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華秋
瓷是土與火的藝術,不同的土加之不同的火便會誕生不同的瓷。
瓷又是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晶,以瓷作載體與藝術精神完美結合,能幻化出新的生命,蘊育出新的價值。
雖為瓷,皆因瓷的不同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共筑瓷國樂園,百花盛開;共建瓷國興旺,爭妍斗艷。
瓷的差異來源于歷史,來源于不同地域的差別文化,來源于不同瓷土的特質(zhì)誘因,來源于題材展示的非凡瓷力。
德化瓷以白著稱,自得其所。這種白似脂如玉,白中帶青,青有漣漪,蘊含著深厚清澈而又觀不見底的洞力,這可謂德化瓷的瓷質(zhì)誘惑。
德化瓷因雕塑而聞名,享譽四海。雕得栩栩如生,塑得神態(tài)宜然,把精巧技藝與世態(tài)心性完美融合,寓知心知性于一體,遷想妙得,雖載歷史體量,卻有默然持重敬守的彰顯,這可謂德化瓷的瓷力吸引。
白瓷和雕塑藝術的完美結合,為德化瓷塑重撞了濃濃的一筆。不僅承載了深厚的德化瓷文化,體現(xiàn)了文以載道的張力,而且應運了德化瓷的傳承創(chuàng)新,孕育出厚德載物的盛景。
選了合適的材料,用于適合的人物題材,讓材質(zhì)彰顯題材地底蘊,讓表現(xiàn)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表里如一、相得益彰,恰如其份、天人合一。
“知”是藝術家的要義,“知是”是藝術家的本質(zhì)。
德化雕塑瓷歷史厚重,始于宋、平于元、盛于明、衰于清,雖因宗教文化應運而生,卻歷經(jīng)朝代更替終不倦怠,最終成為民窯瓷塑的杰出代表,成為區(qū)別于官窯,走下圣壇又獲百姓之心的“東方藝術珍寶”。
德化雕塑瓷取材廣泛:以歷史文化為演義,把傳說人物、歷史人物塑型塑造,如:如來、觀音、達摩、彌勒、羅漢等傳說人物;如:屈原、蘇軾、關羽、岳飛、杜甫等歷史人物。以民間文化為根基,把戲劇故事、自然資源物化展現(xiàn),如:梁山伯與祝英臺、黛玉葬花等戲劇故事;如:龍、鳳、鶴、麒麟等自然資源。成為了一枝一葉總關情的大眾精神圣典!
德化陶瓷雕塑藝人是“知是”的,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既沿襲又開意。
“懂”是藝術家的本源,“懂得”是藝術家的根基。
德化雕塑瓷工藝鮮明,實現(xiàn)了材質(zhì)、題材、技藝的完美結合,形成了鮮明的文型特征。大家的共識是:德化瓷雕是民族文化的積淀,文根深遠,文脈統(tǒng)一,兼收并蓄了其他藝術門類的優(yōu)勢和私密性,自成一體而又開放;德化瓷雕充滿了盎然情趣,生動活潑的民間生活氣息和津津樂道的鮮活人文精神、自然產(chǎn)物都凝固在瓷塑之中,沖破了官窯的標尺束縛,活力永續(xù),形態(tài)萬千;德化瓷瓷質(zhì)優(yōu)異、釉色象白,瓷泥細密又透光性好,感觀效果如影如幻,暈運而具磁性;德化瓷的捏塑技藝堪稱一絕,傳承的是內(nèi)在的美,叫絕的是外化的活;德化瓷的裝飾性實現(xiàn)了工藝美與材質(zhì)美的高度統(tǒng)一,雕塑之品如導我心,見瓷見性。
得天獨厚的德化瓷因藝術家巧奪天工的個性技藝和深邃思想的個性注入而奉現(xiàn)出了溫潤柔美的德化雕塑瓷的盛宴。
德化陶瓷雕塑藝人是“懂得”的,其展現(xiàn)的作品意形相通,技形相隨。
舉幾例:
1、明代的德化雕塑瓷多以道釋人物為題材,為的是引導人們向善、向上。
我們來體會一下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明代雕塑大家何朝宗創(chuàng)作的被世人視為“天下寶之”的《盤膝觀音》?!氨P膝觀音”,頭稍向前傾,寬額長耳,豐腴端莊,表情慈祥,展示了大慈大悲的觀世音所具有的容儀。觀音頭部的稍向前傾,意在表現(xiàn)居高臨下、俯瞰眾生的意境。
2、當代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邱雙炯承何朝宗先生以道釋人物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十八羅漢》(入選德化縣陶瓷博物館),旨在引導人們維護正義。
邱雙炯先生創(chuàng)作的《十八羅漢》是大型群雕,有何朝宗先生的遺風,其紋飾細膩,表情傳神,姿態(tài)各異,無一雷同,令人嘆為觀止。
傳統(tǒng)的德化雕塑瓷以精雕細刻見長,未見大型作品。為了燒制這些大型作品,邱雙炯先生重新鉆研瓷土配方、瓷坯成型及燒制工藝,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實驗,才探索出了成功之技。
