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廉
動筆寫下這個題目時(shí),我最先想到的是我的父輩。父輩這一代,無一例外都是農(nóng)夫,耕田之余他們都有一樣手藝:打鐵,燒窯,算命,做木工,烤煙葉,編草鞋,織葦席,磨豆腐,吹玻璃?;赝麅簳r(shí)過年,這幫手藝人聚在一起劃拳喝酒的場景,每每讓我想起京劇《群英會》,或《水滸傳》第七十一回。那時(shí),我熱愛既能吹玻璃,又擅長算命的四姑父,我渴望長大之后成為他那樣的人。
然而在家族那些長壽的老人看來, 我越來越像我的祖父———不但人長得像, 我和他都是同代族人中最會讀書的,且都愛好寫詩。祖父是民國時(shí)潁河邊有名的公子之一,良田數(shù)百頃,潁河碼頭做著水運(yùn)的生意,他的一個叔父終生追隨袁世凱;他讀書寫詩或許只為錦上添花,他過于驕傲因此不為新政所容,他脾氣太壞,最終被鄉(xiāng)鄰拋棄。
父輩這一代,變得一無所有,為了生計(jì)他們學(xué)會了各樣手藝。我很能理解祖父輩這一代人,然而在內(nèi)心我親近父輩這一代人;若不讀書,我也許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木匠,或許以燒窯制瓦為生。事實(shí)上,若不讀書,我只能成為廣漠都市里的一名建筑工人。周孔以來的舊秩序已然崩潰,這些手藝幾近失傳。高爾斯華綏小說《品質(zhì)》中手工鞋匠格斯拉兄弟的命運(yùn),就是所有手工藝人的命運(yùn)。我一向把寫詩看作一門手藝,最古老的手藝之一。寫詩時(shí)我常想著烤煙葉時(shí)的父親、吹玻璃時(shí)的四姑父、編草鞋時(shí)的小姑父。寫詩時(shí),我的眼前經(jīng)常浮現(xiàn)他們干活時(shí)小心翼翼的樣子。這些年我寫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我怕給父輩丟臉,也怕給這門古老的手藝抹黑。
記得兒時(shí),我纏著四姑父教我吹玻璃,他東拉西扯講了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最后來了一句:“當(dāng)你再長大幾歲,我手把手教你,保管一學(xué)就會。”此時(shí),在寫了二十多年詩之后,要我談及如何寫一首詩,似乎也無從說起,甚至有些“拔劍四顧心茫然”。
《一塊太湖石的往事》寫于2018年3月27日。這些年,我寫了上千首詩(很多已下落不明),試問,為何以它為例? 我自己也解釋不清。凡是說不清的東西,都?xì)w結(jié)到命運(yùn)。每首詩,正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dú)特的命運(yùn)。有些詩落筆即成,有些詩天生殘疾無可奈何,有些詩要一再淬煉,就像張愛玲修改《色戒》,樂在其中,不覺歲月遷移:“這三個小故事都曾經(jīng)使我震動, 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寫這么些年,一點(diǎn)都不覺得這其間三十年的時(shí)間過去了?!薄兑粔K太湖石的往事》我揮筆而就,《西湖個人史》寫了3 年,《婺江路36號》寫了5年,《遙望馬六甲海峽》折磨了我16年。
一首詩的寫成,乍看簡單,細(xì)究復(fù)雜,神秘?!兑粔K太湖石的往事》雖揮筆而就,但醞釀的時(shí)間達(dá)20年之久。這里所說的“醞釀”,并不是一開始就很明確要寫這樣一首詩。我們此刻的生活, 永遠(yuǎn)都在為下一首未知的詩做著準(zhǔn)備?!把芍d,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保ǘ鸥Α顿浶l(wèi)八處士》)兩位朋友,動如參商,或許早已相忘江湖,然而一首詩在悄悄生長,20 年過去了,這首杰作在他們亂世重逢的一刻電閃雷鳴,破土而出。
1997年秋,父親送我到杭州讀書,“吳山侵越眾,隋柳入唐疏”,車過江蘇、浙江兩省的交界地帶,突見一大片水域,云水飄渺,疑為大海。后來才知道,這就是太湖,《國語》《史記》中的五湖,民間傳說范蠡乘輕舟載西施在此歸隱:“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此后,每次還鄉(xiāng)離鄉(xiāng)都經(jīng)過太湖,儼然老友矣。
