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蒙
據記載,花絲鑲嵌工藝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大多用在首飾制作方面。經過不斷發(fā)展,西晉時期就已經盛行花絲的首飾,此后直至清朝花絲鑲嵌的分工更為精細,逐步走向專業(yè)化生產,這種工藝也—直保存至今。
談起花絲鑲嵌,董瑞京有說不完的故事。他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聽說花絲鑲嵌的時候說道:“剛開始聽到花絲這個詞的時候我以為是跟繡花有關系,后來接觸之后才了解花絲鑲嵌是個制作金銀首飾、擺件等一些物件的技藝。”
1985年董瑞京進入到這個行當,就讀于北京首飾高級技工學校,當時學校隸屬于北京花絲鑲嵌廠,總屬北京工藝美術集團。學校為企業(yè)直接輸送人才'所以畢業(yè)之后就正式拜師學藝,開始了自己的“花絲”人生。
在技校三年學的是花絲鑲嵌的一些基本知識、基本技藝還有鑲嵌工藝。包括拔絲、銼工等一些基本功,也包括雕塑、繪畫、設計。1988年董瑞京從技校畢業(yè)后便被分配到了廠里,進了廠就開始分工學藝。董瑞京說:“我們這屆當時有四十多個人,只有我一個人是學鏨刻工藝的?!币彩窃谶@一年,董瑞京正式拜楊銳為師,更深層次地學習花絲鑲嵌。
最開始入行接觸花絲鑲嵌時董瑞京坦言道:“我的內心其實不是很喜歡這個行業(yè),因為那個時候覺得它基本上和我的畫畫專業(yè)沾不上邊。但是隨著更加深入地接觸,后來也隉慢明白想要做好一件東西是需要有繪畫基礎的。要想有提高的話跟美術功底有很大的關系,你畫出來的東西在一個平面上,但是你做的東西是一個立體的,比如說一個葉子,你畫在上面好看,但在立體的物件上面不一定好看,這時候就需要你運用美術功底改造,加加減減也好,伸長收縮也好,這樣也就慢慢地開始喜歡這個行業(yè)了?!?p>
董瑞京最開始主要的工作是幫助各大博物館做一些復制和修復工作。剛進廠工作時,廠里一些有繪畫功底的老師傅們就已經設計、制作出了大型的擺件,包括黃鶴樓、天壇這些建筑類的設計?;ńz鑲嵌工藝幾千年來主要都是應用于擺件、首飾這些小的物件,建筑物的設計是在這個行業(yè)里從沒出現過的。董瑞京說:“因為建筑是四四方方的,做起來是比較困難的,盡管金、銀有非常好的延展性,但是見火是非常容易變形的。還有相繼制作出了大型的人物擺件、動物擺件等等,這些應該在當時來說都是一種創(chuàng)新,這方面相對于之前來說已經是有一個很大的提升了,我認為那個時期的花絲鑲嵌在創(chuàng)新上可以說是超越了明清造辦處時期。”
目前,董瑞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實用器的創(chuàng)新上,他介紹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道的興起,我現在把精力都放在了茶道方面,包括做一些煮水的銀壺、泡茶壺等等,主要的設計都是放在實用器皿上?!?/p>
對于設計新的實用器,繪畫功底也是他的優(yōu)勢所在。這也是廠子破產之后,他可以堅持下來的動力。私人定制的壺具,頗受愛茶之人的喜歡,選好壺型、選好圖案,滿足大眾的審美和需求。
從花絲鑲嵌的鏨刻工藝來講,最難的就是工具。初人工廠,最開始做的事情就是做工具。董瑞京說:“剛開始進廠子的時候最磨煉意志的就是做工具——錘子、鏨子。錘子看起來很普通,但是這都是學徒的時候就開始做的,進廠之后,師父就給一個鐵塊,那個時候其實砂輪還有一些輔助型的工具全有了,但是師父就給你一個銼,讓你純手工把這個東西做出來,目的其實就是為了磨性子,畢竟是十幾歲的時候,踏踏實實的坐在那確實也坐不住。鏨刻工藝除了錘子,鏨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鏨子是拿圓的盤條打出來的,類似于打鐵,燒紅之后打成你想要的形狀。這個東西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賣的,所有的都需要手工打,而且每次打完手上就全是水泡,這非常磨煉人。三十多年,我這積攢的鏨子有一千多根?!?/p>
三十年的從業(yè)經歷讓董瑞京看到了一個行業(yè)的沉浮。從輝煌到沒落,一路走來的堅持磨煉出了一顆堅定的心。
