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軍 張佳慧 童慧
[摘 ? 要] 隨著媒介技術形態(tài)的演進,人們對媒介技術過度使用可能引發(fā)的失控行為深感焦慮,并開始對媒介技術依賴現(xiàn)象展開研究。媒介技術依賴經歷了傳統(tǒng)媒介、電子媒介和數(shù)字媒介依賴三個階段。來自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神經科學、設計學和技術哲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者對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的成因進行了深入探析。本研究在系統(tǒng)梳理各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技術演化生態(tài)圈模型,分別從歷時、宏觀、中觀和微觀四個視角對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成因進行了整合性闡釋。研究認為:從歷時視角看,媒介技術依賴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類需求阻斷和再滿足的過程;從宏觀視角看,數(shù)字媒介技術已經構成現(xiàn)代人生存的技術生態(tài)圈,現(xiàn)代人就是存在于其中的“賽博格”;從中觀視角看,每個人因多樣化的需求而存在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從微觀視角看,數(shù)字媒介依賴是基于人腦神經適應性改變形成的成癮記憶神經通道的惡性循環(huán)。最后得出如下結論: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xiàn)象,人類社會對數(shù)字媒介技術的依賴是必然結果;作為一種個體心理現(xiàn)象,每個人對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的方向和結果是可塑的。對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現(xiàn)象要辯證地分析,既要看到它出現(xiàn)的必然性,也要看到它結果的偶然性,關鍵的應對之道是要基于人類人性和個體人格可塑的眼光發(fā)展性地堅持人文主義價值取向。
[關鍵詞] 媒介依賴; 技術依賴; 數(shù)字媒介; 技術生態(tài)圈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楊彥軍(1981—),男,甘肅天水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信息技術與教育研究。E-mail:ts.yyj@126.com。
一、引 ? 言
數(shù)字媒介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人們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因部分人群的不當使用而給人們帶來普遍的擔憂和焦慮。尤其是隨著互聯(lián)網和智能手機等功能多樣、資源豐富、交互性強的數(shù)字媒介技術的出現(xiàn),“低頭族”“刷屏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笆謾C依賴”“技術依賴”遂成為大眾討論的熱門話題和專業(yè)研究的前沿主題。大眾因缺乏全面、客觀和理性的認識,往往出現(xiàn)認知和行為的矛盾。每當平板電腦(電子書包)、智能手機等新型數(shù)字媒介技術引入教育領域,便總會引起人們盲目的抵制。如何理性認識這種現(xiàn)象,是亟待澄清的問題,各相關學科基于各自視角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但均存在片面性。為此,本研究在全面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試為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現(xiàn)象的成因給出更加系統(tǒng)的整合性闡釋,亦期讓人們更加全面、理性地認識數(shù)字媒介技術進入教育領域的必然性及可能帶來的風險。
二、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的內涵
媒介技術是信息傳遞的載體、通道、中介物、工具或技術手段,其含義與信息傳播技術(ICT)有交叉[1]。本研究所指的數(shù)字媒介技術更加強調ICT中能夠直接用于人際信息傳播的部分。媒介技術經歷了以口語、手勢、表情和舞蹈等為主的身體媒介技術,以文字、繪畫、數(shù)字等為主要形式的符號媒介技術和基于符號媒介技術發(fā)展起來的書本、電話、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手機等物化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歷程[2]。隨著物化媒介技術的廣泛應用,人類對其使用過程中可能引發(fā)異化后果的恐慌與日俱增。媒介技術依賴是指人們的媒介技術不當使用行為,包括正常使用和成癮之間的整個連續(xù)統(tǒng),依賴發(fā)展到極端即成為成癮病癥。根據(jù)媒介技術信息表征方式的不同,媒介技術依賴可分為以語言、文字、印刷文字為對象的傳統(tǒng)媒介依賴,以電話、廣播和電視等為對象的電子媒介依賴和以計算機、互聯(lián)網、智能手機等為對象的數(shù)字媒介依賴。數(shù)字媒介技術因其交互性更強、功能更豐富而在依賴研究中更受關注[3]。因此,本研究重點關注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
