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法國主流媒體生產的中國“異者”形象①
——以《世界報》和《費加羅報》(2012-2016)為例

2020-07-18 06:02:32戴冬梅陸建平
關鍵詞:檢索法國

戴冬梅 陸建平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認為,2012-2016年期間,以《世界報》和《費加羅報》為代表的法國主流媒體就中國實質上生產了一個日益負面的“異者”形象。中國被框定為一個內部危機四伏、對外奉行擴張主義的威權主義國家,“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聯(lián)袂登場。中國“異者”形象的生產和再生產存在結構性動因,即法國媒體及其參與者通過生產和再生產西方中心主義視野下的特定中國敘事,捍衛(wèi)法蘭西例外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身份認同、生活方式、價值觀的支配性地位以及法國國家利益。同時,也存在周期性動因,即中國政府在內政外交層面遭遇的挑戰(zhàn)。

引言

媒體對他者和世界進行觀察、描述、評判,可被理解為是在踐行康德的著名哲學提問,即我們是誰?我們能夠知道什么?我們能夠希望什么?由此觀之,以語言作為現實和世界建構或解構工具或武器的媒體,自始至終,關涉城邦、歸屬城邦、服務城邦,關涉政治、歸屬政治、服務政治。它既生產和再生產事實、知識、輿論,也生產和再生產身份認同②“identity”一詞在學界有數種譯法,在哲學領域多用“同一性”,在人類學、社會學等領域則為“認同”、“身份”、“身份認同”。本文采用“身份認同”。、生活方式、意識形態(tài),并生產和再生產政治、經濟、文化場域內在的不平等關系或支配與被支配關系③關于媒體對現實的建構性,參見: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New York,1922.http://www.gutenberg.org/cache/epub/6456/pg6456-images.html,訪問日期:2019年10月10日;以及Niklas Luhmann.Die Realitaet der Massenmedien.(《大眾媒體的現實》)Wiesbaden:Springer VS,2017。關于語言生產和再生產權力支配關系的觀點,參見:Pierre Bourdieu.?L’économie des échanges linguistiques?.Langue fran?aise,1977(34),p.17-34,以及Langage et pouvoir symbolique.Paris:Fayard,2014,p.59-131。關于語言和媒體生產身份認同和民族國家想象共同體的觀點,參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吳叡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在報道、評判中國時,法國等西方國家媒體,雖往往自詡客觀中立的觀察者,但它們遠非出世的修道士、歷史學家④法國歷史學家保羅·韋納(Paul Veyne,1930-)認為,即使是歷史學者也并不比常人更加超脫。其發(fā)現的真實,與古希臘人的神話一樣,是一種信仰,或“神話即是對真實的言說”。歷史真實是建構的,既不真也不偽。參見:Paul Veyne.Les Grecs ont-ils cru à leurs mythes?Paris:éditions du Seuil,1983,p.132-137.或哲學家,而是入世的“認知吝嗇者”⑤“認知吝嗇者(cognitive miser)”假說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蘇珊·菲斯克(Susan Fiske)和雪莉·泰勒(Shelley Taylor)在80年代提出、后來又進行部分修正的一個認知理論。、布道者、判官、士兵⑥作為國際政治領域的非國家主體,媒體及其參與者生產和再生產國際政治事實、觀點、輿論、議程,倡導和捍衛(wèi)特定身份認同、價值觀、國家利益和國際秩序理念,一定程度上可被視為相應政治體的“士兵”。,無可避免地運用西方中心主義標簽和框架來建構或解構中國,生產和再生產西方中心主義身份認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國際政治場域的支配性地位、不對稱優(yōu)勢和霸權。在這一意義上,他們往往同時是真相揭示者和遮蔽者、事實還原者和扭曲者、異邦知者和無知者、世界溝通者和分化者。

研究所涉期間,中國在內政、經濟、外交等領域均經歷重大挑戰(zhàn)??疾旆▏髁髅襟w在此期間生產和再生產的中國形象,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說明語料選擇考量。第二部分以定量分析為主,揭示法國媒體在對中國作出積極評判的同時,更是基于西方中心主義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對中國作出結構性否定,這也是中國形象“異者”化的結構性動因。第三部分以定性分析為主,考察法國媒體對中國高級官員貪腐案以及中國與鄰國之間海洋爭端的報道評論,從而揭示法國媒體如何在上述結構性動因的驅動之下,解構和建構周期性中國內政外交事件,實質生產和再生產中國是一個“崩潰國”—“威脅者”連續(xù)體的敘事。

