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幺令·次韻和賀方回
金陵懷古,鄱陽席上作
李 綱
長江千里,煙淡水云闊。歌沉玉樹,古寺空有疏鐘發(fā)。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盡,幾見銀蟾自圓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fā)。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jié)??v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高樓誰設。倚闌凝望,獨立漁翁滿江雪。
【賞析】
李綱是宋朝著名的主戰(zhàn)派代表人物,曾在金兵圍攻汴京時,以尚書右丞任親征行營使“登城督戰(zhàn),殺數(shù)千人,乃退”,而后卻遭到主和派的罷免,以謝金人。高宗即位,李綱一度起用為相,敵不敢南犯。后因高宗聽信投降派讒言,李綱又被罷免。李綱的一生宦海沉浮,歷經榮辱,飽經憂患,然而他卻將一腔忠貞憤懣的愛國熱情傾注于詞中,也正因此,李綱的詞多以感慨身世、懷古傷今、即物明志為內容,詞風雄深雅健、慷慨悲涼。這首詞寫于李綱南渡初期遭貶后,詞中抒發(fā)了郁結于胸的忠憤不平之氣,同時寄托了他抗金復國的高遠志向。
上闋詞人圖景式地描寫了六朝古都的歷史滄桑變遷,凸顯出懷古之幽情。長江千里奔來,浩浩蕩蕩,江面寬闊,有“天塹”之稱。六朝帝王在這里據(jù)險而建都,成就帝王基業(yè),然而又有多少帝王在這里享盡聲色,窮奢極欲,不思進取,最終喪失國祚。面前的長江之水猶如無情的歷史,它奔流到海不復回,帶走了它所能帶走的一切,“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案璩劣駱?,古寺空有疏鐘發(fā)”,南朝陳后主創(chuàng)制的《玉樹后庭花》,早已歌聲沉寂,再也聽不到了,只有那古寺稀疏的鐘聲。這幾杵疏鐘渲染了寂寞蒼涼的懷古氣氛,更是記下了這座古城歷史的足音,更引發(fā)人們“念天地之悠悠”(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思古情懷。“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從時間上慨嘆六朝興亡變化速度之快!“兵戈凌滅。豪華銷盡,幾見銀蟾自圓缺”是從金陵的形跡上看六朝已經消失得了無蹤跡了。改朝換代時進行的戰(zhàn)爭把六朝帝王的奢華淫侈一掃而光,但見天邊的月亮仍只管圓了缺,缺了圓。詞人借用日月山川的古今共存,看似有情,實則反襯出歷史與時間的無情,令人分外感慨,從而進一步地創(chuàng)設了濃郁的懷古傷情的氣氛。上闋的懷古不僅寄托著詞人的政治見解,詞人更是希望南宋統(tǒng)治者能以六朝興亡作為歷史的鏡子,不要重蹈六朝滅亡的覆轍。由此可見,詞人的忠貞之情,可昭日月!
下闋詞人借對個人的宦海沉浮和榮辱得失的感嘆,抒寫抗金之高遠志向?!俺甭洹倍溆缮祥爩懢皯压胚^渡到下闋的即景抒情。鄱陽湖水通長江,從湖水的漲落聯(lián)想到江潮的起伏,詞人面對闊大的湖景,思接千載,心潮起伏,想到自己屢遭貶謫,身為遷客,心有苦悶:有誰憐惜我“老大傷名節(jié)”呢?詞人感傷自己已生華發(fā),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更為自己抗金之志未酬而深為浩嘆。詞的后半部分情感即緣此生發(fā),進一步表明了詞人堅貞不屈的立場。“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詞人高唱著不論環(huán)境多么險惡、困難,都要像松柏那樣蒼翠挺拔,不畏冰雪嚴寒,堅定地高舉抗金大旗收復北邊失地,同時更不怕投降派的打擊迫害,矢志不渝與之斗爭到底!最后兩句,詞人化用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這一詩句,借用漁翁形象自比,讓人們從一個漁翁傲然獨立江頭,不怕滿江風雪的藝術形象去領會詞人的那種堅定不移、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這種藝術化的結尾不僅將詞人的磊落之氣、堅貞之節(jié)表露無遺,更使全詞具有了曠久的神思和悠遠的情味!
全詞借“金陵懷古”為題,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不妥協(xié)的抗金立場。詞上闋的低沉、頓挫,與下闋的高昂、慷慨、豪邁一脈貫通,都力透抗金報國的豪氣以及詞人悲憤中奮起的志向,讀之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