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琛,劉桂穎,朱振剛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93)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以持續(xù)氣流受限為特征,多呈進行性發(fā)展,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給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預測2020年COPD將成為全球疾病死亡原因排名第4位的疾病[1-2]。長期以來,COPD的治療以急性發(fā)作期的藥物治療為主,其穩(wěn)定期的治療常為臨床醫(yī)生所忽略。COPD屬于中醫(yī)肺脹、喘病等范疇,穩(wěn)定期患者多氣滯、血瘀、痰阻等病理因素相互膠結(jié),虛實夾雜,病情遷延反復。根據(jù)其病機特點,咳喘膠囊是本科在長期臨床治療中總結(jié)研制的院內(nèi)制劑,療效頗佳。本研究從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咳喘膠囊聯(lián)合呼吸導引術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手段,運用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評價咳喘膠囊聯(lián)合呼吸導引術對COPD患者肺功能、運動耐力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療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病例全部來自2014年12月—2017年12月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門診患者,符合Ⅱ~Ⅲ級穩(wěn)定期COPD。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男22 例,女 8 例;平均年齡(66.76±5.80)歲;平均病程(11.02±3.38)年。對照組 30 例,其中男24 例,女 6 例;平均年齡(66.69±4.60)歲;平均病程(10.85±3.53)年。兩組病程、性別、年齡、第 1 秒用力呼氣量(FEV1)值、FEV1%、6 min步行距離(6 MWD)、主觀體力感等級量表(Borg)值、肺康復評定指數(shù)(BODE)評分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10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GOLD)”和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2007年1月頒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制定[3]。
1.3 納入標準 1)COPD穩(wěn)定期且屬于Ⅱ~Ⅲ級者。2)且≥40歲、≤80歲者。3)入選前1個月內(nèi)未參加其他臨床研究者。4)自愿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年齡>80歲、精神疾病、嚴重心律失常、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嚴重下肢骨關節(jié)病、外周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病導致肢體活動障礙。
1.5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健康教育,內(nèi)容包括:1)戒煙,減少被動吸煙,向患者充分說明吸煙危害。2)舉行COPD知識講座,每月舉行1次,使患者對COPD的病理生理與臨床基礎知識有更進一步的了解。3)掌握COPD疾病一般和特殊的治療方法,使患者堅持治療。4)掌握急性加重的概念及前往醫(yī)院就診時機。5)避免、減少或防止粉塵、煙霧及有害氣體的吸入等。試驗組同時予以中藥干預+呼吸導引訓練,咳喘膠囊(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院內(nèi)制劑):炙麻黃6 g,生石膏30 g,苦杏仁10 g,瓜蔞皮 15 g,半夏 10 g,黃芩 10 g,荊芥 6 g,蟬蛻 6 g,丹參 30 g,地龍 10 g,白僵蠶 10 g,厚樸 10 g,茯苓 10 g,甘草6 g等,批號:051013,每次4粒,每日3次。呼吸導引訓練:受試者經(jīng)康復治療師考核合格后方可入組,康復治療師集中指導訓練,第1個月為強化階段,受試者需要每周訓練5 d,每天2次,且每周1 d為康復師指導下訓練;后兩個月為無監(jiān)督階段,受試者需要每天訓練1~2次,每周大于5 d。每天2次,為期3個月。動作包括:1)起式。2)納氣入腎。3)疏通經(jīng)絡。4)導引氣機。5)引火歸元。6)收式。
1.6 觀察指標 1)肺功能:觀察FEV1、FEV1%,肺功能檢查由專人按標準操作規(guī)程測定患者肺功能,使用德國康訊肺功能儀。2)6MWD。3)Brog評分。4)BODE 指數(shù)。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nèi)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構(gòu)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情況 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FEV1、FEV1%水平較治療前顯著提高,且治療組治療后FEV1、FEV1%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3個月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節(jié)點 FEV1(L) FEV1%對照組 30 治療前 1.05±0.59 51.17±1.86治療 3 個月后 1.38±0.11* 57.31±1.74*試驗組 30 治療前 1.04±0.98 51.86±2.28治療 3 個月后 1.68±0.17*# 63.14±3.04*#
2.2 兩組治療前后6 MWD情況 治療組3個月前后6 MWD比較,步行距離明顯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另外,3個月后治療組與對照組6 MWD比較可見治療組步行距離更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2.3 兩組治療前后Brog評分情況 兩組治療3個月后Brog評分較治療前均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較對照組下降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6 MWD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the 6MWD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m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6 MWD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the 6MWD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m