三、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成因的多學科解釋
自從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進入學者視野以來,來自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設計學、神經科學和技術哲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者基于各自的視角對其成因進行了探索。
(一)心理學視野中的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個體需要再滿足的過程
心理學較早展開對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成因的探索,也是研究成果最豐富的學科。目前較有影響的解釋理論主要有揚格的ACE特點模型[4]、戴維斯的認知—行為機制模型[5]、格羅霍爾的成癮階段模型等[6]。近年來,研究者提出了易感人格素質模型、“社會—心理—生理”整合模型等[7-10]。大量研究詳細地勾勒出了哪種類型的用戶更可能出現(xiàn)哪種依賴行為的圖譜,但卻存在著個體行動主義的局限,最終未能作出具有解釋力的分析[11-12]。美國芝加哥大學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喬波的“再交往動機”認為,人際交往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會使人感到缺乏安全和孤獨,由此產生的痛苦體驗驅使人們想方設法修復或重新建立新的社會關系[13]。這種需要滿足阻滯之后尋求再滿足的現(xiàn)象不僅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也存在于人類需要的所有方面。根據(jù)替代性滿足理論、驅力消退理論、動機產生理論和“需要—壓力”人格理論,基本需要再滿足過程如下:人作為社會性動物,因進化遺傳而內在地具有各種原始的基本需要,這種以快樂為原則的需要受制于個體所處文化制度、物質條件和個性差異等的影響而基于現(xiàn)實性原則轉化為某種形式的動機,動機作為一種現(xiàn)實驅力激發(fā)個體采取實際行為以滿足需要,如果現(xiàn)實條件允許個體行為完成,則需要得到滿足,個體處于內在平衡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如果需要滿足受到阻滯或沒有充分滿足,則會再次尋求滿足或嘗試尋求替代性滿足途徑。數(shù)字媒體技術依賴就是個體需要受阻后借助網絡、智能手機等尋求再滿足或替代性滿足的結果。
(二)傳播學視野中的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社會對媒介技術系統(tǒng)的依賴
傳播學的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和媒介生態(tài)學派均對媒介技術依賴相關問題有不同形式的討論,其中,經驗學派的媒介使用與滿足理論、生態(tài)學派的技術依賴理論影響最大[14-15]。媒介使用與滿足理論(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UGT)認為,社會和心理起源引起需求,需求激發(fā)人們對大眾媒介的期望,期望造成不同的媒介接觸,最終導致需求的滿足。美國學者桑德拉·鮑爾-洛基奇等人在發(fā)展UGT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媒介系統(tǒng)依賴理論認為,個人越依賴于媒介,媒介對個人的影響也就越大;當越來越多的人依賴媒介的時候,媒介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就隨之增強,整個社會系統(tǒng)運行也越來越依賴媒介系統(tǒng),媒介化了的社會系統(tǒng)又反過來影響個人的媒介使用行為[16]。約翰遜等人在布朗芬布倫納個體發(fā)展生態(tài)系統(tǒng)層次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態(tài)技術—子系統(tǒng)(The Ecological Techno-Subsystem)模型,用于解釋互聯(lián)網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17]。該模型在兒童個體和微觀系統(tǒng)之間增加了技術子系統(tǒng),用來系統(tǒng)地考察包括電腦、互聯(lián)網、手機等在內的數(shù)字媒介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這為當前從傳播學視角理解媒介技術依賴提供了重要參考。
(三)社會學視野中的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的異化
