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秋 吟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遺存,匯聚了古人豐富的哲學智慧與獨特的美感追求。道家美學思想以“道”為核心,崇尚“自然”的藝術審美以及追尋個體生命的自由發(fā)展,其“自然之道”亦與現代人所追求的回歸自然、渴求內心寧靜而豐盈的精神需求相迎合。歷經現代社會工業(yè)化,物質至上、缺乏文化承載的設計層出不窮,繼而致使本土化的設計語言虛無瑣碎。然而,作為傳遞信息的中介,語言符號必然攜帶著蘊含地域性歷史文脈的空間環(huán)境印記,同時,通過系統(tǒng)的理論性設計語言構建出特定的空間語言模型,能使其獨具意蘊的空間場景重組再現,從而實現人與空間的對話?,F代空間設計不僅要重新確立人與自然的關系,更要實現地域文化符號的表達及人性化的回歸。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文化是一個廣博精深的哲學理論體系,蘊含著深刻的東方哲學自然智慧,其精髓滲透于人類社會客觀規(guī)律中,也是踐行當代藝術的思想源泉。道家哲學涵蓋兩方面的內容:以“道”為核心的學說觀念以及“自然無為”的思想精髓。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基于此,道法自然,便應順應自然,純自然而不作為的狀態(tài)被看作是人類最理想的狀態(tài),而道家的美學思想也與之緊密相連。道家審美以美的自然觀為基礎,其中所蘊含的虛實相生、大美、陰陽觀以及以神馭形等美學意境便可運用于現代人居環(huán)境的營造中,讀懂“道”的語言符號,繼而在有限的空間中將物欲享受延伸至詩意純粹的精神領略。
美國人類學家懷特認為,人類行為起源于符號的使用。符號負載著文化,是傳遞信息的中介。作為一門系統(tǒng)的方法論理論,符號學通過對符號本質、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符號與人類活動之間關系的研究,給觀賞者傳遞無限意蘊。語言學這一現象存在于符號學之中,其并不被定義為符號學理論下妥當的本體依托,兩者既互相從屬又獨立。此外,設計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即運用“形式語言”來表達情感,當一系列的語言符號配對組合,設計作品便具有可傳遞性與可解讀性。將設計語言注入空間,意味著二維的圖形符號上升為三維的空間符號系統(tǒng),此時空間承載著審美認知功能與理想意義,體驗者的鑒賞系統(tǒng)也隨之復雜化,提升至綜合的感官感受[1]?;诖?,建筑空間形態(tài)同樣需要更為豐富的符號語言組織進行敘述,并通過符號學理論中能指、所指所構建的聯(lián)系,編排成語法結構,喚起人們對于空間功能意義的感知?,F代空間設計除了要滿足大眾的身心需求,更要追求空間的哲理精神與本土價值,而優(yōu)秀的空間設計必然存在文化符號的延續(xù),在形式之外還蘊含深刻的美學思想,當其思想上升為哲學范疇,設計便引人入勝[2]。構建道家美學空間語言表達系統(tǒng),以此能更辯證的把握道家美學空間的本質,實現其隱喻性審美趣味的表達。
文化的延續(xù)與表述是建筑環(huán)境營造的魂魄。“道法自然”這一哲學思想便是建筑空間環(huán)境營造需與自然和諧歸一的哲學理論源泉,其提供了一種以事物內在規(guī)律為營建根本的整體思考方式[3],此外,這種思維方式以其單純、柔順的倫理精神來對待事物,至今仍在現代審美以及建筑空間營造中處于重要地位。道家美學空間環(huán)境要準確表達其特質,空間設計語言需契合道家思想所傳遞的情感意義。基于索緒爾符號學的能指與所指,并借鑒喬姆斯基建筑符號的語構理論,將道家美學符號提取轉化,搭建以表性設計語言和隱性設計語言為主的空間語言模型。道家美學空間以留白、懸念、引借為語言結構,以空間形態(tài)的“簡”、空間色質的“拙”,空間意境的“無”為語言表達,亦可通過將復雜的空間語義與傳統(tǒng)結合時代的方式巧妙呈現,從而探索現代本土道家美學空間自然本質的語言表達策略。