一、文獻綜述和資料選擇

雖然學界關于西方媒體塑造的中國形象的研究日益增多,且在2008年以后進入“爆發(fā)式增長階段”⑦韋路,謝點.《全球中國形象研究的知識版圖——基于SSCI 期刊論文(1998-2015)的文本挖掘》.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95.,但根據中國知網檢索結果,已有研究多集中于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媒體,而涉及法國媒體的研究數量偏少、視野較窄、資料欠豐。此外,既有研究往往存在單方面倚重定量或定性分析,或未能直面中國形象在法國等主要西方國家趨于惡化的事實⑧法美德等西方國家民眾2012 至2016 期間對華態(tài)度總體出現負面化轉向的民調數據,可參見: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24/survey/all/response/Unfavorable//。相關文章均在 2018年2月22日登錄核查,引用時不再單獨標注日期。及其背后動因的缺憾。作為初步研究結果,本文期望對此有所彌補。

我們著重梳理了2012 至2015年四年間法國主流媒體《世界報》(Le Monde)和《費加羅報》(Le Figaro)網站⑨選擇網絡版主要出于檢索便利考慮。另外,由于網絡版包含動態(tài)資訊、視頻、博客等,所以網絡版檢索結果應多于印刷版。相關文章均在2018年2月22日登錄核查,引用時不再單獨標注日期。針對或涉及中國的報道評論?!妒澜鐖蟆穭?chuàng)立于1945年⑩應戴高樂將軍號召,由法國記者、法學博士伯夫·梅里(Hubert Beuve Méry,1902-1989)創(chuàng)立。,政治上屬于中左派;《費加羅報》創(chuàng)立于1826年,政治上屬于中右派。雖然兩大主流媒體在新媒體的競爭壓力下發(fā)行量不斷下滑,但是其權威性和傳統(tǒng)影響力依然受到公認。兩者的涉華報道評論,代表了法國精英階層的基本立場。我們的檢索也適當涉及了2012年之前以及2015年之后即2016 和2017年的文章和報道??傮w而言,本文探討的是2012-2016年期間法國主流媒體實質生產的中國形象。此外,在對比分析所需范圍內,我們也檢索了部分美國和德國媒體的同期資料。在定性分析部分,限于文章篇幅,中國內政方面我們以高級干部貪腐案、中國外交事務以中國與鄰國之間海洋爭端的報道為例,相關期間法媒對其他重大事件,諸如新疆反恐事件、香港青年“占中”運動、亞投行成功籌建、中國股市和外匯改革受挫、孔子學院海外遭遇挑戰(zhàn)等的報道評論,均不具體涉及。

二、中國:“世界銀行家”和“泥足巨人”

(一)中國:一個無法回避的“世界銀行家”

2012-2015年間,中國獲得法國主流媒體前所未有的關注。就《費加羅報》而言,其網站直接或間接涉及中國(檢索詞“Chine”)的文章、短訊、視頻、博客合計達19055 項,是上一個四年期間(9016)的兩倍多?需強調,本研究中獲得的所有檢索結果和數據,雖具有顯著參考意義,但受制于網站建設完備性、網站檢索設定等因素,應推定存在疏漏、重復統(tǒng)計或其他數據瑕疵。,并分別是同期涉及日本(檢索詞“Japon”)檢索結果(9668)和涉及印度(檢索詞“Inde”)檢索結果(6980)的1.9 倍和2.7 倍左右。就內容構成?基于該報網站提供的檢索結果細分數據。而言,經濟類檢索結果迅猛攀升至11368 項左右,是上一個四年期間的3 倍多,并分別是印度(3032)和日本(4249)同期經濟類內容檢索結果的3 倍和2.7 倍左右。政治時事類內容合計6399 項,占總數的34%左右。

