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磊
1941年12月30日,溫斯頓·丘吉爾
英美等國近來流行推倒大佬雕像,約翰遜首相都不得不為丘吉爾辯護。但別的休提,單一部《至暗時刻》電影,就為丘吉爾塑造了“瑕不掩瑜”的金身。
溫斯頓·丘吉爾,系“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兩度拜相,又是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還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shù)量最多的人之一,被BBC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但觀其一生,他其實是能上能下、百折不撓的“大英帝國公司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
丘吉爾的職場生涯里,意外是層出不窮,但他就像路遙說的那樣,在緊要處的幾步踩穩(wěn)了、走對了,就成功逆襲、順利翻盤了。
他本是個“斜杠青年”:政治家、史學(xué)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但他最愛的標簽,應(yīng)該還是當官。然而,他曾連續(xù)兩年沒有公職,三次競選議員敗選;一心想在股市掙點小錢補貼家用,但在“黑色星期四”一天就虧了1萬美元(相當于今天的50萬美元)。
“官迷”丘吉爾長期沒能實現(xiàn)財富自由,以至于生第三個閨女時,他老婆認真考慮過要不要送養(yǎng)。直到47歲,“半截入土”的丘吉爾才算緩了口氣,有了固定資產(chǎn)。
人倒霉時,喝涼水都塞牙縫兒。他的孩子長大后,繼承了丘吉爾的脾氣,卻沒繼承丘吉爾的寬厚,后來選議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讓老爸尷尬不已。
很多人讀到此,可能一臉驚詫:丘吉爾不是英國首相嗎?不是二戰(zhàn)“三巨頭”嗎?至于這么菜嗎?這是后話,咱得先把人家之前的“黑歷史”交代清楚,不然怎能反襯出當事人的“偉大”呢!
丘吉爾錨定、認準某事時,有一種拼勁兒、職業(yè)范兒,敬業(yè)精神杠杠滴。
如果讓你自費上大學(xué)、自費出國旅游,你一定覺得無可厚非,但如果自費從軍呢?你肯定覺得對方瘋了。但22歲的丘吉爾就這么“瘋”:在印度服役時,他想方設(shè)法要加入西北大掃蕩;為遠征蘇丹喀土穆,他不惜走后門,哪怕被要求自費也心甘情愿。
當然,需要澄清的是,丘吉爾不是窮兵黷武的好戰(zhàn)分子—他只是喜歡從軍入政這個路子。也就是說,他堅信自己“軍而優(yōu)則仕”。
直到47歲,“半截入土”的丘吉爾才算緩了口氣,有了固定資產(chǎn)。
第一塊敲門磚很快到來。1899年南非布爾戰(zhàn)爭,丘吉爾以記者身份觀戰(zhàn),卻救出數(shù)十名英軍士兵;被俘后又如007般跑掉,成就“戰(zhàn)斗英雄”的名聲。
以后的小丘,每參一戰(zhàn),就趕緊報道若干,事后再補記整理一冊,稿酬也行情看漲。當他“齊敲金鐙響,高唱凱歌還”時,已在三大洲參與了四場戰(zhàn)爭,出書五本。
此時年方25歲的他,果斷參選議員,順利轉(zhuǎn)換碼頭。
多年后,已官拜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居然又重新參軍,這是為何?
原來,一戰(zhàn)爆發(fā)后,丘吉爾自作主張攻打奧斯曼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海峽,不料英軍慘敗。眼見翻盤無望,丘吉爾索性裸辭。但意想不到的是,一周后,他居然出現(xiàn)在法國前線,充任營長,一口氣干了4個月,才光榮退役回國。
1946年3月,丘吉爾在杜魯門的母校發(fā)表“鐵幕演說”
18個月后,他時來運轉(zhuǎn),重新入閣,擔(dān)任戰(zhàn)爭和空軍大臣,直至一戰(zhàn)終結(jié)。
最重要的敲門磚還在后頭。
隨著戰(zhàn)局的惡化,德軍在歐陸橫沖直撞,丘吉爾困守英倫、一籌莫展之際,盡管有時候會喃喃自語“可憐的英國人民,在未來很長時間內(nèi),我?guī)Ыo他們的只會是壞消息”,但一轉(zhuǎn)眼、踏上演講席時,英國人聽到的卻是“鐵血首相”的“硬漢之聲”。
自助者,天必助之。雖遠隔重洋,但丘吉爾與英國的抗敵決心和表現(xiàn),也被另一位“職場大佬”看在眼里。大概是德軍閃擊波蘭時,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給丘吉爾來信。直到羅斯福去世前,二人鴻來雁往近2000封書信,差不多平均每天一封。
如此高密度的“書信外交”,終于催生了碩果—1941年3月,《租借法案》被簽署成為美國法律。之后,美國人共向同盟國“快遞”了價值501億美元的物資,其中價值314億美元的物資轉(zhuǎn)運英國。
“聯(lián)合王國”公司就此打了強心針,英國國運從此“乾坤大挪移”。但這一切之肇始,應(yīng)歸功于丘吉爾早期的一次公關(guān),或者說,埋下的一塊“磚”。
幾年前,他請羅斯福的兒子吃飯(不知女王“老板”報銷不)。推杯換盞間,雄辯滔滔的主人猛夸羅斯福,稱其為當世偉人;末了,還請美國“太子”轉(zhuǎn)交一套自己寫“先祖”萬寶路公爵的傳記。羅斯福應(yīng)是讀了丘吉爾的作品—他首次來信就從萬寶路公爵傳記說起,還幽默地說:“幸虧您寫得早,要不然戰(zhàn)事起來,您不可能寫完這部杰作,那得多遺憾!”
