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魯迅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其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深入人心。這些鮮活飽滿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深刻揭示了當時社會背景下底層人民倍受壓迫的不幸生活和封建思想對人們的荼毒,又充分體現(xiàn)出人物的現(xiàn)實性、復雜性和批判性;既是“哀其不幸”的一份同情和傷心,又是“怒其不爭”的一種憤怒與無奈;既有諷刺絕望,也有抨擊批判;既是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真實映射,也飽含了對新社會、新生活的無限渴望。這也正是魯迅文學作品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影響深遠的原因所在。其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往往將焦點放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身上,通過這些人物形象的刻畫將國人的特性一一展現(xiàn)出來,這些人物形象兼具普遍性和獨特性,既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高深的藝術造詣,又凝聚了深刻的思想,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關鍵詞:魯迅文學作品 人物形象塑造
魯迅先生在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中塑造了很多生動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愚昧麻木者、彷徨掙扎者、盲目反抗者、封建禮教的衛(wèi)道士等典型人物。這些人物所體現(xiàn)的深刻思想及藝術內(nèi)涵在當今社會仍然極具價值。通過綜合人物特征集中描繪、肖像與眼睛的刻畫及個人獨白的表達方式,一個個具有時代特性的人物就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活靈活現(xiàn)了。這些人物無論從形象還是內(nèi)涵上面都因個人經(jīng)歷、職業(yè)、語言習慣而存在一定差異,這也更能彰顯人物個性,使得人物形象更為鮮明。從這些典型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生命歷程中既能夠洞悉當時社會的腐朽及封建思想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又能夠?qū)鹘y(tǒng)中國社會中的文化習慣和歷史傳承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對魯迅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并探究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以便于更深層次地理解魯迅文學作品中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1.魯迅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1.1愚昧麻木的人物形象
魯迅文學作品中有許多極為典型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既有知識分子,也有農(nóng)民,作為社會的底層人物,農(nóng)民倍受壓迫,知識分子在生活中也是困難重重。尤其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知識分子的人生之路往往較為坎坷,最終也沒有好的結(jié)局。當然,知識分子的形象是多種多樣的,但在男權、神權、政權當?shù)赖暮诎瞪鐣校淙松脖厝欢际浅錆M波折的,更何況是在封建思想中愚昧麻木的知識分子。這類形象的典型代表就是《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他在給孩子們分茴香豆的同時還要將“茴”字的四種寫法教給他們,有些迂腐,但也不乏愛心。他也有自己的行事原則,懂得還清欠下的酒錢,但一生執(zhí)念“八股取士”,淪落為賊,還被打斷腿,飽受譏諷,在窮困潦倒中死去。像這樣的知識分子還有《白光》中的陳士成,他們都被封建思想所荼毒,愚昧麻木,難免凄苦的命運。而這類人物的農(nóng)民代表就是《阿Q正傳》里面的阿Q和《故鄉(xiāng)》中的閏土了,阿O以精神勝利法來白瞞白欺,不愿正視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受的壓迫?!豆枢l(xiāng)》中的閏土最初是勤勞樸實的農(nóng)民,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黑暗動蕩的社會中逐漸變得麻木、遲鈍了。這就是魯迅筆下愚昧麻木的農(nóng)民形象,它真正體現(xiàn)了當時整個民族的精神狀態(tài)。對于這些愚昧麻木的人物,魯迅先生既同情其所受的痛苦,也批判其在封建思想下的麻木不仁和愚昧無知。
1.2彷徨掙扎的人物形象
魯迅先生生活在封建社會末期,當時社會處在病態(tài)環(huán)境中,有很多人都在這種病態(tài)環(huán)境中尋求生存之路,同封建制度作斗爭,然而沒有得到有效的指引,這種掙扎難免彷徨徒勞。這也是其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彷徨掙扎的人物形象的重要原因?!栋正傳》中的阿Q雖屬愚昧麻木的典型代表,但也試圖反抗,與壓迫作斗爭,即使這種反抗大多表現(xiàn)在心理活動上,包括在欺壓他的人倒霉的時候覺得心情愉悅和一時燃起的復仇意識,甚至他最后的“革命”,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這類彷徨掙扎的人物形象還有《采薇》中的叔齊和伯夷,以君子不受嗟來之食為準則,不食周粟,進行迂腐而徒勞的反抗。這些彷徨掙扎是以愚昧思想為指導的,也就必然不會取得成效。
1.3衛(wèi)道士的人物形象
