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珺
2020年,春節(jié)未至,疫情卻來勢兇猛。我——堅守武漢的900萬分之一,心緒難平。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醫(yī)務工作者無所畏懼、義無反顧: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連夜乘高鐵抵漢,接著是全國電視電話會議、新聞發(fā)布會、媒體直播連線……各省醫(yī)療隊同赴武漢支援,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喊著“熱干面,我們來啦”……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當我步入神圣醫(yī)學學府的時刻,謹莊嚴宣誓: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yī)術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zhí)著追求,為祖國醫(yī)藥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醫(yī)學生宣言猶在耳,醫(yī)者仁心永銘記。天使出發(fā),人間回春。
許多基層工作者像星星一樣在那個暗淡的時期燃燒著自己,散發(fā)著光芒:湖南省衛(wèi)生計生綜合監(jiān)督局局長張輝因勞累過度突發(fā)心梗,搶救無效去世。身處一線16天,堅信“為了百姓健康,我們要有擔當,不能敷衍塞責”;吉虹、譚建國、孫道軍、夏志東,深入到醫(yī)院、社區(qū)、村組、企業(yè)等抗擊疫情防控一線,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為生民立命”,他們不是圣賢,只是為了保障“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危險時要沖在前面”,為了市民的生活能正?;L餐露宿,櫛風沐雨……
普通市民中的“逆行者”,平凡人在災難來臨時的相濡以沫:江西南昌的外賣小哥阿龍是名腦癱患者,每天堅持完成訂單,純凈的笑容給陰霾中的人們帶來陽光;武漢東西湖區(qū)的菜農秦師傅籌集24箱蔬菜,用電動三輪車給醫(yī)療隊送蔬菜,不會使用導航,就一路問路,輾轉40公里,到酒店時臉和手被風吹得通紅,令酒店工作人員感動落淚;卡車司機徐瑩瑩和丈夫將17噸梨從河北拉到湖北,30多小時的車程,就是為了一個樸素的信念——“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武漢22歲民警張錦星剛入職就主動報名入方艙,相信“有自己能做的事”;社區(qū)志愿者們堅守在每一個普通的崗位上,風雨無阻,做著普通的事情……
《高高低低的肩頭撐著城》一文中說:“這座封閉的大城市,大家都是疫情的受害者,又都是肩頭高高低低撐城的人?!币晃痪W友說:“有這樣的人民,什么樣的戰(zhàn)爭打不贏!”
我希望隨著疫情的結束,這些英雄們的偉大不會退散成為往事回憶里的雪泥鴻爪,他們應在我們的脊梁上打上烙印,在我們的內心燃起一份熱火!中華民族是歷經劫難卻仍不屈不撓、有骨氣的民族!“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借此凝聚力,什么樣的戰(zhàn)爭打不贏?
這次的疫情就像一道光,照亮了現實。讓我們珍惜人性的善。若有光,則匯作一處;若無光,則燃燒直到白晝到來。祖國有難,拯救世界的背影中吾輩青年當如烈火,燃燒激情。
生而為人,脆弱如斯,但萬眾一心,國何愁不強!
指導教師點評:本文從醫(yī)護工作者、基層干部到普通民眾,用廣角鏡頭掃視抗疫現場,動人場景一幕幕展現在讀者面前。視野開闊,關注細切,群體與個體、眾相與特寫相互參照,類似于報告文學的寫法。文章在細致的描述中營造出了萬眾一心,真情相護的悲壯氛圍。結尾處能夠將感動化為領悟,意識到青年群體的歷史使命感,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