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認為,對特定社會現(xiàn)象的解釋要基于社會事實展開。媒介技術依賴日益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只有基于當前社會事實才能開展深入的分析。在人類社會經歷漁獵社會、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和信息社會并走向超級智能社會(Society 5.0)的進程中,理性化、工業(yè)化、虛擬化等特征合力形塑的社會事實,對當前人類的生存狀況產生了根本性影響。理性化導致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沒有了本體論的支撐和先驗論的承認,使現(xiàn)代人陷入虛無和無聊的存在性體驗之中[18]。工業(yè)化意味著社會生產分工的細化,導致了人的片面化發(fā)展和社會的非人道化發(fā)展[19]。虛擬化意味著每個人可以以數(shù)字公民的身份進入一個“數(shù)字孿生”空間體驗自己的第二人生[20]。此外,媒介在滿足人的需求的同時,也總是在某些方面違背人的本性或者誘惑人本性中劣根性的張揚[12]??梢哉f,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精神空虛和了無情趣的現(xiàn)代人,在前所未有的巨大誘惑和毫無限制的行動空間中的自我展現(xiàn)。正如考特萊特在《上癮五百年:癮品與現(xiàn)代世界的形成》中指出的,癮品盛行的現(xiàn)代世界是一個“饑渴心靈取代了饑餓肚皮的世界”[21]。
(四)設計學視野中的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心流體驗與習慣養(yǎng)成圈套模型
設計學領域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的產品接受度等方面。近年來,產品設計者還經常基于心理學理論優(yōu)化產品設計以提升用戶對產品的使用體驗,其中,心流理論是被廣泛應用的理論。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認為,當個體全身心投入某項活動時,會獲得完全沉浸式的參與感覺,這就是心流(Flow)[22]。他根據(jù)心流體驗模型歸納出了心流體驗的九個要素和七個發(fā)生條件,成為眾多網絡游戲、教育游戲、產品包裝、網絡平臺以及教學活動等設計的理論支撐。此外,還有一些設計理論則直接以用戶對產品的依賴為追求展開研究。斯坦福說服實驗室創(chuàng)始人福格開發(fā)的心理模型,將觸發(fā)、動機和能力三個因素結合起來。他的學生尼爾·埃亞爾提出的習慣養(yǎng)成圈套模型包括觸發(fā)器、行動、獎賞和投入四大要素,觸發(fā)器就是用戶行為的驅動器,分為個人情感、需要等內部觸發(fā)器,以及產品提示、彈出窗口等外部觸發(fā)器,內、外部觸發(fā)器相互匹配誘導用戶的初始使用行為;簡單易用的產品即便在用戶低動機的情況下也會讓用戶持續(xù)使用;使用過程中無限可變的隨機獎賞培育長期使用習慣;精力、情感等相關投入和據(jù)此形成的數(shù)據(jù)、關系等數(shù)字資產增強黏性[23]。數(shù)字媒介產品的設計從一開始就根據(jù)依賴心理模型,使得人們在隨處可得的巨大誘惑面前變得欲罷不能。
(五)神經科學視野中的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大腦獎賞系統(tǒng)和記憶通路的呼喚
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所有依賴行為都是原始饑餓“匱乏—依賴”模式的延伸;遺傳學研究表明,四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攜帶的DRD4-7R基因,使其比早期原始人更加愛冒險和追求新奇刺激,該基因變體DRD4-4R至今仍存在于10%的人身上,這些人更為蠻勇且成為成癮者的概率更高[24]?,F(xiàn)代神經生理學則更加關注依賴行為的極端狀態(tài)——成癮,并聚焦到大腦神經機制層面展開研究,涉及成癮的腦神經機制、體內生化物質平衡和遺傳基因機制等方面。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人腦中存在由前額葉、伏核、杏仁核等大腦功能區(qū)參與的復雜神經環(huán)路獎賞系統(tǒng),它是引發(fā)并維持依賴行為的核心腦功能系統(tǒng),其中,多巴胺是主要的神經遞質[25]。媒介技術呈現(xiàn)的新異刺激會誘導多巴胺遞質釋放并激活獎賞系統(tǒng),從而使用戶大腦神經中樞系統(tǒng)保持興奮進而改變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多巴胺等興奮性遞質的去抑制導致不斷延長使用時間,在重復體驗到興奮的過程中,腦部神經元突觸結構發(fā)生改變并構成記憶通路,媒介使用行為停止后獎賞系統(tǒng)和記憶通路共同呼喚行為再次發(fā)生,成癮的神經機制形成[26-27]。
(六)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技術生態(tài)圈和賽博格
