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鶴軍
·推薦理由·
《讀書這么好的事》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新穎所著,張教授曾著有《沈從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從文的前半生》《棲居與游牧之地》《迷戀記》等作品,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等。2018年,我在蘇州半書房暑期教師閱讀會上初遇此書,對于我近兩年的讀書、寫作有很大的啟迪與幫助。
讀了,再說。這本書堪稱我的閱讀“指南針”,我讀了不下十遍,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和體驗。閱讀此書,可以重新理解閱讀是怎么回事,學到必需的閱讀策略,打開閱讀視窗。讀完此書的那一刻,你不再孤獨,也不再“孤讀”,你會欣喜地發(fā)現你走過的閱讀之路、你所經歷的閱讀體驗、你沒有表達或者無法表達的閱讀快樂,作者都一一替你說了出來,當然還有許多新的思想、新的火花、新的光芒在照亮你閱讀前行的道路。
經由此書的閱讀,可以逐步打開自己的心智空間,真正體驗到讀書是這么美好的事。因為讀書,一個人的心靈空間開始擴大,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每走一步,都會帶來不同的感受,每到達一個目標,都會處于不同的境界。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書中的智慧通過你的眼睛使它成為可見的,然后經過感覺的門廊,通過想象力的天井,進入你的心靈空間。
讀書不僅帶來心智空間的拓展,而且引進了另一種時間——讀書時間,翻開書頁,就從表面的、平淡的物理時間,進入到一個人獨有的與書對話和交流的深層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書就是一個朝向自我、理解自我、產生自我意識、形成和塑造自我的運動過程。
·閱讀體驗·
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只要他活著,就會想讀書。每本書都是安靜的,書中的文字也是一樣。當你翻開了書,進入到文字所營造的世界里,就會發(fā)現一個逐漸開闊、逐漸敞亮、逐漸恢宏的精神世界。
探尋書中“黃金”
作者張教授說:“書中的真正價值需要你去發(fā)現,這就像大自然中的黃金需要發(fā)現一樣。你所探尋的黃金是作者的心靈或思想。你的丁字鎬就是你自己的心血、機智、學問,你的熔爐就是你自己的會思考的靈魂?!敝挥锌朔死щy所獲得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閱讀,讓我們看到了以前沒有看到的新事物,體會到以前沒有體會到的新感受,激發(fā)了以前沒有激發(fā)起的新思想。一言以蔽之,讀書就是開闊我們生命格局的精神挑戰(zhàn)之旅。
世界在變,自己也須做出相應的改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第一本書開始閱讀,從第一篇文章開始寫起,從第一節(jié)課開始上起。萬事開頭難,每日里讀書、做事、上課有一些體會,我及時地、認真地記錄下來,讓思考更有條理,讓表達更清晰,讓生活變得有意義。
把經典書讀成工具書,在閱讀中尋求新的突破與改變。我利用寒假時間重讀2019年讀過的書,選擇、掂量、考評出幾本重要的書。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讀過的書還需要加深理解和思考,融入自己的血脈和思想之中——
《教育的目的》的作者是懷特海,他認為教育應該充滿生氣和活力。成功的教育所傳授的知識必有某種創(chuàng)新,這種知識要么本身必須是新知識,要么必須是在新時代新世界里的某種創(chuàng)新的運用。不管怎樣,必須設法使它在某種程度上對現實具有重要的新意,就像跳出水的魚一樣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課堂教學要努力從新的角度去解讀、去感受、去發(fā)現。教出新意,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教師自己也獲得發(fā)展和提高的快樂。學者的作用就是在生活中喚起智慧和美。
《文章例話》的作者是葉圣陶,他認為“閱讀和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凡是行為必須養(yǎng)成了習慣才行”。寫作要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意思,讀書、寫作應該和呼吸一樣自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就是生活本身。凡是經過這樣修養(yǎng)的人,往往會覺得有許多文章要寫,而寫出來的往往是好文章。
張新穎教授說:“閱讀經典可以讓我們打開自己,發(fā)現未來,發(fā)現更新的世界。為什么之前沒有這種眼光呢?那是因為我們的學力、經歷、閱歷之所局限,是經典在幫助我們,提升我們的眼界與境界?!庇械臅蛔x而過,有的書可以藏諸久遠。一讀再讀的書是書中的精品,經典的書籍是我們的老師,安靜地、默默地等待著我們去成長與發(fā)現。
網絡時代的笨拙精神
作者認為古老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笨拙的精神是最好的精神。抄寫和背誦這樣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在今天仍然有重要意義,一些經典或重要的篇章需要熟讀成誦。熟讀和背誦是為了從中汲取更多的、更好的人生養(yǎng)料。在熟讀和背誦的過程中,理解發(fā)生了、加深了,滲透和影響發(fā)生了、加深了,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遇到好的文章應該背誦與積累,將優(yōu)秀的文化因子融入我們的血液之中,與我們自身融為一體,以此豐厚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我的朋友吳小健勉勵我:“優(yōu)秀的經典文章要大聲朗讀,爭取熟讀成誦。葉圣陶說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憑手寫,還要用嘴念。好的文章要熟讀成誦,加深理解,要化在自己的血液里,并且融為身體的一部分?!?/p>
