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大千是我國久負盛名的國畫大家,其功力之強、造詣之高可謂鮮有出其右者。同時他還是有名的“多面手”,山水、花鳥、人物無一不擅,工筆、寫意、潑墨無所不精。在其浩瀚的畫作里,荷花題材的畫作無論技藝之精、氣韻之活還是數(shù)量之眾都是首屈一指的,獨見大千先生對荷花之鐘愛。本文選取其《荷塘野趣》《水殿暗香》《臺風后荷花》三幅作品對大千先生一生風格演變、藝術氣韻及其影響作簡要論述。
關鍵詞:張大千;荷花;國畫
中圖分類號:K825.72;A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153-01
一、前言
張大千(1899-1983年)無疑是我們最為熟知的20世紀中國畫大家之一了,他的作品功力深厚而又充滿了現(xiàn)代氣息,在藝術造詣和藝術市場的雙重選擇下,張大千可謂獨占鰲頭,而且在如今亦然創(chuàng)造著拍賣市場的記錄。
在大千先生難以計數(shù)的作品中,無疑最鐘愛荷花,終其一生描繪的荷花圖,工筆、淺洚、寫意、潑墨無所不包,從數(shù)尺大幅到扇面小品,無不充斥著端莊與大氣,其造詣甚至可以位列山水、花鳥、人物之上。他筆下的荷花從石濤、八大的筆意之中獨創(chuàng)出大異于傳統(tǒng)的圖樣,有高亢豪發(fā)的水墨荷,沉穩(wěn)含蓄的淺洚荷,高貴華美的工筆荷,都洋溢著蓬勃的生命力。下面以大千先生的三幅代表性的巨幅荷花為例,來論述這位藝術家在一生的繪畫道路上,變革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二、《荷塘野趣》的具象手法
此幅創(chuàng)作于1947年,是張大千早期荷花作品的代表,描繪手法是具象的,描繪了荷塘中的生機勃勃和他心中對荷花高潔的贊賞。
整幅畫78×154cm,四幅通屏,筆法清秀健碩,畫面一股清氣。畫中荷葉或張或卷,濃淡交映,錯落自然,這比八大山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按笄Ш伞倍嗪哂谌~后,在大面積的張揚下留有一點含蓄,在畫面左方卻有一朵白荷亭亭玉立,淡墨勾勒,濃墨點尖,這是對“石濤荷”的傳承。
構圖疏密均衡,墨葉子呈下弧線走勢包裹著畫面上邊緣,留出的空白自左下向上方流動,占據(jù)了畫面三分之一,這正是畫面的透氣之處,是水?是霧?引起了我們無限遐想,在滿目的荷塘中也使得我們的目光得以休憩,致使畫面得以“活”。水墨畫的空間感需要在黑與白的對比和墨的濃淡、干濕上做文章,留白,是中國畫營造空間感以及畫面形式感的必要手法。沒有留白或者不會留白,中國畫便失去了它的意境。這一點,大千先生一生都沒有忘記。
三、《水殿暗香》的畫面構成感
此手卷作于1962年,正值大千患眼疾,畫風由細密轉向粗放,具象轉向意象之時。
該卷45×676cm,畫面低矮而狹長。1961年大千曾作如同壁畫一般的雄渾壯闊的《墨荷六連屏》(360×800cm),深厚的功力使大千能夠駕馭廣大而繁密的畫面,而對于手卷更是信筆而來。此畫筆力雄健,用墨強烈,氣魄宏大。
這幅荷花圖的革命性標志在于半抽象性,花、莖、葉此時作為點、線、面的形態(tài)。借助高度的限制,荷葉在上下邊緣破出,形成相互輝映的濃淡塊面,莖在左右搖曳交織構成靈動的線條,被切割的花瓣點綴其間。構圖左密右疏,鋪天蓋地,信筆橫掃,或干或濕一齊刷下來,留白不再是明顯的空白,而是隨著畫面跌宕起伏而綿延若存。倘若退后數(shù)米遠,誰還能看到荷塘野趣呢?不過是點線面、黑白灰渾然一體的交響罷了!
四、《臺風后荷花》的抽象性
張大千于60年代眼疾之后發(fā)展出大潑墨法,1963年加入潑彩后畫技再次登上高峰。潑墨潑彩首先應用于山水,石青、石綠、朱砂、赭石和濃重的墨色大膽的潑灑、碰撞,極為瑰麗壯觀?!稅酆酆贰度鹗垦┥健范际谴笄壬剿鲊嬛猩实母惺芘c運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佳作,后來逐漸將此法應用于荷花之上。
此畫成于1979年,正值畫家視覺康復、潑彩畫得心應手之時,尺寸約四尺。此時的荷花圖往往以潑為主,幾近抽象,線條勾勒精致的荷花點綴在空白處形成虛實反差,凸顯出眾的繪畫語言——只見占據(jù)畫面三分之二的濃墨之上分層撥下重石綠,從右向左呈現(xiàn)壓倒之勢。黑色綠色交疊,右邊的大塊綠色又作斑駁的肌理,極富流動感?;ㄇo似幾桿墨線縱橫其間穩(wěn)定畫面結構。左上角和下方綿延的留白中成就此畫的中心點:幾瓣零落的花用紅色勾在左方,最右邊石綠中一朵花苞若隱若現(xiàn),花瓣周圍都暈染著淡花青,遠近層次凸顯,虛實相生,主次分明。畫幅下方畫家又以濃墨勾出待放的荷葉與水草,在大面積的色墨間跳躍,使畫面增加了運動感。
在我們感受著鮮綠色、墨黑色間的震蕩和淡紅與重綠的對比中,一幅臺風過后,荷塘仄歪,花葉傾倒的場面映入眼簾。
大千先生的潑墨潑彩作品中,色彩被完全解放了,傳統(tǒng)中國畫的“隨類賦彩”如今成了以色為主體,形狀已經(jīng)變?yōu)槟┒?,這無疑將中國繪畫向前推了一大步,同時,真正的把客觀物像概括成心中之象,走向抽象的國際潮流。
在大千一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實現(xiàn)了由客觀到主觀的變化,由具象到抽象的發(fā)展,然而這種變化不是顛覆,而是繼承和發(fā)展。他變革了語言形式,變革了色彩效果,卻保留了文人畫本元,即筆墨,意境,即留白,言志,即情懷。
張大千先生用他的藝術實踐告訴了我們,國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最應該守住的是什么。
作者簡介:劉安東(1996-),男,遼寧大連人,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美術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