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伊
張 萌 編輯
進潮量(tidal prism)是指在一個完整的潮汐周期中,瀉湖或河口與外海之間交換的水量。氣象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英漢漢英大氣科學詞匯(第二版)》收錄了該詞條并翻譯為進潮量。商務印書館2016出版的《綜合英漢科技大詞典(第2版)》對該詞條的翻譯則進行了不同學科的區(qū)分,海洋學領域多譯為潮棱體、地理學翻譯為納潮量、水利水文學譯為進潮量。
tidal的中文含義為潮汐,prism為棱體,故譯為潮棱體是采用直譯的方式。此概念的定義為河口或海灣平均高潮位與平均低潮位之間水的體積,其形狀近似于棱體,譯為潮棱體頗為直觀、形象;翻譯為進潮量或納潮量則更傾向于意譯。
在百度搜索中,進潮量最為常見,結果有近2000萬條 ;納潮量較常見,結果超過20萬條;潮棱體只有46條搜索結果。而在中國知網(wǎng)的學術搜索中,納潮量的結果超過200條;進潮量和潮棱體使用數(shù)量較少。檢索結果體現(xiàn)了大眾科普和學術研究對同一個概念在用詞上的巨大差別。
臭氧總量測繪光譜儀(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TOMS)首次于1978年11月搭載在美國發(fā)射的Nimbus-7氣象衛(wèi)星上,隨后又搭載在Meteor-3,ADEOS以及其他國際衛(wèi)星上。南極的臭氧空洞最初就是通過分析TOMS獲取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的。
以TOMS為主題詞在Web of Science平臺的SCI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可得到1400多條結果。其中,發(fā)文量超過100篇的學科按照發(fā)文量由多到少的順序為氣象與大氣科學(584篇)、環(huán)境科學(191篇)、地球科學多學科(161篇)、食品與動物科學(140篇)以及遙感技術(115篇)。氣象與大氣科學為主題的文獻遠超其他學科,可見TOMS在氣象與大氣科學研究,尤其是在對大氣臭氧、氣溶膠、紫外線輻射等數(shù)據(jù)觀測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近5年來每年發(fā)表的SCI文獻均維持在40篇及以上,說明歷經(jīng)多年,圍繞TOMS的研究依舊維持著較高的熱度。表1給出被引480次以上的相關論文信息。
表1 氣象與大氣科學領域被引480次以上的TOMS主題相關論文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