中國同時也是《世界報》和德美主流媒體的熱門報道對象。以中國和三個參照國印度、日本、俄羅斯的國名作關鍵詞獲得的檢索結果表明了這一點。

表1 2012-2015年期間法美德主流媒體涉及中日印俄資訊檢索結果表

可以注意到,四年期間,西方媒體的關注點可謂出現了“亞洲轉向”或“中國轉向”。中國被法國主流媒體及德美主流媒體提及的次數,遠超印度、日本,且總體超出俄羅斯?《費加羅報》涉及俄羅斯的檢索結果顯著超出中國,但根據網站檢索數據分項明細,原因在于體育類新聞報道中提及俄羅斯的次數遠超中國。。同時,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提及中國的次數,又顯著高出法國主流媒體。這很大程度上與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崛起相關。事實上,在2011年10月的一篇報道中,《世界報》稱中國為“世界銀行家”和“無法回避的政治行為體”?Jacques Follorou.?La Chine:le risque du repli?,Le Monde,2011.10.14.,而法國戰(zhàn)略家在代表法國防務和對外政策“亞洲轉向”的、2013年《防務和國家安全白皮書》的基礎分析文件之一的《戰(zhàn)略展望》中則指出:“2008-2009年的經濟金融危機,既在事實上也在意識上確認了世界中心向東方的轉向,以及較低程度上向南方的轉向。這是未來幾十年最具決定性的政治和戰(zhàn)略嬗變?!?參見法國國防部官網,?Horizons stratégiques?,http://www.livreblancdefenseetsecurite.gouv.fr/pdf/horizons_strategiquesintroduction.pdf,p.14.。

(二)中國:遭受結構性否定的“異者”

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和關注的同時,中國遭到了法國主流媒體的結構性否定。經濟上崛起的中國,并不是被作為一個平等、獨立、自主,具有自身的歷史、想象、意志、理性和訴求的主體來對待,而是被預判性地框定為一個需要按照歐洲或西方中心主義身份認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加以教育、改造、否定的“泥足巨人”(colosse aux pieds d’argile)?時任《世界報》主編團隊成員布尼翁(Fran?ois Bougnon)于2013年10月10日發(fā)表的題為《中國七害》(Les sept périls chinois)的評論文章中的措辭。。對“政權”(régime)這一概念的運用頻次的定量分析,相當有力地佐證了這一論斷。

“政權”一詞盡管也具有中性的“制度”之義,但正如英國學者沃德(Kevin Ward)指出的,該措辭被“……諸如政府官員、媒體記者和政策制定者等部分人士用于口語,指代他們認為迫害性的、不民主的或不正當的政府,或者指代只是不符合他們本人的世界觀的政府;在這樣的語境中,‘政權’這一概念傳達的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或道德上的否定態(tài)度或政治上的對抗態(tài)度”?Kevin Ward.?Regime?,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regime.Page consultée le 10 décembre 2019.。在法語中,“政權”一詞在冷戰(zhàn)前多用于指代西班牙弗朗哥政權、法國維希政權、德國納粹政權等,冷戰(zhàn)期間多用于來指代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當前多用于指代朝鮮、敘利亞、伊朗、俄羅斯、中國等國?!罢唷币辉~的使用深刻體現了法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媒體精英階層的、具有一定“永久革命”色彩的“反權力”政治抱負,以及他們對世界秩序的西方中心主義預判和規(guī)范性構想,實際上等同于一個生產身份認同、區(qū)分敵友、解構他者、分割世界和城邦的意識形態(tài)標簽和認知框架,甚至可謂具有布爾迪厄所指的“智識種族主義”?參見Pierre Bourdieu.?Racisme de l’intelligence?.Extrait d’Interventions 1961-2001.Marseille:Agone,2002,p.177.https://www.monde-diplomatique.fr/2004/04/BOURDIEU/11113,訪問日期:2019年12月10日。。下圖統(tǒng)計結果?我們以“中國政權”和“北京政權”(régime chinois 和régime de Pékin)及其對應的英、德文作關鍵詞進行檢索,以較高值為準。表明,這一或可被稱為法國媒體人“生活方式”一部分的認知框架,被廣泛、普遍地運用于法國主流媒體的涉華報道評論。