誦讀的快樂與收獲只有自己才知道。去年秋冬時節(jié),我在學校師生誦讀比賽的間隙為大家誦讀了《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赤壁賦》等經典文章,很多教師和學生表現出驚訝和贊嘆。其實我可以站在講臺上連續(xù)大聲背誦兩個小時不同的文章,一點兒也不覺得枯燥乏味。我認為將有些文章熟讀成誦,會有新的發(fā)現與感悟。當我看到類似觀點的文章時,下意識地與自己的想法進行聯系與比較。當然我非常希望能夠看到改變我原有想法的文章,這樣對我的啟迪與幫助會更大。
我將陶淵明的奇文《桃花源記》熟讀成誦,背得滾瓜爛熟,可以加深理解,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意蘊。不過僅僅能夠倒背如流是遠遠不夠的,在誦讀的過程中還要善于思考、發(fā)現。誦讀久了,我發(fā)現漁人遇見桃花源的經歷與我們讀書求知進階的經歷非常相似。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復前行”“復行數十步”,在不斷地探索,孜孜以求。終于,漁人自己主動探尋的好奇心和不斷尋覓、欲窮其林的行動促使他遇見美好、遇見桃花源。
關于這一點想法,我曾經與何偉俊老師交流過。何老師告訴我,他在誦讀《桃花源記》的時候也有類似的閱讀體驗。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它會給你驚喜,會給你新的發(fā)現,幫助你打開新的可能性。最近閱讀張文江先生的《古典學術講要》,張先生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一篇文章《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張先生的文章我沒有看過,但看到這個題目,仿佛一道閃電劃破天空,這又是一種閱讀經典的新視角。我理解的漁人探尋是主動的、積極的、充滿建設性的。而文章結尾的問津者是“太守即遣人隨其往”,“隨其往”的那個人是被動的,因此他們很快就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自己,與傳說中的桃花源失之交臂。經典總是促使人們去思考、去探求,他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吸引著我們,需要我們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去理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叭瞬荒軆纱翁みM同一條河流”,對于漁人來說,遇見桃花源是可遇不可求的,無論時間、心境還是探尋的目的都不一樣。抑或漁人這個人都不是先前的那個漁人了,他探尋的目的不再純粹。所以,遇見美好是一種偶然性,又是一種必然性。
行文至此,想起十年之前,吳小健老師在蘇州吳江賓館的燈下大聲誦讀的情景。不是吳小健老師讀書勤奮,而是好的文字在促使優(yōu)秀讀者放聲朗讀。那一刻,他讀到的一定是極佳的文字,通過發(fā)聲的誦讀,與文字、與作者融為一體,感受語言的美好,感受作品的魅力,感受作者的胸襟和情懷。誦讀,將自己的心血融入作品之中,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美好的讀書感受、讀書體驗、讀書思考的過程。
深度閱讀的讀書筆記
讀書要做讀書筆記,否則近似于沒有讀過?!皬拈L遠一點看,做讀書筆記是減輕自己今后的腦力勞動,為以后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做準備。筆記的效果不僅是為了幫助記憶,它就是當前閱讀的一個組成部分,幫助你即時整理書的內容、觀點和你自己的感受、想法,形成相對清晰的表述?!标P于做讀書筆記,張新穎教授認為可以寫得嚴肅不茍,也可以生動活潑;可以表示贊同,也可以提出疑問和辯難;可以概括要點,也可以關注細節(jié),要點不一定比細節(jié)重要;可以條分縷析、清楚明白,也可以記下含混而豐富的感受。
張新穎教授的書中提到兩本關于讀書筆記的好書:《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西西著)和《文心》(夏丏尊、葉圣陶合著),這兩本書我都購買閱讀了,這也應了作者書中的預言,你閱讀的下一本書就在你手上正在閱讀的這本書里,文章后面我會做簡要介紹。
如果你熱愛讀書,深度閱讀以后還可以嘗試寫點讀書筆記。不過,只有用心思考、專心閱讀,才能寫出有質量的讀書筆記;反之,認真寫好讀書筆記,也是閱讀不茍且的重要路徑。一般來說,我們讀完一本書以后,再接著去讀下一本書。讀完這一本好書的標志應該是:整體思索、提出問題、做出解釋,建立書籍與自我的聯系,并且融入自己的學習生活當中,創(chuàng)建起書籍的個人意義,寫出包含著自己獨特思考的讀書筆記。
2017年以來,我的電腦文件夾從“讀寫月報”到“讀寫生活”,改變的不是文件夾的名稱,而是讀寫的姿勢與習慣。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我現在重在讀經典書。日有所進、日有所思、日有所寫,我將2019年四個季度的文件夾分別命名為“春天的約會”“夏季的舞蹈”“秋天的收獲”與“冬日的暖陽”,對讀書逐步有了一些積累和思考。
廢書不觀,擱筆不寫,想學好語文無異于癡人說夢。讀書這么好的事,重要的是從我們教師自身做起,給自己一個機會,把讀書變成自己每一日基本的精神活動方式。
(作者系江蘇省興化市城東中心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