至于丘吉爾寫的萬寶路公爵傳記是否信史,則另當別論。畢竟,政客嘛,又不是歷史學(xué)家。“我經(jīng)常為了修辭剪裁事實”,丘吉爾在給母親的信中如此直言不諱。還有一次,某小朋友問他,你撒過謊嗎?他直截了當?shù)卣f,撒過很多,為國為民,將來會更多。
彼時的丘吉爾寫書、送書,已不是為了追求稿酬、功名,而是為了重構(gòu)現(xiàn)實,甚至喚醒對方“沉睡的良知”。
丘吉爾雖體態(tài)豐碩,但思維敏捷,言辭犀利,甚至有“毒舌”之稱。
電影《至暗時刻》中的丘吉爾形象
1938年9月,英國首相張伯倫從慕尼黑帶回他跟希特勒簽署的協(xié)議,得意洋洋地站在唐寧街10號的陽臺上說,他用“體面的方式帶回了一代人的和平”。
丘吉爾聞訊,在議會抨擊他的保守黨上級稱:“這個協(xié)議既不體面也帶不來和平。捷克斯洛伐克不是你們所說的英國人民沒聽說過的遙遠之地,而是英國作為主簽約國的巴黎和會締造的新國家,也是約束德國重啟戰(zhàn)端的中東歐集體防御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作為這個體系的保證人,英國出賣了捷克,那么這個體系中的所有成員都得自尋出路,跟希特勒找共存之道?!?/p>
后來,希特勒撕毀協(xié)議進攻波蘭,張伯倫又開始妄談要打敗希特勒。而丘吉爾只是說:“這不是為了保衛(wèi)波蘭,不是傳統(tǒng)霸權(quán)之爭,而是在納粹暴政威脅面前拯救全世界,保衛(wèi)人之為人的最重要價值?!?/p>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向蘇聯(lián)宣戰(zhàn)。當晚丘吉爾就呼吁:“現(xiàn)在必須與從前的敵人蘇聯(lián)合作……”
納粹德國為了集中力量對付蘇聯(lián),結(jié)束了“倫敦大轟炸”,同時試圖勸降英國。這時,丘吉爾在母校哈羅公學(xué)演講時表示:“絕不屈服,絕不妥協(xié),絕不,絕不,絕不,絕不—任何情況下都不妥協(xié),無論事情大小,也不管重大細微—除非事關(guān)榮譽與賢明,否則絕不妥協(xié)?!?/p>
面對現(xiàn)實中的慘淡場景,丘吉爾擲地有聲:“我能貢獻的別無其他,唯有鮮血、勞苦、眼淚和汗水。”
二戰(zhàn)末期,戰(zhàn)時內(nèi)閣的掌璽大臣、副首相、工黨領(lǐng)袖克萊門特·艾德禮退出丘吉爾政府,不久當選首相。深感失落的丘吉爾,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志?!?/p>
幸虧美國新總統(tǒng)杜魯門沒有忘記他,不久后邀他訪美。1946年3月,丘吉爾在杜魯門的母校,對蘇聯(lián)進行了二戰(zhàn)后西方政客最公開、最大膽的指責(zé),被稱為冷戰(zhàn)的先聲,又被稱為“鐵幕演說”。
1951年艾德禮下臺,丘吉爾再次當選首相,印證了他對“偉大民族”的判斷。如今,再次被年輕的英國一代拎出來“敲打”的他,若地下有知,還會稱這些人屬于“偉大民族”嗎?
責(zé)任編輯謝奕秋 xyq@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