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紅 許倩琪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三五”(2019年)規(guī)劃項目——“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背景下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戲劇意象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9WX13)。
摘? 要:湯顯祖與莎士比亞作為同時代的兩位世界戲劇創(chuàng)作大師,其戲劇作品中的意象存在明顯的交替與碰撞。以《牡丹亭》與《仲夏夜之夢》為例,作為浪漫愛情戲劇,這兩部劇作以“夢境”為主要意象,將情與理的矛盾沖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充分表現(xiàn)出湯翁與莎翁的人文主義關懷。由于身處不同的政治背景、社會制度、文化背景之下,湯翁與莎翁的戲劇作品盡管運用了同一種意象——“夢境”,但在具體的運用形式和意圖的表達層面有著明顯的差別。本文將比較《牡丹亭》與《仲夏夜之夢》兩部戲劇作品中“夢境”意象的不同及其象征追求。
關鍵詞:“夢”意象;象征追求;《牡丹亭》;《仲夏夜之夢》
作者簡介:范曉紅(1981.1-),女,漢族,陜西合陽人,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及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0--02
引言:
誕生于同一時代的兩部享譽世界的浪漫愛情劇——《牡丹亭》與《仲夏夜之夢》,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在創(chuàng)作這兩部戲劇作品時,不約而同地創(chuàng)造了“夢境”這一文本意象,通過夢境的形式展開戲劇矛盾的鋪設。在不同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下,湯翁與莎翁對于夢境意象的鋪設采用了不同的手法,表達了不同的情理內(nèi)涵。本文將對《牡丹亭》與《仲夏夜之夢》展開平行比較,探究兩部浪漫愛情戲劇通過夢境意象表達的象征追求。
一、由“夢境”展開的戲劇沖突
湯顯祖的《牡丹亭》與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中的一個鮮明共同點在于,二者都通過“夢境”展開戲劇沖突。
湯顯祖所處的時空背景是明朝萬歷年間,盡管晚明政治昏暗、君主昏庸、官場勾心斗角,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呈現(xiàn)繁榮態(tài)勢,正是這一階段,資本主義萌芽得到發(fā)展。生產(chǎn)方式的變革和市民階層的興起,推動了“個性”、“人本”社會思潮的興起。陸王心學一度成為當時王朝的文化主流,也為當時社會的思想解放做出推動。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羅汝芳作為湯顯祖的啟蒙導師,以提倡自然人性和反對、批判禁欲主義為主要風格。羅汝芳曾與徐渭創(chuàng)立“本色說”,與袁宏道發(fā)展“性靈說”,以反對程朱理學為基本風格。羅汝芳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提倡真情、人性。導師的風格和教導對湯顯祖產(chǎn)生了莫大的影響,他承接羅汝芳“主情說”的風格,在戲劇創(chuàng)作中處處體現(xiàn)真情、人性的部分。湯顯祖曾給《牡丹亭》題詞,言說“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睖@祖所言有兩層含義,其一,情之所至,正如夢境中的生死流轉;其二,這一點在湯顯祖《赴帥生夢作序》中有印證,即夢境源于真情,夢境也同時是寄托真情的場所。湯顯祖擅于在戲劇創(chuàng)作中運用夢境這一意象,曾有言“發(fā)夢中之事”、“弟傳奇多夢語”。正如“臨川四夢”所稱,湯翁創(chuàng)作的《邯鄲記》、《牡丹亭》、《南柯記》、《紫釵記》中都將夢境作為戲劇創(chuàng)作的重要元素。
《牡丹亭》主要講述了杜麗娘游園而驚夢,夢中相戀卻早殤。杜麗娘死后的第三年,書生柳夢梅進京趕考,路過埋葬杜麗娘的梅花觀。杜麗娘的魂魄與柳夢梅終于相見,相互傾訴了對戀人的真摯愛情。最后,柳夢梅勇敢地挖掘杜麗娘的墳墓,二人通過花神的幫助,最終麗娘還魂,二人終有圓滿結局?!赌档ねぁ愤@部戲劇作品充分展現(xiàn)了封建桎梏與人本個性、自由的矛盾沖突,映照出當時年輕男女對于追求自由、美好愛情和戀愛婚姻自主的愿望。夢境作為杜麗娘與柳夢梅相戀的場所,同樣是湯翁表達自身價值追求和人生理念的表現(xiàn)形式。
