。現(xiàn)對其存世情況及所載銘文綜合考證如下。

3.1 上海博物館館藏至元十三年銀錠

上海博物館收藏有一件至元十三年(1276)元代銀錠②,長140毫米,首寬98毫米,腰寬58毫米,重1876克。正面銘文為“行中書省 ?揚州 ?至元十三年 ?五十兩 ?監(jiān)鑄官□ ?庫官孟珪 ?銷銀官王琪 ?驗銀庫子吳武 ?銀匠侯君用”;背面陰文“元寶”字樣。

3.2 江蘇句容出土至元十四年銀錠

1956年江蘇省句容縣赤山湖畔出土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銀錠③,長145毫米,厚30毫米,重1897.2克。銀錠正面刻有陰文三行,中間一行“平準 ?至元十四年 ?銀五十兩”,右旁一行“鑄銀官 ?提領 ?大使 ?副使 ?庫子楊良珪”,左旁一行“提舉司 ?銀匠彭興祖 ?劉慶 ?秤子韓益”;背面陰文“元寶”字樣。

3.3 遼寧朝陽出土至元十四年銀錠

1983年遼寧朝陽西大營子公社西澇村出土至元十四年揚州銀錠④,長142毫米,首寬107毫米,厚34~42毫米,重1690.3克。正面銘文為“揚州 ?至元十四年重五十兩 ?銷銀官王琪 ? 監(jiān)鑄官□ ?庫官孟珪 ?秤驗銀庫□ ?主官□ ?銀匠何三”;背面陰文“元寶”字樣。

3.4 樹蔭堂收藏至元十四年銀錠

陳鴻彬編著《樹蔭堂收藏元寶千種圖錄》⑤,書中收錄一件元至元十四年鑄揚州元寶,正面刻文三行,中間一行為“行中書省 ?至元十四年”,右側(cè)一行為“揚州 ?銷銀官王珪 ?秤驗銀庫子侯成”,左側(cè)一行為“重五十兩 ?庫官王仲方 ?鑄銀侯君用”;背面刻陰文“元寶”字樣。鋌長13.8厘米,重1930克。

3.5 中國財稅博物館館藏至元十四年銀錠

2004年中國財稅博物館從嘉德國際拍賣公司征購并收藏一件至元十四年銀錠。其兩端呈弧形,束腰,首端寬98毫米,腰寬55毫米,厚30毫米,重1930克。⑥正面銘文為“至元十四年 ?揚州 ?行中書省 ?重五十兩 ?庫官王仲方 ?銷銀官 ?王珪 ?鑄銀侯君用 ?稱驗銀庫子侯成”;背面刻陰文“元寶”二字。

3.6 中國錢幣博物館館藏至元十四年銀錠

中國錢幣博物館藏有一件至元十四年銀錠⑦,長141毫米,腰寬60毫米,重1921.3克。正面銘文為“揚州 ?至元十四年 ?行中書省 ?重五十兩 ?重四十九兩九錢 ?銷銀官王□ ?庫官孟珪 ?銀匠王□成 ?銀匠□文三 ?稱驗銀庫子□□”;背面刻“元寶”字樣。

3.7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出土至元十四年銀錠

2000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出土一件至元十四年銀錠⑧,長138毫米,首寬99毫米,腰寬55毫米,高32毫米,重1925克。正面銘文為“揚州 ?至元十四年 ?行中書省 ?五十兩銀 ?鑄銀官劉硅 ?銷銀官王□ ?驗銀庫子景春 ?銀匠侯倉明”;背面刻“元寶”二字。

3.8 2004年中國嘉德拍賣至元十四年銀錠

2004年8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專場拍賣會有一件至元十四年銀錠,正面銘文為“揚州 ?行中書省 ?至元十四年 ?重五十兩 ?銷銀官王珪 ?庫官王仲方 ?稱驗銀庫子□□ ?□銀侯君用”;背面刻“元寶”二字。

3.9 2007年中國嘉德春拍至元十四年銀錠

2007年5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春季拍賣會有一件至元十四年銀錠,正面銘文為“揚州 ?行中書省 ?至元十四年 ?重五十兩 ?庚子號 ?□□銷鑄官劉痎 ?銷銀官王瑛 ?銀匠侯君用 ?銀匠杜元亮 ?□庫官孟痎 ?十成色 ?□銀掌事袁業(yè) ?□銀庫三寶合□”;背面刻“元寶”二字。