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的各學科解釋走到深處都進入了技術哲學的視野,它從根本上來說是美國當代技術哲學家唐·伊德所說的一個有關“人—技術—世界”關系的問題?!叭恕夹g—世界”問題以人為中心向外看,看到的是“人→(技術/世界)”關系。這種關系正是伊德提出的人與技術的“背景關系”,技術和原始自然環(huán)境結合后已經形成了新的技術化生態(tài)圈,成為現(xiàn)代人類生活的“背景”,人類寓居其中,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整個人類依賴于“背景”(技術生態(tài)圈)存在?!叭恕夹g—世界”問題以人為中心向內看,看到的是“(人/技術)→世界”關系,這種關系即伊德提出的“具身關系”,人類和技術合一成為技術化的人存在于當世[28-29]。當代法國著名技術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認為,人和技術相互“存在”于各自之中,人最終是以“人—技術(代具)”的方式存在[30-31]。唐娜·哈拉維則將對人與技術關系的認識凝聚在了對“賽博格(Cyborg)”的討論中[32]?!百惒└瘛笔且环N機器和生物體的混合體,是社會現(xiàn)實的產物,同時也是虛構的創(chuàng)造物,它不僅是給人體戴上眼鏡或安裝義肢,更是人通過腦機接口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突破原有自身力量、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限制,是“機器化的人”。 “人—技術—世界”問題向內和向外結合看,形成了“(人/技術)→(技術/世界)”的存在方式,即人類通過對自身的改造將自己變成機器化的人——“賽博格”,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改造將其生存空間變成技術化的環(huán)境——“技術生態(tài)圈”,現(xiàn)代人是技術生態(tài)圈內存在的“賽博格”。
四、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成因的整合性闡釋
(一)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的技術演化生態(tài)圈模型
綜合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趨勢來看,對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的研究趨于更加動態(tài)、整體和生態(tài)化的視角。心理學研究的“社會—心理—生理”模型就是整體性闡釋的嘗試,生態(tài)技術子系統(tǒng)理論、“賽博格”等理論則從宏觀的視角進行深入分析,需要再滿足、習慣養(yǎng)成圈套理論則從中觀視角展開了分析,心流理論和成癮神經機制則從更加微觀的視角給出了解釋,社會學視角則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動態(tài)視角展開分析?;谝陨险J識,本研究在參考布朗芬布倫納的個體發(fā)展生態(tài)系統(tǒng)層次模型[33]和生態(tài)技術子系統(tǒng)模型的基礎上,嘗試建構一種基于生態(tài)學和技術人類學視野的動態(tài)化整體性解釋框架——技術演化生態(tài)圈模型,如圖1所示。模型試圖從人類社會形態(tài)演變的動態(tài)視角解釋現(xiàn)代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及其人性特點,然后從宏觀視角上解釋人類社會和數(shù)字媒介系統(tǒng)的關系,接著從中觀層面分析數(shù)字媒介依賴的個體差異,最后從微觀視角解釋其大腦神經機制。歷時系統(tǒng)類似于布朗芬布倫納模型中的歷時系統(tǒng);宏觀系統(tǒng)類似于宏系統(tǒng)、外系統(tǒng)和間系統(tǒng),包括人工自然環(huán)境、衣食住行、倫理道德、法律制度、藝術文化、房屋建筑、交通系統(tǒng)、通信系統(tǒng)以及其他基礎技術;中觀系統(tǒng)類似于布朗芬布倫納所指的微系統(tǒng)和約翰遜的科技子系統(tǒng),包括直接和個人打交道的交通工具、計算機、電視、手機、網絡、多媒體等;微觀系統(tǒng)則深入人腦微觀層面探察數(shù)字媒介技術依賴的神經機制。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學程[M]. 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 劉明洋,王鴻坤.從“身體媒介”到“類身體媒介”的媒介倫理變遷[J].新聞記者,2019(5):75-85.
[3] 李天龍.手機媒體傳播特征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1):85-90.
[4] YOUNG K S, GRIFFIN-SHELLEY E, COOPER A, O'MARA J, BUCHANAN J. Online infidelity: a new dimension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with implications for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J]. Sexual addiction & compulsivity: the journal of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2000,7(1-2):59-74.
[5] DAVIS R A. A cognitive-behavior moda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1, 17(2): 187-195.
