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斐
許多外地人來到閩南,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無論是城里,還是偏遠的鄉(xiāng)間,家家戶戶都會熱情地遨你坐下,喝茶,原本沒喝茶習(xí)慣的人,常常被眼前的喝茶過程與一杯又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湯震懾。為什么要給客人一杯熱茶?除了一份質(zhì)樸無華的關(guān)愛與友善,還因為這是閩南人的生活本身。那是柴米油鹽之外的一種生活必需,某種程度上,日常的泡茶喝茶,營造了一種獨特的閩南人的生活儀式,不刻意不奢華,每天的生活在一壺?zé)岵柚虚_始,又在一壺?zé)岵柚新湎箩∧?,與家人,與友人,與客人,與自己,都在一壺茶里浸泡出生活的默契。
閩南人泡茶的方式,是乍看隨意實則講究的百姓功夫茶,熟練的泡茶流程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對茶的親和,現(xiàn)燒的“滾水”,若是有空閑,人們很樂意起個炭爐子,邊扇火邊等水開。尋常至少是把水燒開來了裝進大暖壺。一把茶葉(多半是烏龍茶),一只茶壺(現(xiàn)在也用蓋碗),幾只小瓷杯,在一方小小的茶盤里,起起落落間,沏泡出他們喜歡的茶香、茶味,啜茶入口,吞下后哈氣,那茶湯里濃淡清淺,各人自去品味。一道接一道,直到把茶泡至寡淡。
不可一日無茶,正是閩南人不能缺失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起初,人們或許真的是因為解渴的需求,但天長日久的泡茶里,更多的是一種與世界相處的方式。茶是熟悉的風(fēng)味,不貴,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來,廈門“海堤牌”的烏龍茶系列,尤其是武夷巖茶,是閩南人最津津樂道的口糧茶,但要保證風(fēng)味的純正,因為茶湯已經(jīng)有了專屬記憶一焙火之后的溫暖火香帶著烏龍茶特有的花香,細火慢焙而形成的醇厚滋味,回味無窮。傳統(tǒng)的巖茶、鐵觀音耐泡,富有層次感,每一道都有不同的風(fēng)味呈現(xiàn)。于是,在大街小巷、間里鄉(xiāng)間的各種食雜店,隨時都可以買到紙盒裝的海堤烏龍茶。人們買茶,就和買油鹽醬醋是—樣的。
茶具最熟悉的,莫過于茶壺,閩南話稱“沖罐”,這與明代對茶壺的叫法是一致的,徐渭在詩中提到“紫砂新罐買宜興”,說的就是宜興壺。古老的語言與稱呼世代相承,紫砂壺在閩南的普及度極高,盡管真正的名家壺只屬于少數(shù)權(quán)貴文人,然而民間對茶壺的認(rèn)同與熱愛卻是幾百年不變的。來自潮州的紅泥小壺,來自閩南本地的陶壺、瓷壺,量多而價格實惠,置備一套泡茶的器物,是閩南人家過日子的必須。甚至于結(jié)婚、喪葬時,都有一套完整的茶具相隨——茶壺、小茶杯、茶船、茶葉罐,生生世世,與茶為伴。
泡茶用水的選擇,可不是文人的專利。在閩南,人們對泡茶用水的重視,就像對食材的重視一樣。泡茶用水極為講究。一般有山的地方會有泉水,人們便會在清晨或者傍晚專程打水。在龍海市石碼鎮(zhèn)的紫云山,每天都有市民排隊接泉水泡茶。當(dāng)?shù)厝讼矏叟蓁F觀音,以泉水發(fā)其香其韻。在漳浦縣的盤陀鎮(zhèn),老百姓要么到盤陀嶺上取水,要么到梁山腳下取水,人們樂此不疲。好水泡好茶,是生活的一大樂趣。更有趣者,離山較遠,村子里的人們會比較哪口井的水更甘甜清冽,專門用于泡茶。你問他陸羽或是趙佶,不知曉。但很肯定的是,他們知道水質(zhì)好壞對茶湯影響甚大。于是每天帶著專用桶去運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那紙盒里的普通茶葉,被閩南人泡得有滋有味。
