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峰
和端午
宋·張 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一般認為,端午節(jié)源于紀念屈原。其實,真要深究起來,端午節(jié)要紀念的人,可是多了去了。
除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外,還有紀念伍子胥說、紀念越王勾踐說以及紀念孝女曹娥說。
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管屈原也。”伍子胥自刎而死之后,吳王夫差命人將其尸體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所以吳越之人奉伍子胥為波濤之神,在端午節(jié)舉行龍舟競渡來祭祀他。
《歲時廣記》中記載:“競渡起于越王勾踐,蓋斷發(fā)文身之術(shù),習(xí)水好戰(zhàn)者也?!?/p>
《后漢書·列女傳》:“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于縣江溯濤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為立碑焉?!眰髡f曹娥投江五日后,其鬼魂抱著父親的尸體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動地,人們?yōu)樗牧⒈瑸樗齽濤堉奂赖?。至今,浙江省還有曹娥江、曹娥鎮(zhèn)。
那么問題來了:越王勾踐、伍子胥等人都是早于屈原的歷史人物。既然他們都比屈原早,咋還被后出的晚輩屈原給搶了風頭呢?
所以,自唐至今,就一直有人不大相信端午節(jié)源于紀念屈原的說法,比如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談及“粽”時說:“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jié)物相饋送?;蜓詾榧狼鞔送督?,以飼蛟龍也?!彼^“或言”,就是“有人說”的意思。李時珍如此寫法,完全是存此一說的意思,自己的態(tài)度顯然是審慎的,是不大確信的。
那么,如果端午節(jié)不是源于紀念屈原,那么源于何處呢?
“端午”一詞,最早見于晉人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倍宋绻?jié)的真正起源,源于先秦古人的“五月初五是惡月惡日”的觀念。
《禮記·月令》載:“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jié)耆欲,定心氣。”《風俗通》載:“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笨梢?,早在先秦時期,人們便有此固定觀念:“五月”是“惡月”“毒月”“死月”,“五日”也是“惡日”。就連“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都不吉祥,若是男孩會害死父親,若是女孩會害死母親。
先民有此觀念,并不難理解。要知道,已是炎炎夏日的農(nóng)歷五月,不僅氣溫偏高,而且蛇、蝎子等毒蟲肆虐。面對“惡月”“惡日”,生存能力還比較弱小的先民們,出于求生的本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慧,用上了沐浴蘭湯、系五色絲等手段,用上了雄黃、艾草、菖蒲等中藥,用來抵御各種毒蟲的危害。
就這樣,一年又一年的五月初五,先民們都如此這般約定俗成,于是形成了五月初五這一天的儀式感,于是形成了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
(摘自《藏在節(jié)日里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