圖1

可以注意到,法國主流媒體以“政權”這一意識形態(tài)標簽評判中國政府的頻次和激進程度,大幅超出美國主流媒體,遠超德國保守派媒體?我們未能對德國的《南德意志報》等左傾媒體進行檢索,原因在于其網站搜索引擎無法提供具有統(tǒng)計意義的結果。。在2012 至2015年間,《世界報》和《費加羅報》涉及中國時使用“政權”標簽的次數分別是《紐約時報》的2.1 倍和1.7 倍以及《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的 9 倍和6 倍左右。在自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近9年時間內,分別是《紐約時報》的2 倍和1.6 倍以及《法蘭克福匯報》的4.5 倍和3.5 倍左右。

進一步比照《紐約時報》和《世界報》之后,可以判明,以《世界報》為代表的法國主流媒體對中國運用意識形態(tài)話語支配權屬于一種結構性現象。首先,正如下圖數據揭示的,在2008 至2017年10年期間,《世界報》對“政權”標簽的使用頻次兩倍于《紐約時報》。我們的進一步檢索結果揭示,在1976-2008年的33年期間,《世界報》對“政權”標簽的使用頻次(5217),同樣接近兩倍于《紐約時報》(2690 次)。易言之,自1976年迄今,《世界報》一直以約兩倍于《紐約時報》的頻次,運用“政權”這一意識形態(tài)框架建構或解構中國?根據我們的檢索結果,在中美關系破冰之前(粗略界定為1949-1971年),《紐約時報》對中國的激進程度遠超《世界報》,其使用“政權”一詞的頻次達7626 次,幾乎是《世界報》在大體對等期間內(1949-1975)的2936 次的3 倍。這一情形大體在1976年左右即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前后出現了逆轉。。

圖2

可以認為,大概自中國文革結束之時起,以《世界報》為代表的法國主流媒體,已經從國際政治場域支配者美國主流媒體手中接過了批判中國的衣缽,某種程度上承接了為中國設定道德、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議程的“責任”。法國精英階層素有以“世界道德中心”、“人類進步先鋒”和“人類狀況裁判者”?拿破侖三世時期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Victor Duruy)的措辭。轉引自Tony Judt.Un Passé Imparfait:Les intellectuels en France 1944-1956.Paris:Fayard,1992,p.283,p.309,p.325.自居的傳統(tǒng),所以,巴黎出現“跨大西洋共振”?該圖還初步表明,法美媒體在生產中國“異者”形象上,存在顯著的共振或回音壁現象?,F象或“趕英超美”現象,并不太讓人意外。已故法國政治家、學者阿蘭·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在評論為何在法國社會黨于1981年執(zhí)政之后中法關系不再那么緊密時表達的看法,或許可以提供一種解釋,即:“在他們(社會黨)人眼中,中國兩次背叛了社會主義理想。它俯首接受資本主義,但在人權和西式民主上并無任何進步。讓他們更為痛恨中國人的這一雙重錯誤的是,他們之前對紅色中國的理想化?!?Alain Peyrefitte.La Chine s’est éveillée.Paris:France Loisirs,1997,p.223-224.

無論如何,可以斷言,通過對中國及其政府做出結構性排斥、拒絕和否定,法國主流媒體尋求的是自身例外主義身份認同、生活方式、價值體系以及部分法國國家利益的支配性、超越性和普適性。這應該是法國主流媒體生產和再生產中國“異者”形象的結構性動因。中國形象的“異者”化,同樣與中國內政外交事件或舉措有密切的、具體的聯(lián)系。這些事件舉措或可被視為周期性動因,可以印證或否定、強化或弱化法國例外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身份認同、生活方式、價值觀,并引發(fā)中國形象在一定區(qū)間內的周期性波動。在結構性動因的制衡之下,法國媒體生產的中國敘事,很難逃脫中國乃“崩潰國”—“威脅者”連續(xù)體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窠臼。

三、中國:“崩潰國”—“威脅者”連續(xù)體

研究所涉期間內,《世界報》和《費加羅報》就中國內政外交事件或舉措刊發(fā)大量報道評論,在競爭中“合作”生產和再生產一個對內面臨系統(tǒng)性危機、對外奉行擴張主義的威權主義中國“異者”形象,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聯(lián)袂登場。

(一)面臨“系統(tǒng)性危機”的“崩潰國”