大型雕塑,對德化陶瓷雕塑藝術來說,是工藝的突破。
3、當代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曾素妹將德化傳統(tǒng)陶瓷雕塑技藝和媽祖文化相結合創(chuàng)作了《媽祖》(在第十一屆大陸(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獲優(yōu)秀作品評比金獎)系列作品。
曾素妹老師創(chuàng)作的《媽祖》系列作品,有何朝宗先生的遺風,生動傳神,風格細膩,質(zhì)量凝脂如玉,釉色光亮潔凈,典雅清新, 在華貴神圣中流淌著慈悲和秀慧,給人以一種強大的心靈震撼。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等,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擴及東亞沿海一帶的海神信仰,也是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自宋代以來,隨著航海家們的足跡所至,媽祖文化影響遍及我國沿江沿海及東南亞各國,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文化之源。
將媽祖文化引入德化陶瓷雕塑藝術,是題材的突破。
4、我創(chuàng)作的《如意彌勒》和《天女散花》。
《如意彌勒》是個傳統(tǒng)的題材,“彌勒”的形態(tài)要體現(xiàn)心智的力量,實屬不易。這需要經(jīng)過多年的潛心盡力地體味和實踐,才達到見“彌勒”而知心,遇“彌勒”而寬世的境界,進而實現(xiàn)“乾坤容我靜,名利他人行”地藝術心性。而實現(xiàn)“如意”的畫龍點睛之筆,更是對雕塑藝人的文蘊和對“彌勒”知性與神通的考問?此所謂知之深、愛之切、行之堅、篤之行,人文相通則“如意”方顯。我的《如意彌勒》系列產(chǎn)品似乎接近了這一深意。其取材的考究,用了德化瓷的“白”來暗寓《如意彌勒》的真和純、情和性、濃和淡;其用心的意,彰顯了《如意彌勒》的神和態(tài),可聽其聲、可聞其語、可嗅其味,笑可笑天下可笑之人,容能容天下可容之事,一切皆然。
我的《天女散花》與《如意彌勒》有異曲同工之妙。
異曲指的是傳說中人物的陰陽不同、體態(tài)不同、心智不同、知性不同、世態(tài)不同?!度缫鈴浝铡吩谛螒B(tài)上聚焦“容”與“閑”,厚厚的一尊堵實著空間,恰似濃墨重筆,浸染而外,佛意無邊。而《天女散花》則按國畫的“S”造型,凝聚動態(tài)瞬間,把空間化著留白,纖指漫舞,“落花不是無情物,化著春泥更扶花”,妙不可言。
同工指的是精巧技藝的物化。人物端莊慈祥、方桃譬李、節(jié)奏飄灑、如坐春風的神韻躍然而出;面部刻畫細膩,衣紋力透洗練;手、足、念珠、花飾精巧纖秀,細微逼真。大有“以寫入畫”,形質(zhì)和神采兼得,細工筆、精寫意之品性。
這兩件作品構思造型迥異,文型背反,局部特征放大而又不失氣運,精美地刻畫了“如意”和“散花”的向上向善特征,展現(xiàn)了我的藝術主張和個性風格。
我在福建省鳳凰陶瓷雕塑研究所擔任設計助理時,拜師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邱雙炯,專攻陶瓷雕塑設計和傳統(tǒng)雕塑藝術。參與了大型瓷雕2003-2005年創(chuàng)作活動,創(chuàng)作了五百羅漢;2006年又創(chuàng)作了水滸人物108將;2007年創(chuàng)作了十八羅漢。在福建省德化金祥工藝有限公司擔任雕塑設計技術員時,拜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師曾素妹,主攻陶瓷雕塑、瓷花及仕女制作?,F(xiàn)任福建省德化縣錦藝鴻陶瓷研究所藝術總監(jiān)。
我的作品的特征是:將傳統(tǒng)題材與白瓷結合,把傳統(tǒng)文化植入其中,神形合一,內(nèi)外合意,瓷質(zhì)與塑型高度化一。
昨天的路,奠定了今天的形,指向了明天的錦。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以德化瓷,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份,再塑傳統(tǒng)故事,以之弘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為當代人傳遞正能量,再顯德化瓷的張力,是德化陶瓷雕塑藝人應該做到的,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