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宇
我的老家在大別山的一個小山村,在那群山之間有一座雄偉的大理石亭子,它叫“思源亭”。這是我爸爸籌資近10萬元建造的。
遠遠望去,潔白的思源亭掩映在翡翠般的綠色海洋里,十分醒目。沿著43級臺階拾階而上,展現(xiàn)在眼前的思源亭由6根巨大的圓形石柱撐起,亭子的6個角如雕花的牛角,又如展翅的雄鷹。亭子的頂端由3個由大而小的大圓球構(gòu)成,看上去就像一串糖葫蘆。亭子正面的橫梁上有3個鎏金大字:思源亭。迎面的大圓柱子上刻著一副對聯(lián):“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弊哌M亭子,抬頭仰望,6塊石刻清晰可見,上面記錄著張氏的起源與小山村的歷史和變遷。
爸爸為什么要在這里建造這樣一個亭子?說來還有一段故事呢!爸爸6個月大的時候,生活在這個全部都是“張”姓的小山村里的伯父、伯母收養(yǎng)了他。在他們一把屎一把尿地操勞下,爸爸慢慢長大了。后來爸爸學業(yè)有成,離開家鄉(xiāng),去遠方追逐自己的夢想。等他有能力贍養(yǎng)伯父、伯母的時候,他們卻走到了人生的盡頭。老房子沒人住了,終于經(jīng)受不住歲月的侵蝕,在一個風雨之夜徹底倒塌了,爸爸悲痛欲絕。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失去精神寄托的爸爸在他43歲生日的那天作了一個決定:在老宅基上建一個亭子,紀念養(yǎng)育他的伯父伯母和他們的先輩,同時記載整個山村的歷史。爸爸把想法告訴我,也得到了我的認同。從那以后的幾個月里,爸爸幾乎天天都在為建亭子的事情奔波。2016年5月,“思源亭”竣工了,爸爸特地帶上我,開車回了老家。當我與爸爸以及村子里的長輩們一起掀開蓋在碑記上的紅綢時,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群山之間久久回蕩……
爸爸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感恩”的含義,“感恩”的家風也一定會在我的身上得到傳承!
指導教師:李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