中國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威權主義國家的敘事,主要圍繞2012年初爆發(fā)的高級領導干部貪腐案展開。是年4月,法國中國問題專家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在《世界報》刊文認為,高干的墮落“引發(fā)了一場真正的政治地震”,并認為丑聞暴露了“涉及中國政權及其穩(wěn)定性和未來”的幾大令人不安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這個不但奉行威權主義、很少尊重人權,而且越來越難控制、黑社會化、對其發(fā)展模式和自身前途出現分裂的政治制度,發(fā)生了深層面的運轉失靈”?Jean-Pierre Cabestan.?La crise de légitimité politique en Chine?.Le Monde,2012.4.20.。5月,《世界報》發(fā)表題為《中國的弱點大白于天下》的評述性報道,引用美籍華人學者裴敏欣的觀點,聲稱“此類政權蛻變征兆,預示著系統(tǒng)性危機……共產黨的統(tǒng)治進入了危險期”?Brice Pedroletti.?Les faiblesses de la Chine révélées au grand jour?.Le Monde,2012.5.12.。9月,《世界報》發(fā)表社評,斷言政府換屆前夕的中國是“一個黑洞,一個永遠無法接近的后院……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在秘密中統(tǒng)治的”①①?Le pouvoir chinois:une cité toujours interdite?.Le Monde,2012.9.26.?!顿M加羅報》報道評論也遵循同一認知框架,在10月份的報道中認為“裙帶主義、食客主義、超級特權、腐敗、家族網絡致富、資金轉移海外……”?Arnaud de La Grange.?Le pouvoir chinois secoué par les affaires?.Le Figaro,2012.10.16.構成了搖撼中國政府的危機。

到2015年3月,在美國學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斷言“共產黨的終局游戲已經開始”,“中國夢”將變成“蘇聯(lián)噩夢”?David Shambaugh.?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Wall Street Journal,2015.3.6.之后,中國崩潰論同樣成為法國媒體的報道議程。《世界報》題為《中國政治體制處于內爆邊緣嗎?》的報道文章?Brice Pedroletti.?Le système politique chinois est-il au bord de l’implosion??.Le Monde,2015.3.20.,轉述沈大偉的觀點,質疑現行政治體制的存活能力?!顿M加羅報》也刊發(fā)跟進報道,概述沈大偉的觀點,認為中國加強了對異見人士、律師、博主、記者、非政府組織、維吾爾族、藏族的鎮(zhèn)壓,“向被認為威脅黨的統(tǒng)治的西方價值、人權、自由或民主開戰(zhàn)”,盡管“沒人能夠冒險打賭共產黨能持續(xù)多久……”?Patrick Saint-Paul.?La Chine sauvera-t-elle le communisme??.Le Figaro,2015.3.22.。西方中心主義身份認同和價值預判,不僅驅動法國媒體生產和再生產一個對內陷入全面正當性危機的“異者”中國的敘事,并驅動其生產和再生產一個對外奉行“擴張主義”、危及世界和平的“異者”中國的敘事。

(二)危及地區(qū)與世界和平的“擴張主義者”

盡管前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1939-2016)于2012年底在《世界報》刊文指出“永不稱霸”是中國的既定政策?Jianmin Wu.?Face aux Etats-Unis,la Chine ne cherche pas l’hégémonie?.Le Monde,2012.11.9.,但在釣魚島爭端和南海爭端升溫,以及法國追隨美國奉行“亞洲轉向”對外政策之際,法國主流媒體及其參與者生產的是一個對外奉行“危及和平的擴張主義”?《費加羅報》大記者、專欄作者、巴黎政治學院兼職戰(zhàn)略學教授、可被視為經典戴高樂主義者熱拉爾(Renaud Girard)的措辭:Renaud Girard.?L’expansionnisme maritime chinois,un danger pour la paix dans le monde?.Le Figaro,2013.12.2.、“軍國主義高漲”?Brice Pedroletti.?On peut parler d’une montée du militarisme en Chine?.Le Monde,2015.9.3.的中國形象,顯著偏離2012年之前相對中立、從中美大國博弈高度解讀有關爭端的立場。法國戰(zhàn)略研究基金會(FRS)亞洲事務部主任倪雅玲(Valérie Niquet)?2011年出任法國戰(zhàn)略研究基金會亞洲事務主任。曾任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亞洲中心主任。著有《中國—日本:對峙》等,譯有《孫子兵法》等。作為具有大西洋主義傾向的智庫學者,在左右派媒體發(fā)聲,通過自我循環(huán)的評論分析,影響有關議程和敘事認知框架的生產和再生產。