莎士比亞生活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16、17世紀的英國正處于生長和開放的階段。資本主義對外擴張,資產(chǎn)階級誕生。這一時期的英國文壇,恰如中國古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文藝復興的發(fā)展,社會崇尚人本、自由、個性解放、反對神性的思潮。這一時期對于人性自由、人的價值的肯定,同樣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中得到體現(xiàn)。莎士比亞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壇巨匠,肩負起了那一時代文藝復興的使命職責。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中,充滿了人文關懷,他崇尚人本、自由,重視個人情感的表達和人性地位、個性需求的闡述。在他的戲劇作品中,融匯貫穿了和諧與真情。莎翁創(chuàng)造的浪漫劇被世人親昵的譽為“莎士比亞之夢”,以《仲夏夜之夢》為最。以愛與和諧為美學基調(diào)的《仲夏夜之夢》,主要描述了兩對青年男女的感情糾葛。在這兩對青年男女的感情之中,又貫穿了仙王、仙后,公爵、女王,手藝人“戲中戲”的內(nèi)容。莎士比亞擅于在作品中鋪設復雜、龐大的人物關系網(wǎng)?!吨傧囊怪畨簟吠ㄟ^主線與復線的交叉、映襯、對比,將主線兩對青年男女的感情糾葛推向高潮。莎士比亞借助夢境意象鋪設的戲劇沖突與化解,表達了自身人文意識的覺醒和人本主義關懷。作品通過傳統(tǒng)婚姻觀與自由戀愛婚姻,封建勢力與資產(chǎn)階級、傳統(tǒng)思想與文藝復興思想的矛盾沖突,最終推向資本主義戰(zhàn)勝封建倫理,全劇融匯著英國資產(chǎn)階級感受自然、生命和諧的精神內(nèi)涵。《仲夏夜之夢》通過對自然和諧、仙子神力、人的戀愛的描述,展示了生命價值存在的夢幻美。無論是主線還是三條支線內(nèi)容,主人公都曾反復強調(diào)“夢境”。也正是通過劇作中主人公對于“夢境”的反復強調(diào),才成就了《仲夏夜之夢》成為“莎士比亞之夢”之最。
無論是湯翁還是莎翁,二人在進行浪漫劇的創(chuàng)設時,都通過“夢境”展開戲劇的沖突與化解,這也是二人在戲劇創(chuàng)作時的相似之處?!赌档ねぁ放c《仲夏夜之夢》借助夢境,有意無意地展現(xiàn)出湯翁與莎翁的人文關懷。兩部作品借由夢境對自然、人性進行展現(xiàn)?!赌档ねぁ肥侵袊Y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的印證,《仲夏夜之夢》是西方文藝復興的切實體現(xiàn)。但不可否認的是,兩部作品雖都運用了“夢境”意象,但在意象內(nèi)涵的表達和意象功能的設置上是存在明顯差異的。
二、《牡丹亭》與《仲夏夜之夢》“夢境”意象——人性象征的異同
《牡丹亭》與《仲夏夜之夢》“夢境”意象的最顯著的差別在于《牡丹亭》的夢境意象指向個體情結,更多的是無意識的。而《仲夏夜之夢》的夢境意象所指對象是集體,具有無意識特性。究其原因,人們大量的無意識隱藏在可控制、有意識的想法、行為之下,無意識是人們的本能的存在。夢境的無意識性,是由個體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刺激下形成的,充分體現(xiàn)了人性的本能欲望,也因此會對個體產(chǎn)生明顯的影響。夢境即個體本能欲望的記憶化,按照弗洛伊德的定義,這種潛藏在無意識當中的心理塊結就被稱作“情結”。“情結”能夠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之下從壓抑的意識域中沖破出來。情結作為一種心理意志是受到個體的可控意志的制約的,為了將壓抑的本能欲望順利地釋放出來,情結就轉化為個體的夢境,在夢境中獲得本能欲望的釋放。
《牡丹亭》中的夢境意象的設置,旨在讓主人公杜麗娘的本能欲望得到釋放和滿足。杜麗娘是深受封建桎梏影響的人?!赌档ねぁ饭适氯^程呈現(xiàn)出一種幻想的補償狀態(tài),是湯顯祖代表那一時代覺醒的人,借杜麗娘死亡到還魂的過程,將人性的本能欲望進行象征性的滿足。杜麗娘游園驚夢,這一過程中包含了杜麗娘感春傷懷,因春而生情,又因有情而入夢。在夢境中,杜麗娘與柳夢梅自由戀愛。這一階段的夢境體現(xiàn)出對春色惱人的否定。當杜麗娘夢醒,與柳夢梅分別,欲念交織,導致情殤。這一階段即是對夢境中的熱戀、溫存的否定。最后一階段,杜麗娘死后三年,魂魄與柳夢梅相會、相戀,最終還陽,與柳夢梅有情人終團圓。這一階段又是對夢中戀情虛幻的否定。整個夢境意象以否定的形式呈現(xiàn),恰恰印證了幻想與個體本能轉化的邏輯。這種夢境意象結構,將主人公杜麗娘的性格完整地展現(xiàn)出來。杜麗娘深受現(xiàn)實生活的壓抑,當本能欲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時,杜麗娘只能將幻想變成夢境,在夢境中聊以慰藉。從杜麗娘游園驚夢可以看出,《牡丹亭》設置的夢境意象,將人性個體的社會心理意圖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是對個體個性的深層次解讀。