道家有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將其哲學語言置入空間,便構成空間色質“素”與“拙”的表性設計語言傳達。在傳統(tǒng)陰陽五行哲學和道法自然思想的積淀下,道家美學空間的色質語言具有相當的穩(wěn)定性,將其詩化,使得傳統(tǒng)語言在新的空間再次復活,并產生感受關聯(lián)。道家思想追逐回歸于自然的人居狀態(tài),力求空間元素的和諧性與內向性,其空間色彩的“素”主要體現在“抱樸守拙”“黑白相生”上。將自然景色引入空間,或運用盆景、自然水體呈現的本色對空間進行渲染,實現其素雅古樸的語義特征。李以泰曾說:“設計作品中的黑白,其形態(tài)和構成都是十分豐富的。”黑白兩色具備了簡樸與現代感的特質,使人擺脫繁思,修得清凈,其簡練的色彩表達形式,與現代人快節(jié)奏的個性生活態(tài)度不謀而合,傳達了脫俗簡約的道家空間語義??臻g材質的“拙”主要體現在“返璞歸真”與“陰柔”上。道家美學空間的構建材料來源于自然,循環(huán)利用之后亦可回歸于自然。木、竹、藤、水、石這類材料最為常用,石歸“陽”,木、竹、水等歸“陰”,空間材質語言的陰柔之感也體現了對大自然柔美境界的追求。隈研吾長城腳下的竹屋,陽光透過自然排列的竹子灑落室內,使人沉浸于自然,其返璞歸真的空間色質語言讓體驗者對自然的歸屬感油然而生。現代建筑空間的營造需從地域性中尋找本土化的自然材質,通過對色質符號的編排以形成新的空間語義[4],繼而實現空間自身的場所文化與自然意境的表達。
傳統(tǒng)道家審美哲學注重天人合一的精神享受,其蘊含的空間意境強調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是道家所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審美理論顯現[5]。道家美學空間意境的生成是情與景的相揉,亦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精神與道的合一,這也顯然是受到了“虛實”思想的啟迪。虛實相生的意境語言藏匿于隱喻的空間物象中,通過隱性設計語言符號在細節(jié)上的深入,從而使觀者內心在空間閱讀過程中產生點悟,即“造境在眼前,意境在心間”。簡而言之,空間意境的“虛”是以空間留白以及虛境造景來達到建筑空間環(huán)境的穩(wěn)健,即選用簡凝的空間語匯,以“留白”的語言結構來詮釋“少即是多”的空間內蘊,需欲露先藏,含蓄有致,層層深入,引人入勝。
空間實體的存在依附于其使用價值,即空間圍合的“無”。在室內空間的意境營造中,是空氣的流通、風格的簡化以及自然物象的凝練,如大面積的窗景,借外景來凸顯內部空間的“凈”與“寧”。而于建筑外部環(huán)境便是邊緣空間圍合的實體,與存在于空間中的光影、水等虛體交錯成境。這些虛體空間可使建筑內外環(huán)境相互滲透,以此傳達“此處無物勝有物”的逍遙意境語義??臻g情境是情趣化的思想內涵與感性物質形態(tài)的相統(tǒng)一,這種意境符號的意化過程,需要虛實空間的相互映襯,最終使觀者領略有限之形與無限之意的交錯感觸。通??臻g中陳設裝飾或建筑構建等符號會經過設計者的篩選,以簡練的形式在空間中再次呈現,于潛移默化中加深道家美學空間語義的文化內涵。墻面所掛的詩詞畫卷,或是亭臺樓閣前的水體,物象間的隱秘意象可使空間產生詩情畫意之感,繼而引發(fā)觀者的情感聯(lián)想[6]。建筑空間環(huán)境中光與影的渲染同樣賦予了其虛實多變的自然語境,在茶室這類幽靜空間中多將主體空間藏于燈光烘托中,猶如走入曲折小徑,給觀者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虛境體驗。又如貝聿銘先生所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采用光線這一模糊的符號來強化空間意境,玻璃和鋼結構的結合運用使天光能最大限度進入室內(見圖1),流動內聚的空間與富有層次變化的光影相互作用,使得觀者在移步異景中捕捉“形有盡而意無窮”的體驗。而位于主庭院的創(chuàng)意山水園(如圖2所示)也采用石頭這一意象符號,“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營造一種逐漸推遠的江南霧雨意境。道家美學中“虛實相生”的空間意識應在形神兼?zhèn)涞幕A上,注入文化,并更加注重“神”之傳達。