3.10 2010年北京華夏藏珍秋拍至元十四年銀錠

2010年北京華夏藏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秋季拍賣會金銀錠專場有一件至元十四年銀錠,正面銘文為“揚州 ?行中書省 ?至元十四年 ?天字號 ?省監(jiān)銷鑄官劉珪 ?銷銀官王琪 ?銀匠侯君用 ?銀匠杜元亮□ ?庫官孟珪 ?十成色 ?重五十兩 ?□銀掌事申惟義 ?銀□□衛(wèi)佑之”;背面刻“元寶”二字。

3.11 2011北京景星麟鳳秋拍至元十四年銀錠

2011北京景星麟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秋季藝術品拍賣會錢幣專場有一件至元十四年銀錠,重1853克。正面銘文見“揚州”“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重五十兩”“銷銀官王□”“庫官□□□”“鑄銀侯君用”等字樣;背面刻文“元寶”二字。

3.12 2012中都秋拍至元十四年銀錠

2012年12月中都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秋季藝術精品拍賣會有一件至元十四年銀錠,長15厘米。正面銘文為“揚州 ?行中書省□ ?十成色 ?重五十兩 ?省監(jiān)銷鑄官劉硅 ?銷銀官王琪 ?天字號 ?至元十四年 ?銀□事申惟義 ?銀匠劉□祐之 ?庫官孟硅 ?銀匠□□ ?銀匠侯君用”;背面刻“元寶”字樣。

3.13 2013年中國嘉德春拍至元十四年銀錠

2013年5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春季拍賣會有一件至元十四年銀錠,重1935克。正面銘文為“揚州 ?十成色 ?省監(jiān)銷鑄官劉珪 ?銷銀官王琪 ?稱驗銀庫 ?兩浙鹽課 ?辨銀□□□ ?行中書省 ?辨驗稱子□□ ?至元十四年 ?庫官□□ ?□□□□浙 ?五十兩 ?庫使劉瑞 ?副使蔡衡 ?銀匠侯君用”;背面刻“元寶”二字。

3.14 2014北京大晉浩天春拍至元十四年銀錠

2014年5月,北京大晉浩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春季拍賣會有一件至元十四年銀錠,重1908克。正面銘文為“揚州 ?十成色 ?省監(jiān)銷鑄官劉珪 ?銷銀官王琪 ?稱驗王□ ?銀匠沈榮成 ?兩浙運司鹽課和中白銀 ?行中書省 ?副使□ ?庾盈庫官 ?匡順進義 ?至元十四年月日 ?庫官孟珪 ?銀匠侯君用 ?庫子徐允中 ?五十兩 ?重五十兩”;背面刻“元寶”字樣。

3.15 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銀錠

黑龍江省博物館也藏有揚州元寶一件,2015年曾予展出,具體銘文不詳①。

通過上述梳理,目前國內(nèi)能夠見到的揚州元寶(連同上海市金山區(qū)博物館館藏至元十四年銀錠)共計16件,其中紀年為“至元十三年”者1件、“至元十四年者”14件、紀年不詳待考者(黑龍江省博物館藏)1件。它們大多形制規(guī)整,銘文清晰,表現(xiàn)出一定的趨同性。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曾記載有至元十五年揚州元寶,可惜迄今未能發(fā)現(xiàn)。

4 元代銀錠相關問題討論

4.1 關于元代銀錠的源流與造型

銀錠,即熔鑄成錠的白銀。由于銀礦常與銅、鉛等并存,其冶煉提取技術較為復雜,所以在中國貨幣史上白銀的發(fā)現(xiàn)和使用較黃金等通常較晚。

中國以銀作為貨幣始自漢朝,其后各代皆有鑄造,尤以明清為盛。因常以“兩”為主要單位,故又稱之為“銀兩”。長期以來,銀兩都是我國通行的貨幣單位,直到1933年3月10日國民政府財政部頒布《廢兩改元令》,規(guī)定所有公私款項收付與訂立契約票據(jù)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②,自此“銀兩”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在蒙元時代,紙鈔是通用貨幣,使用最廣,行用最久,但白銀的使用也相當廣泛。早在成吉思汗時代,元人已使用白銀鑄造大朝通寶銀錢。其時,“白銀不僅用作賞賜、國家貿(mào)易、借貸等,還常常用來表示物價或直接購買糧、馬等”③。

從史料及出土實物看,中國古代銀錠的造型,在漢唐時期大多為長條形。這種長條形銀錠,王莽時期稱為“流”,唐代則稱為“版”“鋌”“笏”。宋元明時期的銀錠造型,一般上下兩端呈弧形,中間束腰,周沿略凸或平整,底部平整且密布蜂窩狀的粗大氣孔,通常稱為“砝碼銀錠”④。元代銀錠在傳承前朝銀錠的基礎上,外部形態(tài)又可分為“仿造型”和“變異型”兩種,前者大多是官府錠,后者則多用于民間商貿(mào)交易。⑤

