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華
摘 要 在江蘇省如東縣豐利鎮(zhèn)稻麥二熟制地區(qū),通過研究不同農機農藝對秧苗生長及產量構成的影響,逐步形成了成熟的水稻麥秸機插秧農機農藝配套技術,成效顯著。試驗示范結果表明,麥秸稈粉碎還田改進工藝和肥水科學運籌,提高了埋草率,減少了尿素的使用,節(jié)約了人工補秧及秧苗成本,增加了稻谷產量和純收益率,達到了節(jié)本增效的目的。
關鍵詞 水稻田麥秸稈還田;機插秧;農機農藝;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5.075
秸稈還田是培肥土壤和恢復地力的最直接方式[1]。為全力推進水稻田麥秸稈還田機插秧農機農藝有效配套技術的示范推廣,應走農業(yè)生態(tài)化、資源節(jié)約化、操作規(guī)范化的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進而促進新農村建設[2]。當前麥秸稈粉碎還田工藝和肥水科學運籌在農業(yè)生產中,還存在還田過程中埋草率低、泡田水層深度或深或淺、泡田時間短和水稻插秧缺棵率高等問題[3]。因此,探究麥秸稈粉碎還田工藝和麥秸稈還田施肥技術,對實現麥秸稈粉碎還田、水稻生產節(jié)本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水稻品種為早熟晚粳南粳5055,5月29日播種,6月13日施基肥,6月17日移栽(機械插秧),6月23日施醒棵肥,7月10日施發(fā)棵肥,8月10日追施穗肥,水稻全生育期158 d左右。在成熟期分區(qū)進行收割脫粒。
1.2 試驗地點
試驗地點為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豐利鎮(zhèn)九和村10組如東窯灣糧食農地專業(yè)合作社種植區(qū)域。供試土壤為潮土土類,灰潮土亞類,夾砂土土屬,夾砂土土種,土壤耕層(0~20 cm)有機質20.6 g·kg-1,全氮1.13 g·kg-1,有效磷20.1 mg·kg-1,速效鉀138 mg·kg-1,為如東縣一般肥力水平,具有代表性。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4個處理,各處理農藝參數如表1所示。各區(qū)每667 m2施化肥純N 21.5 kg、P2O5 2.5 kg、K2O 6.5 kg。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生育進程的影響
由表2可看出,6月30日、7月20日、7月31日3個時間段每667 m2莖蘗數數值處理3和處理4高于處理1和處理2,處理4莖蘗數最高;從全生育期看,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生育期天數分別為165 d、163 d、159 d、158 d,處理4生育期最短。由表3可看出,6月30日—7月20日,處理3和處理4莖蘗數增加量比處理1和處理2高,處理4最高,同時莖蘗數平均日增處理4也最高[4]。
2.2 對經濟效益的影響
由表4可看出,處理4秸稈埋草率為93.1%,比其他3個處理高;處理3和處理4因秧苗插在麥稈上而導致的死苗缺棵占比最低,降低了因缺棵而支出的人工補苗用工費用及秧苗成本[5]。
2.3 對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影響
各處理除還田工藝和肥水運籌外其余管理措施相同。研究麥秸稈還田泡田時間、旋耕深度、收割機麥秸稈處置機具類型、調整基蘗肥施用比例等農機農藝對秧苗生長及產量構成的影響[6],由表5可以看出:1)處理4每667 m2總穗數25.02萬穗,每穗實粒數為122.32粒,結實率為92.21%,均比其他3個處理高;2)處理4與3個處理千粒質量基本相當。
根據數據分析,水稻產量構成因素主要有單位面積穗數、每穗穎花數、結實率、千粒質量,通過農機機具類型的選擇和相關農藝有機整合,能提升水稻生長發(fā)育進程,增加水稻單位面積穗數、每穗穎花數、結實率,進而提高水稻產量;麥秸稈粉碎全量還田,大大改善了人居環(huán)境。目前,該項技術已在豐利鎮(zhèn)和袁莊鎮(zhèn)推廣應用,效果顯著。
3 結論
麥秸稈粉碎全量還田中通過工藝的改進,提高了秸稈埋草率,減少了因秧苗缺棵的補秧成本和發(fā)棵肥的施加;肥水科學運籌,調節(jié)莖蘗肥穗肥前移20%,解決了秸稈中C/N比值高、秸稈分解緩慢而導致的生長前期易發(fā)生微生物和作物爭氮的現象。麥秸稈粉碎全量還田,通過改進還田工藝,既能提高插秧機械化程度,節(jié)約肥料及減少補秧成本支出,又能增產增效,值得大面積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楓成,周學劍,崔小冬.麥秸稈機械化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研究[J].農業(yè)裝備技術,2014(4):19-21.
[2] 周昌元.麥秸稈機械化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J].河北農機,2013(1):64-65.
[3] 朱正康,唐東南,曹文雅,等.水田旱整對機插水稻鎮(zhèn)稻99產量形成及土壤性狀的影響[J].中國稻米,2019,25(6):28-35.
[4] 張宗春,何興武.麥秸稈全量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15):33,35.
[5] 秦建國.推廣麥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的探討[J].當代農機,2013(3):77-79.
[6] 孫成和,孔慶俊.麥秸稈機械化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J].農機科技推廣,2010(7):43-44.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