衛(wèi)道士是封建制度的幫兇,是魯迅文學作品中極為典型的一類人物。衛(wèi)道士雖然在魯迅作品中所占的篇幅較小,沒有著重進行刻畫,但對其批判之意顯而易見…。這類人物往往特征明顯,是當時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真實寫照。比如《祝?!分械聂斔臓斁褪欠饨▌萘Φ膿碜o者,他沒有對祥林嫂造成物質(zhì)上的損失,也沒有給予祥林嫂人身傷害,但他所崇尚的理學使祥林嫂在靈魂上遭受拷問,并使之死亡,是充滿罪惡的。這樣的衛(wèi)道士還有《孔乙己》中的丁舉人,孔乙己偷了丁舉人的東西而被打斷了腿,這充分體現(xiàn)了處于社會上層的封建統(tǒng)治者蔑視下層知識分子的自私無情,《風波》中的趙七爺也屬于這類人物形象。魯迅先生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并不會刻意去丑化他們,只是通過白描,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社會上層人物對下層人物的無情蔑視和摧殘,通過這類衛(wèi)道士形象揭露和批判封建社會中的道德問題。
1.4盲目反抗的人物形象
魯迅文學作品中還有一類盲目反抗的人物形象,這類人物往往既受到封建教育的影響,又接受過一些民主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愿意與封建制度作一番斗爭,也確實有過反抗封建勢力的實際行動,但思想意識較為薄弱,又缺乏正確的信仰作為指導,全面系統(tǒng)地進行反抗,不能堅持到底,最終還是不得不被封建勢力打壓、粉碎。小說《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就是這類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他受到民主思想的影響,勇于探索革命之路,極具個性,破除迷信,想要實現(xiàn)中國的改革,但卻難以抵御現(xiàn)實的重壓,在那樣腐壞陳舊的社會背景下倍受排擠,最終走向迂腐和孤獨的深淵。同類型的人物形象還有《孤獨者》中的魏連殳,他們都是盲目反抗,終至失敗的典型人物。
2.魯迅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2.1綜合多種人物特征集中描繪
魯迅先生在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較為注重環(huán)境與其他人物的襯托,使人物形象具有立體感,更為飽滿[2]。尤其擅于將生活中的多種人物特征集中起來放在一個具體的人物身上,這種方法集中了生活中人物原型的多個特點,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極具代表性。比如《阿Q正傳》中的阿Q,就算是去刑場,他也有辦法排解憂愁,生活在社會底層,與圣賢生活有著云泥之別,卻想“樣樣合于圣賢經(jīng)傳”。在黑暗的封建社會制度下彷徨掙扎的阿Q,是生活中不同的人物形象的縮影,綜合了多個人物形象的不同特征,也就使得不同層次、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從中窺見自己身上的一些特點,與之產(chǎn)生共鳴,也能夠更好的感知到阿0的彷徨與掙扎,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所具備的普遍性。還有華老栓、七斤、祥林嫂等人物都是魯迅先生綜合人物特征集中描繪出來的形象,都是當時社會中各方面人物的真實寫照。
2.2通過描繪肖像與眼睛塑造人物形象
魯迅先生擅用“白描”手法將人物的性格特點描繪出來,不需多加渲染,就能使一個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比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場時的描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雜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是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绷攘葞拙?,并沒有特別的渲染,但足以見出孔乙己生活窮困、篤信“八股”。魯迅先生還擅“畫眼睛”,通過人物眼睛的描繪來塑造人物形象。比如《狂人日記》中通過狂人的眼睛畫出了趙貴翁的眼睛:這些人顯露出“似乎怕我,似乎又想害我”的“怪眼色”,“滿眼兇光的鬼眼光”等,通過對人物眼睛的描寫體現(xiàn)狂人因遭壓迫而產(chǎn)生的憤怒和不滿的心境[3]。這是魯迅通過“眼睛”看“眼睛”而描繪出的情節(jié),透過這些對眼睛的描寫,趙貴翁這類封建勢力吃人的恐怖形象顯露無疑。還有《阿Q正傳》中阿Q去法場時看到周圍人的眼睛像想吃他的那只狼一樣,那“又兇又怯”的眼神甚至要穿透他的靈魂,作者麗的這雙眼睛將當時人們的冷漠、麻木一覽無余。
2.3通過個人獨白塑造人物形象
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中個人獨白也是一種較為高效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這在現(xiàn)代小說中也是一個較大的突破。通過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可以將人物內(nèi)心豐富而復雜的東西一一呈現(xiàn)出來,更為簡單明了。比如《狂人日記》、《傷逝》等文章都用到了引語進行直觀表達,這種戲劇化的直接引語使狂人的思想活動能夠更為清晰地呈現(xiàn)[4]。又比如《幸福的家庭》中話語用引號標注,而《頭發(fā)的故事》中主角的個人獨白占據(jù)大量篇幅,用文字來呈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這樣戲劇化的描述讓讀者更為明了人物的內(nèi)心思想,對人物形象有更為深刻的認識,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
3.結(jié)束語
本文分析了魯迅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并從綜合多種人物特征集中描繪、肖像與眼睛的描繪、個人獨白等方面探討了魯迅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希望能對深入理解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張磊世.魯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J].牡丹,2018(11).86-87.
[2]聶貝貝,魯迅和高爾基作品折射的國民劣根性比較[J].東南傳播,2019(4):170 173.
[3]李群,淺談魯迅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8(112):15-16.
[4]杜曉剛.魯迅小說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心理描寫分析與研究 基于時代背景的阿o心理特點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6):70 72.
(作者介紹:王靖宇,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