1998 年深秋,因?qū)W《園林》這門課,到蘇州實(shí)習(xí),住在觀前街,每天出入拙政園、留園、獅子林和滄浪亭,飽看了“瘦、漏、透、皺”之太湖石,特別是留園的冠云峰,該石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此處岔開一句,獅子林是建筑大師貝聿銘的老宅,獅子林的太湖石和那些造石的石匠影響了他的一生。2019年5月27日,我以貝聿銘的經(jīng)歷和語氣,寫了《自敘》。可以想見,若沒有1998年的這趟蘇州之行,我斷寫不出《自敘》這首詩。
2017年2月,春節(jié)前夕,我平生第一次去開封。因了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黃庭堅(jiān)、柳永、趙佶、李師師等一干人,你我都有北宋情節(jié),我更甚,故遲遲不敢去開封。去了之后,果然深悔,沒有一處是我想象中的樣子,一切燦然新造。當(dāng)年徽宗皇帝為了造萬歲山,杭州“造作局”和蘇州“應(yīng)奉局”專事在東南江浙一帶搜羅奇花美石(石頭多來自太湖),前后二十多年。元人有詩,“中原自古多亡國,亡宋誰知是石頭? ”北宋亡在石頭,然后在今天的開封,我竟然沒有看到一塊像樣的石頭。
2017年盛夏,我到了北京,游頤和園。園中頗有一些著名的石頭,仁壽殿前的雞鳴石,樂壽堂的青芝岫,光緒皇帝的囚禁之地———玉瀾堂門外的子母石, 以及排云殿的十二生肖石。去頤和園之前,我剛好讀了鄧廣銘寫宋朝人物的傳記,提到金兵攻陷東京后,將艮岳(萬歲山)的石頭運(yùn)往燕京。宋人范成大《攬轡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因此游園時(shí),我特意留心這里可有北宋萬歲山的遺石。當(dāng)然,游頤和園,一定要去看昆明湖的魚藻軒,1927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三日,王國維于此沉水自殺。此處岔開一句,我曾多次徘徊在王國維的故居, 愿意化身為他故居門外一枝搖曳的野蘆葦,陳寅恪《清華大學(xué)王觀堂先生紀(jì)念碑銘》《王觀堂先生挽詞序》也是我常讀的文字。
1997年至2017年,從初遇太湖,至蘇州、開封之旅,到頤和園之行,“潦水盡而寒潭清”, 一首關(guān)于太湖石的詩就要水落石出。這個過程讓我聯(lián)想起編草鞋的小姑父。春天他鉸鞋樣,切木頭做鞋底;夏天他把木鞋底浸在桐油里,晾干;秋天他割麻,搓繩;初冬他到潁河邊采集蘆葦纓子;最后在下大雪之前,動手編草鞋。就這樣,一雙雙結(jié)實(shí)好看的草鞋穿在我和表弟表妹的腳上,穿著它,我們踩泥踏雪,一年年長大。
決定性的時(shí)刻到了! 2018年的暮春,當(dāng)我閑翻《紅樓夢》時(shí),我突然想起這本書的另一個名字《石頭記》,想起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那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的石頭,想起太湖,想起范蠡,想起押送花石綱的青面獸楊志,想起萬歲山,想起頤和園,想起光緒皇帝,想起沉湖的王國維……這一切, 都可以用一塊太湖石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成閉合電路,于是燈晶然亮了。于是我就以一塊太湖石的語氣,敷演出了這樣一首小詩。一切都那么自然,就像窗外掛在枝頭的果子,它成熟了,我輕輕摘它下來?;蛟S有人會問,押送花石綱的青面獸楊志只是小說中的人物, 王國維也并不是抱石沉湖,要求我解釋。這個問題,曹雪芹早就回答得很好了:“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來?” 寫詩盡可以大膽虛構(gòu)。合情合理的虛構(gòu),在寫詩時(shí)等同于想象力。
這首詩我個人比較偏愛, 我把它看作我個人的具體而微的《石頭記》或《桃花扇》。
一塊太湖石的往事
我原是太湖深處的一塊水石,
無窮的歲月,我出沒風(fēng)濤,被水雕刻,
我目睹了無數(shù)大魚的死,
我看見過范蠡扁舟上的炊煙……
是杭州“造作局”發(fā)掘了我,
是押送花石綱的青面獸楊志
把我?guī)且鹿谌f國之城。
宣和五年,那李后主轉(zhuǎn)世、才華絕代的
趙大官人,封我為侯,
把我安置在萬歲山的西嶺之上。
為了烘托我的悠遠(yuǎn),
他修筑了巢云亭、清澌閣,
并在《瑞鶴圖》上畫出了他夢寐以求
的虛幻。
靖康二年,天翻地覆,風(fēng)雪不止,
我隨同落難的皇帝、
禮器、圖籍,被驅(qū)擄到了燕京……
1898
年,歲在戊戌,
我的頭滾落在頤和園的亂草之中,
我聽到了那年輕皇帝
絕望的叫喊……
我就是王國維沉湖時(shí)抱著的那塊石頭。
2018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