4.2 關于元代銀錠的銘文

元代銀錠可視銘文有、無分為兩類。在銀錠上鑄字銘文需遵從一定的定制,其銘文大致包括鑄錠的地點、紀年、重量、鑄造及監(jiān)銷檢驗的機構、人員等,體例規(guī)范,形式統(tǒng)一,流程完整?!霸y錠銘文不僅記載有鑄造發(fā)行機構,而且記述有銀錠鑄造所涉及的職官和人物。在元代銀錠銘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些職官名稱如‘庫使‘庫子‘庫官‘銷銀官‘匠人等,它們之間的搭配形成了元代職官所特有的組合?!雹儆袑W者認為:“銀錠從成品到成品入庫有這么細致的分工,說明了元初治國立典的及時和政府機構的完整?!雹?/p>

元代銀錠錠面文字多為戳記陰文,其制作工藝是在銀錠鑄造過程中,當錠面銀液未完全冷卻時,由銀匠戳記上去的。背鑄陰文大字是元代前期銀錠的一大特征?!皳?jù)現(xiàn)在所見,元代銀錠不少砸有‘元寶兩字,有的則砸有‘太原路‘真定路‘平陽路地名款識,而且,大都為‘五十兩式銀錠。”③在元代年號紀年銀錠中,只有至元十三年、至元十四年的揚州元寶背鑄銘文,而“揚州元寶之后,銀錠沒有背鑄銘文的情況”④。銘文的出現(xiàn),在確保銀錠做工、有備可查的基礎上,也客觀映出當時的貨幣政策及其在整個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的作用與地位。

4.3 關于元代銀錠的鑄造

銀錠一般采用模范澆鑄的方式鑄成。關于古代銀錠的模范材質(zhì),歷來說法不一。經(jīng)科學實驗,陶范、石范、銅范、砂型等均不適于鑄造銀錠,故通常采用鐵范予以澆鑄。⑤關于其鑄造成色,從相關檢測結果來看,含銀量基本都在93%以上,絕大多數(shù)為95%~99%,未見明顯的時代與地理差異。銀錠一般含有少量數(shù)值集中在2%~4%區(qū)間的銅,有的還含有微量的鉛和金。⑥

鑄造完成的元代銀錠,以五十兩為大錠。從銀錠正面看,通常周沿起棱上翹、兩頭高中間低,表面有由外向內(nèi)傾斜的水波紋,即絲紋。從背面看,通常有澆鑄所遺留下來的、分布無規(guī)律的氣孔,即蜂窩。蜂窩一般情況下呈口小洞大狀,且具有一定深度,口部形狀不規(guī)則,內(nèi)壁圓潤光亮,往往會有滴珠發(fā)育。

關于銀錠背面氣孔的產(chǎn)生,有學者認為“蜂窩的形成和白銀的特性、成色、銀錠的熔鑄工藝有關”⑦;有的認為是“由于銀錠澆鑄時錠模中殘留氣體在高溫下無法外逸,形成銀液‘澆不足”⑧;有人解釋為“主要受銀液體積、鐵范內(nèi)腔的形狀和冷凝過程的影響”⑨。而據(jù)上海博物館周祥先生考證,澆鑄時模范透氣性不佳和銀錠表面打字時產(chǎn)生的作用力、反作用力是銀錠氣孔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⑩由此可見,元代銀錠上的蜂窩表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蜂窩的存在及其數(shù)量也成為判別銀錠真?zhèn)渭捌涑缮闹匾獏⒖家罁?jù)之一。

綜上所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元代銀錠在各地時有出土和發(fā)現(xiàn),但之于上海地區(qū)諸如金山所出至元十四年銀錠般有明確鑄造地點、時間、重量和用途者,尚屬首次。此類銀錠為我們正確認識元代的銀課制度改革、考證上海地區(qū)的元代幣制結構以及探究上海貨幣流通形態(tài)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當然,揚州元寶留給我們可資討論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揚州元寶銘文考釋、流散揚州元寶的保存狀況以及此類銀錠如何最終流落金山等問題仍然值得我們今后做進一步深入探討。

华池县| 沙湾县| 衡阳县| 凤凰县| 巴彦县| 昭苏县| 大邑县| 大化| 明光市| 淳化县| 中西区| 高邮市| 仁化县| 和硕县| 延边| 林西县| 岱山县| 金沙县| 贺兰县| 宁陕县| 盐津县| 玉门市| 航空| 元朗区| 扎囊县| 湛江市| 响水县| 离岛区| 闽清县| 丽江市| 九江县| 白河县| 会昌县| 加查县| 克什克腾旗| 康乐县| 南昌县| 南城县| 公安县| 蕲春县| 台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