2012年2月,倪雅玲在《世界報》刊文認為,中國國防和軍力的增長加劇了亞洲軍事競賽?Valérie Niquet.?L’attitude agressive de la Chine correspond à un sentiment d’incertitude du régime chinois?.Le Monde,2012.2.29.,9月繼而評論認為,釣魚島緊張局勢是中國對“民族主義情緒的操縱”、2008年危機后的信心膨脹以及“面對經濟、社會和政治緊張局面的脆弱感”的綜合結果?Valérie Niquet.?Mer de Chine:la guerre menace?.Le Monde,2012.9.24.,并認為中國的崛起越來越缺乏和平性質,警告歐洲政府對局勢予以充分關注?并非所有智庫人士都持此等激進立場。例如,法國軍事學院研究所(IRSEM)研究員皮埃爾·儒爾努(Pierre Journoud)以更寬廣視野即從中美大國博弈角度出發(fā),評判釣魚島和南海爭端。參見Pierre Journoud.?Derrière le litige,les enjeux économiques et la recomposition de l’asie stratégique?.Le Monde,2012.12.27.。2013年3月,在接受《世界報》訪談時,倪雅玲更是斷言,“只要中國沒有出現(類似于臺灣的)演進……地區(qū)穩(wěn)定就面臨一劑危藥”,并進一步斷言,“美國人從此認定,對中國的唯一戰(zhàn)略就是讓冷戰(zhàn)重返亞洲……無論如何,當中國政權要么演進、要么消失之后,亞洲局面將會不同”?Ga?dz Minassian.?Chine-Japon,guerre froide en Asie?.Le Monde,2013.3.11.。

倪雅玲作為意見領袖的同義反復式的分析評判?事實上,根據我們的不完全統(tǒng)計,倪雅玲在2013年5月、12月,以及2015年5月和10月,繼續(xù)基于具有歷史終結論色彩的決斷主義邏輯,刊文評判中國內政外交,且批評路徑為《世界報》記者的報道沿用。這一西方中心主義預判可歸結如下:一個政府的正當性來自于且只能來自于西式民選;中國政府缺乏西式民選正當性,所以只能訴諸經濟增長和/或民族主義維持正當性,否則會走向崩潰。與此相關的一個歷史虛無主義預判是,缺乏西式民選正當性的政府,在對外政策上往往訴諸民族主義和擴張主義,是和平和秩序的威脅者。此等分析路徑可被視為“民主和平論”和“歷史終結論”的復合體。,可謂為法國主流媒體生產中國“擴張主義者”形象和中國威脅論奠定了基礎。2013年5月,《世界報》題為《臺灣和菲律賓:“沮喪小國的撞擊”》?Brice Pedroletti.?Ta?wan et les Philippines,le ‘choc des petits pays frustrés’?.Le Monde,2013.5.16.我們注意到,在包括法新社在內的法國媒體報道中,臺灣似乎一直被視為主權國家。的評述性報道采用“擴張主義”措辭,并在同年10月的報道中自我證成式地斷言,中國的“擴張主義默而不宣”?Brice Pedroletti.?Les mers de Chine,nouveau théatre d’affrontement des nationalismes asiatiques?.Le Monde,2013.10.10.。不久,《費加羅報》加入了中國“擴張主義”敘事的擴大再生產。2013年12月,在中國政府宣布設立東海飛行識別區(qū)一周多后,專欄作者熱拉爾(Renaud Girard)分析認為,“中國的海洋擴張主義,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得不償失……中國的傲慢,再次啟動了亞洲危險的海軍軍備競賽……”?Renaud Girard.?L’expansionnisme maritime chinois,un danger pour la paix dans le monde?.Le Figaro,2013.12.2.。到大西洋彼岸爆發(fā)“中國崩潰論”并波及巴黎的2015年,熱拉爾更是以“擴張”分析框架對中國外交政策和立場作出總體定性,批評歐洲企業(yè)界盲目迎合“中國的擴張政策”,并主張,“美國人和歐洲人制定一個有效回應中國新擴張的共同戰(zhàn)略,將是明智之舉”?Renaud Girard.?La stratégie d’expansion de la Chine?. Le Figaro,2015.8.3.。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兩者可被視為各自的變體,實質都是西方精英乃至民眾,基于西方中心主義價值和利益預判,實質否定中國的身份認同、規(guī)范性想象、治理模式和利益訴求的自主性、獨立性和正當性的產物。同時登場。2016年7月,在海牙仲裁庭裁決公布前夕,倪雅玲在《費加羅報》發(fā)文呼吁歐盟國家明確、堅定支持判決結果,阻止“不但在亞洲而且在世界范圍都具有深刻的穩(wěn)定破壞性”的中國民族主義在中國取得主導地位?Valérie Niquet.?Mer de Chine méridionale:la stabilité mondiale mise en péril par le jeu de Pékin??.Le Figaro,2016.7.11.;海牙仲裁庭裁決之后,《世界報》發(fā)表社評,指責中國是“地區(qū)軍備競賽肇始者、地區(qū)穩(wěn)定的事實破壞者”??La Chine maltraite ses petits voisins?,Le Monde,2016.7.16.,而熱拉爾則在8月的訪談中斷言:“中國的海洋擴張主義,非常讓人擔心……可能導致全面戰(zhàn)爭……中國拒絕海牙仲裁庭判決,是2016年最讓我擔心的事件?!?Alexis Feertchak,Renaud Girard.?En mer de Chine méridionale,une guerre totale pourrait éclater?,Le Figaro,2016.8.8.如此,法國主流媒體及其參與人,一方面無視美國轉向亞洲的政策給中國施加的外部結構性因素,另一方面無視中國依然是一個未完成民族國家建設的后發(fā)展國家?鄭永年.《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民族國家往何處去》.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版,第73-80 頁。該書對中國威脅論作出了有力的駁斥。的內部結構性因素,僅基于西方中心主義價值預判以及法國國家利益,自我指涉地完成了新一輪的中國乃“崩潰國”—“威脅者”連續(xù)體的輿論、共識、事實的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三)中國報道評論:“巴黎回音壁”大合唱?

