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周文義(筆名:文藝),彝族,1955 年出生于白石地村白沙沖。歷任過常務副縣長、州委宣傳部副部長、州文聯(lián)主席、州政協(xié)室主任等職。1984 年,小說處女作《阿尼姑娘》在《金沙江文藝》發(fā)表。之后,從政之余, 偶有文學作品發(fā)表。曾主編《金沙江文藝》70 余期。主編《楚雄地方文化叢書》《今日楚雄叢書》各 12 部。主編《天真經典·五十六個民族少兒讀物·彝族卷》8 部。主編《金沙江文藝叢書》100 余部。2016 年從州政協(xié)退休后,參與編輯出版《楚雄民族文化叢書》《楚雄彝族文化叢書》各 12 部。出版有個人散文集《苦蕎粑粑蘸蜂蜜》《古老詩歌——梅葛·查姆卷》《楚雄名勝叢書——黑井古鎮(zhèn)》; 與人合著《彝山云霞——楚雄彝族服飾漫談》《灑落人間彩霞——楚雄彝族服飾》《火之韻·楚雄彝族節(jié)日擷趣》等作品。
撫摸黃洋界小鋼炮
黃洋界,是井岡山五大哨所之一。1928年 8 月,這里發(fā)生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當時,湘贛兩省國民黨軍 8 個團的兵力第二次“會剿”井岡山,當時紅軍主力遠在湖南郴州,而守衛(wèi)黃洋界的紅軍只有兩個連的兵力。在敵我力量懸殊太大的情況下,紅軍廣泛發(fā)動和依靠群眾,動員赤衛(wèi)隊、暴動隊和人民群眾參戰(zhàn),終于取得了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據(jù)有關資料介紹,在敵我雙方打得正激烈時,紅軍把在茨坪軍械所修理好的一門迫擊炮抬上了黃洋界,但這門炮只有三發(fā)炮彈, 又因井岡山地區(qū)森林植被很好,濕度很大, 前兩發(fā)炮彈都未打響,成了啞炮,第三發(fā)炮彈不偏不倚正擊中敵人的指揮部,敵人嚇破了膽, 以為紅軍大部隊回援, 狼狽潰退了。為此毛主席寫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一詞:“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 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這詩這詞生動地描述了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的情景,它熱情頌揚了紅軍與人民群眾英勇作戰(zhàn)的氣慨。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充分說明了兵民是勝利之本。從另一個角度講,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不僅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而且還得到蒼天的護佑。不是嗎,僅有的三發(fā)炮彈,能打響的那一發(fā),就能打到、打準敵人的指揮部,就能把敵人打垮、打跑,這在世界戰(zhàn)爭史上也是少有的。
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是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的一首頌歌。我漫步在黃洋界,在綿綿的細雨中,駐足在紀念碑前,一遍一遍地讀著毛主席的詩詞;撫摸著按照當年的實物復制的小鋼炮,凝視著炮口方向,一種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是的,我們的國家,現(xiàn)在已經走在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征程上,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可是,我們怎么忘記黃洋界,怎能忘記那桿小鋼炮呢……
參觀大井毛主席舊居
到井岡山,大井是必去之地。這里,是毛主席 1927 年 10 月上井岡山茨坪時第一站住的地方。在這里,毛主席贈送人稱綠林好漢的農民自衛(wèi)軍王佐 70 支步槍,王佐回贈給工農革命軍 500 擔谷子。后來,王佐的農民自衛(wèi)軍接受黨的教育和改造,與袁文才的農民自衛(wèi)軍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走進白墻青瓦的毛主席舊居,導游介紹說,1929 年 2 月,白屋被敵人燒毀只 下半堵殘墻,1960 年修復時,將這半堵殘墻嵌在了其中。屋后,有兩棵昂首挺立、相依為命的大樹,一棵叫海羅樹,一棵叫鑿樹,這兩棵樹就是井岡山聞名的“感情樹”,據(jù)說,當年毛主席常在樹下給工農革命軍和革命群眾講革命道理,還常在這里訓練工農革命軍。在那次敵人的摧殘中, 白屋被毀,大樹被燒死??善婀值氖牵?949 年新中國誕生時,兩棵樹卻神奇 的活時來, 并且活得郁郁蔥蔥,濃蔭匝地。1965 年的盛夏,毛主席重上井岡山時,兩棵樹開出了如銀如雪的白花歡迎毛主席回井岡山。1976 年, 是中國人民 最 的年月,9 月 9 日,毛主席去世,也就在這一年,這兩棵“感情樹”同全國人民一樣,好似悲痛欲絕,綠葉落光,樹干也開始枯萎。到 1978 年,祖國改革開放的春風開始吹遍大江南北之時,這兩棵神奇樹又開始發(fā)出新葉,又是枝繁葉茂了。當參觀完毛主席舊居,在一陣瓢盆大雨中,我回頭再看這兩棵“感情”樹時,只見兩棵樹緊緊地依偎在一起,在一陣微風中,那綠綠的樹葉發(fā)出沙沙的聲響,我想,這是它們在向游人們招手告別,又似乎在告訴我們,它們的命運與偉大的祖國緊緊地聯(lián)在一起,不僅僅只是過去,而且是永遠永遠!
閃閃的紅星照萬代
井岡山,中國革命的勝利從這里走來。井岡山,這座英雄的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盛夏的井岡山,雖然正值雨季, 但游人如織,在眾多游客中,我看到了不少的年青人,有的是三五成群,有的是成隊而行。在革命烈士紀念堂前,當我們一行向井岡山革命烈士敬獻花圈之時,又有一隊青年團隊舉著團旗,他們面對著紀念堂向革命烈士宣誓,那鏗鏘有力的聲音,至今還在我耳邊回蕩:“繼承革命先烈遺志……做共產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
紅紅井岡情,綿綿五指峰,在我的心目中,是一種永遠也思不完道不盡的情,也是一種我人生信仰的力量之源;還有那香香的紅米飯、甜甜的南瓜湯,令我終生難忘。