人類自古崇尚大自然之本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家認為真正的美存于自然,而在現代人居環(huán)境的營造中,“道法自然”便逐漸成為其核心思想,強調自然語言在空間環(huán)境中的表述。此外,建筑空間作為一個“種族范疇”的可見表象,需充分把握其地域文脈與人文智慧的相統(tǒng)一,以表性設計語言與隱性設計語言表達相結合來傳遞空間與自然碰撞的魅力。道家美學所言的建筑環(huán)境空間可被視為是一個整體的生命符號,需考慮符號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呈現空間環(huán)境對“自然生活語言”的向往。
道法自然的環(huán)境審美語言表達通常使用“借景造景”這一語言結構,將外部環(huán)境的自然語言進行符號化模擬引入室內,或選擇與本土生活語言相契合的自然法則,就地取材,使用天然樸素的語匯來表達空間語義。此外,符號語言與建筑空間的聯(lián)系,其目的大多為通過符號的所指來映現其空間環(huán)境實存的意義,但究其本質,建筑空間的存在意義始終在自身而并非全為外部指涉,它還與日常生活實存中的空間語言有著更為潛在的關聯(lián)[7]。將充滿復雜動態(tài)演進的日常生活實景自然呈現于建筑空間環(huán)境中,不僅增強了空間語言的多樣性與隨時體驗性,亦是“道法自然”環(huán)境審美語言囿于空間之中的至高境界。溧陽博物館(如圖3所示)介于湖水與城市之間,注重建筑空間語言符號的整體性與生態(tài)性。博物館提取了象征溧陽人文精神的焦尾琴作為建筑形態(tài)符號,并通過夸張、懸念等符號設計手法重構了其形式上的象征感,試圖在有限空間中融入人文典故,讓建筑空間、自然以及城市三者產生緊密聯(lián)系。建筑表皮采用了質樸的原木色以及天然的植物色,在圓弧型建筑體態(tài)的承載下與城市地景相融合,創(chuàng)造出有機起伏的山體型態(tài),繼而自然而然形成一種藏巧于拙的意趣。博物館的“洞口”空間(如圖4所示)則延續(xù)了自然的尺度,將木色表皮轉換為綠地,通過光影與植物的相互映襯,建筑空間最終融于自然,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道法自然的環(huán)境審美語言將建筑空間內外看作一個整體的符號系統(tǒng),需蘊含物態(tài)的自然生命與真實的生活痕跡,也需本著人本情懷挖掘地域人文特質,獲取空間環(huán)境存在的意義。
道家美學思想為我國本土空間環(huán)境的營造提供了豐富的審美理論與思維方法,現代建筑環(huán)境面臨資源危機,缺乏本土化的文脈符號,而道家所推崇的自然觀、整體觀以及和諧共生觀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室內空間與建筑環(huán)境一脈相承,道家美學將建筑視為一個整體,提煉一種與整個空間環(huán)境相共鳴的語言符號,并進行有機聯(lián)系,關注的是建筑空間自身的文化內涵而并非其外部形式風格,此外,道家美學思想在現代本土空間營造中追求天然拙樸的自然旨趣,謀求心靈上的慰籍,當其美學意境轉化為空間設計理念,便要通過特定語言符號的表達來展現其藝術魅力。道之意味原本就難以言說,因而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沒有確定的語義。蘊含道家美學的空間環(huán)境營建需充分考慮人、空間與自然三者間的關系,并注入地域文化內涵?!皟?yōu)秀的藝術總是高語境的”,現代空間環(huán)境的營造要求設計師關注自己的內心,不尚浮華、尊重自然,真正理解“自然之道”所傳達的意境語言,并賦予其新時代的精神內涵,做到“取其形,延其義,傳其神”,最終實現現代空間環(huán)境中“本土語言”的動態(tài)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