《仲夏夜之夢》之所以被稱為是集體無意識,是因為集體無意識是無意識的更深層次內(nèi)容,可以追溯到先祖?zhèn)鹘y(tǒng),通過基因遺傳、傳承所形成的一種集體的普遍意識——經(jīng)驗模式。集體無意識是指與生俱來的原始意象——原型,是無數(shù)的同類經(jīng)驗的一種形式結構框架。這種原型在夢境、深化、原始宗教中常有出現(xiàn),也同樣適用于文學作品。原型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更多情況下指的是在文本中反復多次出現(xiàn)的意象。該劇的主題是兩種勢力不同的婚姻觀、思想觀念的相互斗爭,最終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獲得最終勝利。《仲夏夜之夢》通過兩對年輕人的感情糾葛展現(xiàn)出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chǎn)階級個性自由、個性解放,強調(diào)人的欲望、情感的表達。從“夢境”意象、原型的角度進行分析,《仲夏夜之夢》通過描述人的生命活力,展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仲夏夜之夢》的創(chuàng)作是為了貴族婚禮和為仲夏季節(jié)的祭典而作。這種儀式本身就是從原始時期人類群體無意識流傳下來的經(jīng)驗模式,人們在超自然的控制下,通過舉辦儀式,對美好生活、幸福進行展望。這一過程就是集體無意識的欲望的象征性滿足。莎士比亞將貴族婚禮、祭典籠罩在夢境意象之中,在夢境意象的框架之下,整個戲劇展現(xiàn)出濃濃的象征意味?!吨傧囊怪畨簟分袎艟骋庀笳归_的最初場景是仙靈的森林。這一場景以仙王為中心,圍繞仙王構建起多層次的人物關系。所有的人物關系、人物活動都是在同一個森林當中,這也是仲夏祭典具備原型象征特征的最主要的原因。森林代表綠色,代表生命。夢境將森林的綠色通過仲夏祭典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人類對原始精神、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人類對于生命力、愛、和諧的欲望。在貴族婚禮的儀式上,《仲夏夜之夢》將青年男女的感情糾葛放置在仲夏夜充滿生命與活力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下,借由夢境,將夢與真實、人與自然、影子與實體等充分的具象化,實現(xiàn)了自然與超自然、瞬間與永恒、生命與非生命的界限進行重構,構建起一個超越原本存在的更加奇妙、玄妙、絢爛的世界,進而實現(xiàn)了生命的和諧與美好?!吨傧囊怪埂烦錆M了浪漫色彩,充滿了人的個性對原始本能的超越。但是,《仲夏夜之夢》并沒有全面把握人性最真實的處境,對于社會現(xiàn)實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游離。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牡丹亭》和《仲夏夜之夢》都通過夢境意象表達了對于人文主義的追求,是創(chuàng)作者人文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但有區(qū)別的是,《牡丹亭》最后將夢境轉化為現(xiàn)實,《仲夏夜之夢》則是將現(xiàn)實轉化為夢幻。
參考文獻:
[1]駱蔓.論兩個“夢”意象構成的浪漫劇及其象征追求——《牡丹亭》與《仲夏夜之夢》比較[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03(03):18-23.
[2]馮王璽.莎士比亞與湯顯祖作品夢幻背后的能指和所指之比較——以《仲夏夜之夢》與《牡丹亭》為例[J].大眾文藝,2014(02):39-40.
[3]趙琳.符號翻譯學視閾下的中國典籍英譯策略研究——以《牡丹亭》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12):97-102.
[4]周明初.《牡丹亭》藍本為《杜麗娘記》補說[J].文藝研究,2020(01):1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