應該注意到,法國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和評論,無論是中國崩潰論的生產,還是中國威脅論的生產,始終以歐洲或西方中心主義價值觀、愿景及其支配性地位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具有內在的自我證成性、自我循環(huán)性、自我強化性。這一中國敘事生產和再生產機制,可被稱作“巴黎回音壁”機制,主要作用于三個層面。首先,在個別媒體場域層面,記者?法國的主流媒體的從業(yè)人員尤其是核心人士,從法新社到世界報和費加羅報,到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往往畢業(yè)于位于巴黎或里爾的記者學校,接受相同的訓練,信奉同樣的價值,具有內在的趨同主義。、智庫人士、意見領袖或其他參與者,具有內在的趨同主義,相互模仿、相互證成、相互循環(huán)地“發(fā)現”乃至“發(fā)明”中國。其次,在法國媒體子系統(tǒng)場域層面,不同政治傾向的媒體,往往相互重復?其中,作為世界新聞社鼻祖、法國媒體從業(yè)者基本資訊獲取渠道、法國媒體網站中國新聞資訊重要提供者,法新社是巴黎回音壁機制的重要一環(huán)。,相互引證、相互影響,從而在“無形之手”的引導下,合作生產和再生產特定的中國事實和中國共識。最后,在西方媒體系統(tǒng)場域層面,“巴黎回音壁”往往作為歐洲一極,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華盛頓回音壁”體系生產或希望生產的范式、規(guī)范性想象和特定中國事實和中國知識,在被客體化對象的“ 沉默的螺旋”這一措辭直接借用了已故德國傳播學者諾埃勒-諾依曼(Noelle-Neumann)的“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名稱。中,實現西方中心主義利益觀和價值觀的共識化、真理化和普世化。

