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
摘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活動已經(jīng)開展了多年,對于廣大新聞工作者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將鏡頭對準市民,將報紙留給基層。俯下身,走到火熱的生活中去,將其中最鮮活、最打動人心的內(nèi)容以新聞的視角呈現(xiàn)出來。那么,如果已經(jīng)“走”了基層,到底該如何將“走”出來的故事講好呢?這是當下我們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好故事;細節(jié);接地氣
一、好故事的背景是反映時代把握導向
真實是新聞報道首個要素。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一定是體現(xiàn)當下時代脈搏,能在浩渺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精彩的一筆。
這樣大背景下的輿論導向性是恢宏的,同時我們選擇的故事切口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小切口。在改革開放40年的報道中,在冰雪旅游方面的報道,我們并沒有選取大氣壯麗的冰燈雪雕景區(qū)、展覽作為切口,而是選擇了一位冰雕匠人。工作40年,恰恰是第一代冰雕人的代表。從他的刻刀、冰鏟入手,從這位40年哈爾濱冰雪旅游的見證人、也是創(chuàng)造者的代表的視角,來寫冰雕、冰雪旅游的巨大變化以及構思創(chuàng)意、制作冰雕過程中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從他的自述中,我們了解到,當年第一屆冰雪節(jié)人潮涌動的盛況,了解到當年美輪美奐的冰燈世界中傾注了多少工匠的心血。
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很多人已經(jīng)在外地結婚生子,他們的父母在家鄉(xiāng)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巢老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歷時2個月的時間,對哈爾濱的部分空巢家庭進行了“貼身”采訪。通過采訪了十幾家具有代表性的空巢老人家庭,用記錄的方式記錄下老人們每天日常生活,提著牛奶、水果小心翼翼地扣響朱阿姨家的防盜門。一邊給老伴喂著蛋白粉,一邊娓娓地講述這些年來自己一個人照顧老伴的苦辣酸甜。老伴癱瘓5年了,獨生女也一直在異地工作,照顧老伴的重任就落在了朱阿姨肩上。最酸楚的一次是,老伴從床上掉下來了,“老伴躺在地上,姑娘躺通訊錄里……”朱阿姨講起那一晚的無奈,到現(xiàn)在都一個勁兒抹眼淚,但她還是把大部分委屈放在了肚子里,怕影響女兒工作,不想讓在外的孩子不放心。
二、好故事的成敗藏在有溫度細節(jié)中
一篇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能夠打動人的,一定是一個叉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jié)。在作品深度上的挖掘,提升新聞報道的溫度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是在處理好細節(jié),也可以說好故事的成敗就藏在有溫度的細節(jié)中。
要想寫出好的細節(jié),當然第一點就是攝像機般的捕捉,過濾有用的細節(jié)。這就對記者提出了幾個要求,首先就是必須在去采訪前有準備,將準備的采訪場景進行一次腦海中的“預演”,包括提問的問題能想到的一些環(huán)節(jié)要把重點的細節(jié)環(huán)節(jié)進行備注。比如,我們在采訪《“腦癱村”的母親》時,就前后開了三次議題會。對于一些常見的細節(jié)進行了預想,這是我們在采訪中、視頻拍攝中的重點。
當然還有很多細節(jié),就是要在現(xiàn)場靠記者敏銳的發(fā)現(xiàn)能力,在我們到海員醫(yī)院康復中心,見到了腦癱患兒的奶奶、姥姥時,正是在康復課上,為了不讓小寶寶哭鬧,分散孩子的注意力,60多歲的奶奶半小時一直在扮演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康復課上老師會自備著山楂片、小餅干等零食,給做康復中表現(xiàn)好的孩子作為小獎勵;在康復中心走廊里擺了長條休息椅,可卻很少有奶奶姥姥們坐,大家都在搶著找一個最佳的“扒眼”的位置。這些細節(jié)都是在我們出發(fā)前,開會多次也沒有預想到的。而這些細節(jié)恰恰能襯托出這群特殊的“母親們”為了孫兒們所付出的心血。如果記者沒有在現(xiàn)場用心來觀察,是不可能捕捉到這些細微之處的。
有了認真地觀察當然還有精準地取舍第一是角度根據(jù)主題、中心的需要,來將觀察到的、采訪到的細節(jié)進行整理取舍,對于最能突出中心、烘托人物形象的進行保留。尤其是人物報道,動作、表情細節(jié)要格外注意,以及能展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的空問環(huán)境細節(jié)。
第二是內(nèi)容,細節(jié)在內(nèi)容選擇上重要的是抓住特征,具象描摹。細節(jié)在于還原真實,在于一針見血,在于準確無誤。在采訪腦癱患兒時我們抓住了患兒鎖柱腳下裂開了口子的鞋這個細節(jié)?!?0塊錢的鞋,孩子穿了一夏天,天兒眼看也冷了,想著沒必要再買了'對付對付就換棉鞋了?!辨i柱奶奶慢慢地和我們講起貧困的原因兒子進了監(jiān)獄,兒媳回了娘家不管孩子。老伴60多歲了還要打更,滿口牙都掉光了也不舍得鑲。
三、好故事的語言是有品質(zhì)的“接地氣”
一篇好的新聞作品,絕不是讀者看不懂的高深文章,更虛、長、硬、空的“稿八股”,放下所謂的架子,力爭語言的親和力。
記者在整理采訪后的記錄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不會“翻譯”,總是將會議語言、專業(yè)詞語照搬上去,讀起來感覺硬邦邦、晦澀難懂。新聞稿的“親和力”是要求記者以平視的工作視角對新聞素材進行整合,采寫,努力讓新聞語言變得親近易懂。
下面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談談如何能做到語言接地氣。第一要做到在采訪記錄時,盡量要做到“原汁原味”地記錄,不要將采訪對象非常精彩的語言進行“簡化”記錄。有時候在稿件里,用直接引語更能突顯語境,也能更符合人物身份、特點。第二是要在語言的選擇上著重選擇感染力強的語言砉于用最通俗的詞語,將復雜的事物,形象生動地講清楚。
總而言之,在火熱的生活中,永遠最不缺乏的就是活潑鮮活的語言,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時刻能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一顆留意的心,只要新聞工作者們認真采訪,精于提煉,相信大家的每一篇新聞作品都是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