對于閩南人來說,有茶喝,每天都覺得快樂。尋常人的家里,從早到晚,能有喝茶的時間,讓家人聚在一起,一壺茶便是守護著天倫。長幼有序,起居有常,許多事在喝茶中悄然化解與釋懷。居家泡茶,從清晨就開始了。過去,泡茶的水要燒開后灌進大暖壺,一大早的生活,除了—般人的準(zhǔn)備早餐,還要準(zhǔn)備泡茶的開水。鄉(xiāng)村里的老人和壯漢,下地前喝一壺?zé)岵瑁坪蹙蛡渫琢艘惶斓木珰馍?。傍晚收工回家,吃完晚飯,歇上一會兒,新煮好的水,重新置茶,男主人泡好,第—杯先恭敬地端給老人,女人們有時也會喝上一杯,孩子們聞到茶香,都湊過來了,于是給上小半杯,茶香繚繞,笑語歡聲,一天的疲倦暫時消褪,至少還有這樣—種美滿,讓人寬慰。
閩南籍的文學(xué)家林語堂先生曾說過:“只要有一只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捧著一把茶壺,中國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zhì)的精髓?!遍}南人對功夫茶的酷愛,儼然成了一種象征。于是乎,不說漂洋過海地帶著茶壺寄托鄉(xiāng)愁,只說他們把功夫茶隨身帶到每天必須去經(jīng)歷的過程中,只要有空,就可以泡茶喝茶。在漳浦的鄉(xiāng)間,某修車鋪,一只大桶被倒扣著,上面放著泡茶的工具,茶壺茶杯一應(yīng)俱全,旁邊放著大暖壺、紙盒的“三印水仙”,師傅修車時,等待的人就在這泡茶,邊喝邊等。師傅自己得空時,洗把手也泡茶喝茶。也許外來的人們會困惑,抓一把茶葉往大杯一放,開水一沖,不就可以喝半天了嗎?然而修車鋪的師傅,想都不想,用小茶壺一道道地泡,一小杯一小杯地喝,這是他的樂趣!中醫(yī)院的十二樓,某病房,三個床位都住滿了,過道上的小矮桌,赫然放著泡茶的工具,小蓋碗,公道杯,一大疊的紙杯,看護的人們,每天打開水,除了給病人使用,還有—壺一定要等開的,用來泡巖茶。病人休息時,他們熟練地泡了茶,分在紙杯里,遞給其他同是看護的人,大家心領(lǐng)神會,紙杯是不得已的將就,但人們已經(jīng)很滿足了。在這樣的特殊時期,一杯熱茶,是相互撫慰,亦是自我調(diào)適,—道道慢慢泡,主動續(xù)杯,有—搭沒一搭地聊著各自的家長里短,這便是生活本身吧。綏安城郊的小河畔,清晨五點多,老爺子已經(jīng)燒好開水了,河邊寬敞的地方,放著一張日常不收起的方桌,幾個方凳,一套樸素的功夫茶具,老爺子熟練地燙洗完畢,老伙計們陸續(xù)從各處慢悠悠地踱步過來,坐下,巖茶的香氣飄起,一人一小杯,邊熱騰騰地啜飲,邊聊起了他們所知道的古人今事,直到把暖壺的水喝盡,該回家用早餐了。六鰲古城的老榕樹下,夏天的中午,村里的人都喜歡在那兒乘涼,順便帶著泡茶的器皿,找個平坦的石頭,不銹鋼的茶盤放好,茶具擺開,茶葉擺好,暖壺放穩(wěn)妥,再找塊大石頭躺下,瞇上一小會兒,起來泡壺烏龍茶,熱茶、清風(fēng)、遠處的大海、近處的古城墻,一口口地慢慢品嘗,只有他自己知道,這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況味。
在閩南,鮮少有人經(jīng)營茶館,所以也未曾形成茶館文化,然而飲茶的存在卻是在數(shù)百年間始終充滿了生命力,形成了閩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閩南人的喝茶是自家的事,也是必須的事。大海給了閩南人勇敢開拓的胸襟,山丘又給了他們細膩溫和的心境,所以,人們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著生活中的所有精致,包括沏泡功夫茶本身。小巧的器物、用心的沖泡、仔細地品飲,帶給尋常人無窮的生活動力。這種看似每天相同的做法,哪怕只是—種茶的氣息滋味,對于一個老茶客來說,卻可以延續(xù)數(shù)十年。在那樣的過程中,茶的存在,已經(jīng)不止是滿足身體的需要,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一壺工夫茶里,凝聚了大道至簡的生活哲思。因為一壺功夫茶的存在,人們的生活不空虛,反而有滋有味、充蔫了秩序感。當(dāng)一個人有了精神寄托,他的生命會更豐盈,幸福感變得易得,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之時,—切都變得自然協(xié)調(diào)。這,正是尋常閩南人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