然而,“巴黎回音壁”大合唱,在“商談民主”的表層結構之下,無疑蘊含著冷戰(zhàn)戰(zhàn)略之父凱南(George Frost Kennan)所言的“極權主義”凱南1947年對美國戰(zhàn)爭學院學生演講時指出:“事實是,我們每個人身上的某個地方,都深藏著一小點極權主義?!鞭D引自John Lewis Gaddis.The Cold War:A New History.New York:Penguin Books,2007,p.46.沖動。一個可能的悲劇性結論或許是,法國主流媒體對中國事實和中國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必然基于對中國這一“異者”的摩尼主義否定和遮蔽,必然基于對歷史、當下和未來的唯我主義切割和解讀,必然基于對世界復雜性、不透明性、混沌性的決斷主義拒絕和簡化。

結語

本研究所涉期間,法國主流媒體進行“中國轉向”,對崛起的中國予以前所未有的關注。但同時,它基于法蘭西例外主義和法國國家利益,對中國作出結構性否定,中國被客體化為一個需要加以改造、教化、降服的“異者”。在這一結構性否定的引導之下,法國媒體對中國內政外交動態(tài)做出特定的解構或建構,實質生產和再生產了一個內部危機四伏、對外奉行擴張主義的“異者”中國形象。在國際政治格局和實力對比關系發(fā)生變遷、西方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治理模式面臨正當性挑戰(zhàn)、個別大國對其國家利益做出逆動的修正主義詮釋、中國被高調宣布為制度對手的背景下,可以預期,法國主流媒體,很難不進一步以西方利益和價值共同體的捍衛(wèi)者自居,而自愿或非自愿地充當西方國家對中國等國家的輿論戰(zhàn)、信息戰(zhàn)乃至“新冷戰(zhàn)”的“十字軍”。

對此,在理性、適度、靈活回應和反擊西方媒體的進攻性報道評論的同時,中國或仍應秉持包容之心,自信、開明地對待西方媒體的負面中國形象生產和再生產。一定程度上,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進行傾向性、負面性報道評論,只反映出西方精英和民眾面對中國這個正在崛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大國時的不自信和焦慮,他們的抨擊難以阻卻中國前進的步伐和中國影響力的擴大。相反,他者和他者的批評,是每個民族自我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每個民族自強革新。早在1848年,為左翼媒體撰稿的年輕哲學博士馬克思已斷言:“……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共產黨宣言》,參見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90/66153/4468837.html,訪問日期:2018年3月1日。已故德國學者盧曼(Niklas Luhmann)同樣指出,“沒有一個社會,可以通過自身的運行抵達自己”Niklas Luhmann.Die Gesellschaft der Gesellschaft 2(《社會的社會》).Frankfurt am Main:Suhr kamp,2015p.866.。無論是 西方中心主義還是東方中心主義價值觀、生活方式和身份認同,都具有內在的盲點和不透明性。開放、包容、謙抑,可以為中國提升發(fā)展和治理模式、持續(xù)和平崛起、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創(chuàng)造更多選擇、可能和空間。西方媒體及政治精英自我指涉地進行中國知識和中國敘事的生產和再生產,最終只會激勵中國做得更好,用事實讓西方中心主義規(guī)范性想象和預判一再暴露其內在的空想主義和地方主義局限性。

猜你喜歡
檢索法國
法國(三)
幼兒100(2021年13期)2021-05-27 02:26:10
法國(一)
幼兒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2019年第4-6期便捷檢索目錄
法國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國型男
電影故事(2016年2期)2016-12-01 09:13:31
《世界報》對李普曼思想的影響
今傳媒(2016年6期)2016-07-02 23:55:06
專利檢索中“語義”的表現
專利代理(2016年1期)2016-05-17 06:14:36
法國浪漫之旅(二)
德國《世界報》:亞洲發(fā)現第一夫人
世界博覽(2014年24期)2015-01-12 20:45:09
國際標準檢索
國際標準檢索
青田县| 南木林县| 温泉县| 平原县| 望城县| 永兴县| 沂源县| 福建省| 乌鲁木齐县| 卢湾区| 武安市| 石棉县| 五寨县| 理塘县| 涡阳县| 加查县| 永城市| 甘德县| 盖州市| 西充县| 洱源县| 乌恰县| 阿合奇县| 海门市| 阳泉市| 绍兴县| 抚松县| 连南| 旬阳县| 三门峡市| 社旗县| 奈曼旗| 贵阳市| 罗源县| 玛多县| 逊克县| 凤山县| 安国市| 花莲县| 银川市| 新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