董瑞京說:“工廠破產'讓很多職工待業(yè)在家,有些人選擇了別的行業(yè),有些人依舊在這個行業(yè)堅守著,董瑞京就是其中之一。他回憶說:“2002年工廠破產是最難的時候,因為從小不會做別的,也沒有可能轉行。當時無論是政策還是重視程度都不像現在這么明朗?,F在國家也好、協會也好都很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p>
“如果不是真心喜歡這個行業(yè),肯定很難堅持。也是經歷了這些才讓自己的心平靜了。”簡單并且擁有一顆平常心是董瑞京的生活態(tài)度,物質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用一個好的心態(tài)去看待。董瑞京說:“盡管物質生活讓大家存在差距,但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好,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樂,我每天琢磨這些手藝的東西,客戶滿意我高興,作品在比賽中獲獎我高興,這種喜悅是其他人體會不到的,所以自己的心態(tài)很重要?!?p>
花絲鑲嵌的傳承問題,是每一位花絲技藝人心里的惦念。董瑞京說:“目前我正在做的就是上非遺課,我覺得這個很有意義。首先第一點就是花絲這個行業(yè)不像景泰藍、雕漆很多人都知道,人們對于花絲鑲嵌的了解真的很少,不被了解就不利于市場發(fā)展,所以辦非遺課也好,做非遺活動也罷都是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這個行當,這才是一個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第二點就是非遺課上可以遇到真正喜歡這個行當的人,也許這個人就會選擇這個行業(yè),可以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p>
非遺課的目的就是讓大家熟悉和了解這個工藝,從理論上講一些花絲鑲嵌的歷史、傳承、技藝,然后就是教大家做一點簡單的東西。讓大家進行體驗,不管做的東西好壞,至少可以做出一個物件,讓大家對它產生興趣。董瑞京做了很多年的非遺課,盡管是一個很短期的課程,但是他也是費勁心思去讓這個課更有意義。他說:“這幾年辦非遺課我也在改變,最開始的那幾年都是畫一個龍畫一個鳳讓大家照著畫,當初想得很好,想著畫出來就可以做出來,但實際并不允許,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美術基礎,能做出來是很難的。經過這幾年的摸索,還有大家的集思廣益,就是大家對什么東西感興趣我就做什么,慢慢地去完善整個的教學內容,不能—直抓住傳統的東西不放?!?p>
對于發(fā)展,董瑞京分析道:“時代已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的審美也在發(fā)生變化,雖然過去的花絲鑲嵌工藝是出自皇家,但是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服務于百姓,怎么樣用傳統的工藝和技法去做符合現代審美和實用的東西才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目前行業(yè)里基本上都是傳統的一些東西,包括這種行業(yè)基本上都是擺著放的,實用的東西很少。還有一個方面就是你想不想改變,傳統的東西市場很小,還是需要把精力放在實用器上。如果現在還是重復,當復印機還接著做那些花絲的如意、盤子、帽子那肯定沒有市場,花絲本身就比較繁瑣,而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簡單,比如說過去我們用小辮就是做一個簡單的裝飾紋樣,但是現在一個小辮就可以做一個戒指,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并且也符合現代審美,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加減減,做出來的一些東西變得簡潔但不簡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