[6] GROHOL J M.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EB/OL]. (1999-12-01)[2020-02-11]. https://www.meta-religion.com/Psychiatry/Disorders/internet_addiction_disorder.htm.
[7] 戴妍.大學生依戀類型、社會支持與網絡成癮的關系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0(8):77-81.
[8] 周愛保,茄學萍,劉錦濤.青少年網絡成癮與人格特征之關系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6(6):37-41.
[9] 劉志華,羅麗雯.初中生網絡成癮的社會因素: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0(8):111-115.
[10] 劉樹娟,張智君.網絡成癮的社會—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J].應用心理學,2004(2):48-54.
[11] KUSS D J, GRIFFITHS M D.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and addiction-a re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1,8(9):3528-3552.
[12] 田林楠.視覺快感與狂歡體驗:社交網絡成癮的社會學探索[J].天府新論,2016(4):134-140.
[13] CACIOPPO S, GRIPPO A J, LONDON S, GOOSSENS L, CACIOPPO J T. Loneliness: clinical import and interventions[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10(2):238-249.
[14] 魏少華.伊尼斯媒介論與傳播學三大流派的學術淵源[J].社會科學家,2013(3):143-146.
[15] 王娟,孔亮.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對教育傳播研究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1(7):30-34.
[16] BALL-ROKEACH, SANDRA J. A theory of media power and a theory of media use: different stories, questions, and ways of thinking[J].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998,1(1-2): 5-40.
[17] JOHNSON G M, PUPLAMPU P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child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techno-subsystem[J].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2008,34: 19-28.
[18] 王澤應.祛魅的意義與危機——馬克斯·韋伯祛魅觀及其影響探論[J].湖南社會科學,2009(4):1-8.
[19]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20] 潘霽,劉暉.公共空間還是減壓閥? “北大雕像戴口罩”微博討論中的歸因、沖突與情感表達[J].國際新聞界,2014,36(11):19-33.
[21] 戴維·考特萊特.上癮五百年:癮品與現(xiàn)代世界的形成[M].薛絢,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2] NAKAMURA J , CSIKSZENTMIHALYI M. The concept of flow[M]// SNYDER C,LOPEZ 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2:89-105.
[23] 尼爾·埃亞爾,瑞安·胡佛.上癮:讓用戶養(yǎng)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M].鐘莉婷, 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4] 亞當·奧爾特.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M].閭佳,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8.
[25] 楊玲,蘇波波,張建勛,柳斌,衛(wèi)曉蕓,趙鑫.物質成癮人群金錢獎賞加工的異常機制及可恢復性[J].心理科學進展,2015,23(9):1617-1626.
[26] 李琦,齊玥,田莫千,張侃,劉勛.網絡成癮者獎賞系統(tǒng)和認知控制系統(tǒng)的神經機制[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5,42(1):32-40
[27] 喻大華,卜利梅,薛婷,張明,任曉穎,谷宇,袁凱.網絡成癮影像學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3):425-428.
[28] 唐·伊德.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M].韓連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9]葉曉玲,李藝.論教育中技術的生存歷程及其發(fā)展指向——基于人技關系的分析與刻畫[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2):19-25,52.
[30] 陳明寬.外在化的技術物體與技術物體的個性化——論斯蒂格勒技術哲學的內在張力[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8,35(3):63-69.
[31] 楊彥軍,羅吳淑婷,童慧.基于“人性結構”理論的AI助教系統(tǒng)模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11):12-20.
[32] HARAWAY D J .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M].New York:Routledge,1991.
[33] 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34]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5] 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M].周逵,劉菁荊,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6] 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M].林俊宏,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7] 楊彥軍.信息時代重新思考在職教師專業(yè)學習——ICT賦能的教師行動學習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8):100-107.
[38] TODD L, CHRISTIAN L, MATTHIAS B, LINDA H, RAJU H. Neuroscience of internet pornography addiction: a review and update[J].Behav Sci (Basel),2015 , 5(3): 388-433.
[39] KOOB G F, LE M M. Addiction and the brain antireward system[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8,59(1): 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