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生
美國正式決定將從德國撤走1.2萬名士兵,不少媒體在關注這次“歷史性撤軍”的同時也開始猜測,駐韓美軍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目標。美國媒體不久前披露說,美國防部已向白宮提議縮減美國在韓駐軍。雖然美國防長埃斯珀否認相關報道,但似乎仍難平息韓國對美軍可能突然縮減甚至撤出的擔憂。而無論已經宣布的撤軍德國還是潛在地減少在韓駐軍,背后除了政治考量,還有美國弱化海外駐軍“強軍事化”的趨勢。
韓國主要考慮有兩方面。一方面,在朝鮮半島仍面臨分裂、朝韓仍然沒有實現(xiàn)和平共處背景下,朝鮮近年來在核武器和導彈研發(fā)方面又取得相對于韓國軍事的相對優(yōu)勢后,韓國需要美軍留下來提供安全感。另一方面,韓國需要借助美國強大的駐軍存在和牢固的美韓同盟提升自身戰(zhàn)略地位。自李明博政府提出“全球韓國”后,韓國致力于在國際上發(fā)揮領導角色。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韓國較好進行了控制,文在寅政府隨之多次表示韓國要在全球議題上扮演領導角色。這也需美國支持,主要通過美韓協(xié)調首先實現(xiàn),牢固美韓同盟是其基礎所在。
縱觀二戰(zhàn)以來美韓同盟的發(fā)展歷程,美國始終是主導者,而且在不同時期,美國的首要目標都不是保護韓國,而是服務于大國競爭。冷戰(zhàn)時期主要是服務于和蘇聯(lián)競爭。朝鮮戰(zhàn)爭剛爆發(fā)時,美國之所以立刻改變此前“撤離韓國”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而是立即派海軍和空軍援韓,再將韓國納入美國防御范圍,主要因為美國當時判斷“這可能是蘇聯(lián)發(fā)起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前奏”。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在韓駐軍的目標轉向遏制俄羅斯與中國,近年來又顯示出越來越轉向遏制中國的跡象,從推動“薩德”入韓等行動上就能看出來。
但本屆美國政府上臺這幾年來又顯示出了另外一面,也就是希望縮減在韓國駐軍的傾向。筆者近幾年接觸到的一些美國智庫,也開始研究此類課題。比如美國“企業(yè)研究所”曾在軍方工作過的梅慧琳(OrianaMastro)女士幾年前就已經開始研究這個課題。她曾向筆者表示,之所以美國可以考慮從韓國縮減駐軍甚至撤軍,即弱化目前的“強軍事化”特征,主要原因在于:
一方面,信息化時代,國外駐軍的軍事意義大為降低。美國目前不需要前沿駐軍就可以從本土對遠程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另一方面,國外駐軍花費巨大,而且還造成與所在國關系的復雜化,比如一些民事糾紛等。梅慧琳女士指出,當前背景下,國外駐軍實際上成了同盟關系的一種象征。既然是象征,就可以尋找一種新的方式替代。
可見,對于美國來說,考慮縮減國外駐軍并非簡單地出于戰(zhàn)略收縮,而主要是從新時期成本與收益的平衡角度進行衡量的。當前背景下,既然美國認為從相關地區(qū)縮減駐軍并不減弱它的大國競爭能力,那就主要奔著降低成本去了。尤其是跟韓國在駐韓美軍軍費分攤問題談不攏的情況下,動撤軍念頭就不奇怪了。
當前的美國在韓駐軍呈現(xiàn)出典型的“強軍事化”特征。美國陸??蘸秃\婈憫?zhàn)隊四大軍種在韓國均有駐軍,共計2.7萬人,在美國駐外軍事人數(shù)中排名第三。其中陸軍是主體,空軍也比較強大,并且分別配備了M1A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戰(zhàn)坦克、愛國者和其他型號導彈等先進武器。同時,2016年—2018年韓國購買美國武器達到17.40億美元,僅次于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亞。也就是說,韓國是兩個既有大量美國駐軍、又購買大量美國武器的國家之一,另一個國家是日本。同時,美韓聯(lián)合軍演也是國家間最頻繁的雙邊聯(lián)合軍演。
事實上,中國早在2009年《中美聯(lián)合聲明》中就明確表示,“歡迎美國作為一個亞太國家為本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與繁榮做出努力”。但中國堅決反對美韓同盟超出朝鮮半島的范疇?,F(xiàn)在,美國在韓國的駐軍已經成為中美“信任赤字”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一個謀求和平發(fā)展的國家,對于霸權國在周邊的“強軍事化”存在,我們不可能不懷疑其意圖。同時,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強軍事化存在也是影響美朝對話取得實質性突破的重要原因。2018年以來,朝美領導人都已釋放過對話解決問題的誠意。但從朝鮮的角度,美國的強軍事化存在是對朝冷戰(zhàn)思維的顯著體現(xiàn),而冷戰(zhàn)結構又是朝鮮發(fā)展核武器的主要動因,因此朝鮮不愿放棄核武器。
考察美國在全球的55個條約盟友,超萬人駐軍的目前只有四個國家,即日本、德國、韓國和意大利。這說明美國的盟友絕大多數(shù)是政治盟友,實際駐軍不多,武器部署也不高。在新的背景下,美國國內要求縮減國外駐軍的呼聲越來越高。具體涉及到削減在韓駐軍,從以上分析可見,也有利于中美建立信任關系,有利于半島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減少美韓同盟的刺激性?!?/p>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