注:本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3個月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對照組 30 483.63±79.15 480.55±81.59試驗組 30 483.76±97.13 526.69±95.6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org評分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the Borg scor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org評分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the Borg scor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分
注:本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3個月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對照組 30 4.9±2.3 4.0±2.7*試驗組 30 4.4±2.1 3.1±1.8*#
2.4 兩組治療前后BODE評分情況 兩組治療3個月后BODE評分較治療前均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組較對照組下降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ODE評分比較(±s)Tab.4 Comparison of the BODE scor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ODE評分比較(±s)Tab.4 Comparison of the BODE scor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分
注:本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3個月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對照組 30 4.3±1.9 3.8±1.8*試驗組 30 4.2±1.8 3.1±2.3*#
COPD是一種高患病率、高致殘率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病程慢性遷延,肺功能進行性下降,為社會、家庭和患者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COPD患者通氣、換氣功能降低,運動能力受限,運動減少,造成骨骼肌萎縮,進一步導致通氣量不足,形成惡性循環(huán),并發(fā)呼吸肌功能障礙、心理障礙、營養(yǎng)不良等,加重患者呼吸困難癥狀,形成惡性循環(huán)[4-5]。
COPD中醫(yī)可歸屬于肺脹等范疇,中醫(yī)藥對于其治療歷史悠久,療效確切,有別于西藥單一靶點治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多途徑、多靶點的作用[6]?!督饏T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曰:“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薄鹅`樞·脹論》亦云:“肺脹者,虛滿而喘咳。”其初起在肺,繼而影響脾,久則及腎,在肺脾腎3臟虛損的基礎上,痰飲、瘀血等病理產(chǎn)物互結(jié)阻滯氣機而致的本虛標實病證。因此COPD的基本病機是氣滯、血瘀、痰阻,氣、痰、瘀三者相互影響,貫穿疾病始終??却z囊以麻杏石甘湯為基礎方,方中炙麻黃、苦杏仁宣肺降氣、止咳平喘為君藥;生石膏、黃芩清肺瀉熱,半夏、茯苓、瓜蔞皮健脾燥濕化痰,共為臣藥;地龍、丹參活血化瘀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清肺平喘,疏風解痙,活血化瘀,標本兼治。具有宣肺、行氣、化痰、通絡的功效。
COPD的康復治療是臨床醫(yī)學的一種延續(xù)。美國胸科協(xié)會(ATS)和歐洲呼吸協(xié)會(ERS)指出,肺康復是對有癥狀的慢性肺損害的患者制定的。肺康復主要著重于減輕患者癥狀、優(yōu)化功能狀態(tài)、提高日?;顒?,通過穩(wěn)定或改變疾病臨床表現(xiàn),以達到減輕癥狀、優(yōu)化功能狀態(tài)、提高日常和社會活動能力及減少醫(yī)療費用的目的[7-8]。但目前國內(nèi)肺康復治療尚處于起步階段,尚無統(tǒng)一模式,多以照搬西方模式為主,國人多無法達到其運動量,對于大多數(shù)康復訓練者而言,由于無法檢測血氧飽和度、心率等,高強度運動訓練增加了運動風險性,且存在設備價格昂貴、場地限制等諸多限制因素。因此,低強度康復訓練對其更為合適。低運動強度康復訓練可以提高運動耐力并減少乳酸生成,具有較好的依從性,更適合長期鍛煉[9]。
呼吸導引術源自中國傳統(tǒng)功法,歷史悠久。導引指“導氣令和,引體令柔”。《類經(jīng)》注:“導引謂搖筋骨,動肢節(jié),以行氣血也?!睆堉倬斑h在《金匱要略》中就提到“導引、吐納、針灸、膏摩”治療四肢“重滯”癥。呼吸導引術功法鍛煉,將調(diào)息與導引相結(jié)合,通過調(diào)節(jié)呼吸及形體運動,呼吸吐納,調(diào)暢自身氣血,使氣機升降自如,氣血運行通暢,肺氣宣發(fā),脾土運化水濕,并納氣歸腎,達到補益肺脾腎3臟,全身氣機得暢,濕邪痰飲得散,四肢得利。
呼吸導引術為一種低運動強度的康復訓練方法,動作相對舒緩,具有操作簡單、易行等優(yōu)點。導引調(diào)節(jié)呼吸頻率、節(jié)律、深度,使呼吸周期變長,節(jié)律變慢,幅度增大[10]。由于呼吸深度增加,潮氣量明顯增大,有效通氣量明顯增高,加強膈肌運動幅度,增加呼氣時間,改善肺部過度通氣狀態(tài),使膈肌處于休息位時有一個較低的肺容量,膈肌運動幅度增加,減少膈肌收縮力的下降,減少了膈肌萎縮的發(fā)生。呼吸導引術通過膈肌鍛煉,增加COPD患者膈肌活動幅度,從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11]。
本研究采用咳喘膠囊聯(lián)合呼吸導引訓練對于Ⅱ~Ⅲ級穩(wěn)定期慢阻肺進行治療,3個月后患者肺功能 FEV1、FEV1%、6 MWD、Brog評分、BODE 評分均獲得改善,提示中藥內(nèi)服咳喘膠囊聯(lián)合呼吸導引術能顯著提高COPD患者肺功能,有效延緩肺功能降低,改善患者運動耐力。因此,在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期待進一步探討具有中醫(yī)特色的穩(wěn)定期COPD的中醫(yī)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