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迪
東北年輕人去哪兒了?每年,一組組人口流動數據繪出了一條條東北年輕人的行動軌跡。
“留不住年輕人”似乎成了這些年東北的“痛點”。但眼下,在黑龍江的一些村莊里,一些年輕人仍然選擇留在家鄉(xiāng)種地、捕魚,有的年輕人帶著高科技返鄉(xiāng),為的就是讓這片沃土上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留村種地的90后——
1991年出生的李海榮至今去過最遠的城市是哈爾濱,那里離家只有400多公里。
作為出生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蘇蘇村的年輕人,18歲開始,李海榮就跟著父親種地。
慢慢地,村子里許多同齡人不愿意再挽著褲腳在地里干活,陸續(xù)去了縣城或大城市打工。但李海榮的雙腳仍然邁不出農田。他覺得自己不適合打工,拖家?guī)Э谌ヒ粋€陌生城市不如留在家里自在。
李海榮家里原本就有幾塊零散的地,早些年,他把地轉給了村子里其他農戶,到附近其他村子包了22坰(東北一坰地約為15畝)連片的地,“這樣種起來更方便,產量更高?!?/p>
和許多農戶一樣,家里的地主要種植水稻。除了冬天能一覺睡到早上5點多,其他時節(jié),李海榮都要凌晨兩三點起床,吃口飯就開車往地里趕,尤其到了5月的插秧季,家家戶戶都搶時間,想讓秧苗早點插早點長。
10多年過去了,地還是那片地,但李海榮覺得自己不用像以前那么累了。最開始,農業(yè)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每到忙時,李海榮和家人都要在地里彎腰插秧除草,幾年下來,不到30歲,他的腰就累出了毛病。這幾年,大型機械設備開進了田,農戶們直起了腰、開起了車,坐在駕駛室就能完成插秧工作。
如今,繁重的活已經交給了能遙控的電動設備?,F(xiàn)在,每到管護期,李海榮還會雇人來用無人機打藥,“設備一年比一年先進,3年前沒想過能用無人機打藥,現(xiàn)在村里10多家(種地)的,有5家買了無人機?!?/p>
李海榮給家里陸續(xù)購置了插秧機、拉苗機和收割機,看著這些先進的大塊頭,他偶爾起過的要放棄種地的念頭也沒了。
包地、買種子、買設備是種地最重要的幾項開銷,每年年初,李海榮要去縣里的銀行貸款,雖然開車路程不到10分鐘,但過去辦貸款,最少來回跑3趟,貸款辦下來接近一個月?,F(xiàn)在,當地的郵儲銀行信貸客戶經理主動聯(lián)系了他,通過遠程指導,李海榮用自己手機上的軟件辦理了極速貸業(yè)務,只需要5步,不到10分鐘,貸款就進了他的賬戶。
會不會一直種地?李海榮沒想那么多,他現(xiàn)在只想把地種好。
95后小伙回村直播學捕魚——
4年前,出船打魚這件事對于盧振宇來說,只是自家祖輩安身立命的本領。
如今,這個95后的赫哲族村小伙靠著直播打魚,在短視頻平臺上收獲了近200萬個粉絲,成為村里直播致富的帶頭人。
盧振宇的家鄉(xiāng)位于黑龍江省撫遠市抓吉鄉(xiāng)赫哲族村,那里的人們世代以捕魚為生,但幾年前轉產之后,村子里捕魚的人少了,大多數人“洗腳上岸”,開起了餐館、民宿和商店。
和許多年輕人一樣,盧振宇20多歲就進城打工。2015年,他回到村里。起初,他收村民打撈上來的魚,到市場上賣,但生意時好時壞。
2016年10月份,正值秋季捕魚期,盧振宇坐船跟著打魚的村民,收購馬哈魚。那時,短視頻平臺興起不久,喜歡拍視頻的盧振宇隨手拿出手機拍了一段出魚的場景發(fā)上網。最初,盧振宇對這條視頻沒太在意,但很快自己的粉絲猛漲,讓他有了繼續(xù)拍的動力。幾天的時間,粉絲漲到1萬多,還有河南、河北等地的網友給自己留言說想要買魚??紤]到魚類是生鮮,對運輸時長要求很高,他婉拒了網友的訂單。但他覺得在網上賣魚這件事可以嘗試,于是,他嘗試先賣給東北三省的網友。
入了冬,盧振宇又跑去拍冬捕的畫面,從幾米厚的冰窟窿里撈上魚的瞬間,引發(fā)了許多網友關注。他開始堅持每天直播,但冬天沒有幾個人冬捕,盧振宇和村子里另外兩個年輕人商量了一下,決定自己學打魚、做直播。從2016年11月到第二年開江前,盧振宇每天都要直播兩個小時,收到了許多打賞和源源不斷的訂單。
就這樣,他成了村子里直播第一人。村民們看他們開始賺錢,也慢慢學起了直播。直播讓盧振宇的收入比從前有了翻倍的增長,更讓當地的魚賣上了高價。憑著直播賣魚,盧振宇去年一冬天賺了40萬元左右,他還給家里買了一套新房。
盧振宇不擔心直播間里的競爭,他每天想的都是怎么把打魚這件事情拍得有趣,在這個基礎上,他也希望把當地的家鄉(xiāng)風景、特產推銷出去。現(xiàn)在,直播的時候,他的愛人還會穿上赫哲族的服裝出現(xiàn)在鏡頭里。幾年下來,盧振宇有了許多粉絲,有的粉絲還不遠千里從廣東到赫哲族村旅游。
85后海歸博士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入冬后,黑龍江天寒地凍,許多農民待在家里不出門,當地把這種習慣叫“貓冬”。85后海歸博士周忠誠4年前返鄉(xiāng),立志想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笆刂滞?,卻有好幾個月閑著,太浪費(時間)?!?/p>
周忠誠是土生土長的佳木斯同江人,在俄羅斯讀書時就經常琢磨,怎么能讓農民們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回國后他和哈工大科研人員組建了一個團隊,用了兩年時間進行調研,結合自動化、大數據、物聯(lián)網等技術,打造了一個通過數據分析機器自動施肥澆灌的智能培育系統(tǒng),讓地里的大棚一年四季都能種東西。周忠誠希望借助技術改變傳統(tǒng)農業(yè)種植模式,提高精細化種植程度。
2018年,5座采用這種技術的智能溫室大棚在同江市樂業(yè)鎮(zhèn)建成,也是當地扶貧項目之一。8米高的大棚里種了6層草莓,品種從香蕉草莓到圣誕紅多達9類,有的在市面上極少見。
“最開始村民們不太接受”,看到一臺臺設備搬到大棚里,一些村民覺得不接地氣,但參與到種植之后,發(fā)現(xiàn)冬天也能種出可口的草莓,對周忠誠的技術開始有了新認識,“系統(tǒng)的操作原理并不復雜,村民們可以上手。”
周忠誠希望,以后這種智能化系統(tǒng)能用在農民的院前、屋后,更便于普通農戶們在自己家的地里用。在他看來,自己的幸福感成就感是和這片土地連在一起的,通過自己的努力,未來能帶著更多人過上好日子。
◎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